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首诗的前两句,写景:在朱雀桥下,长满了青青的野草、野花,乌衣巷口已经是夕阳西下了。
这是两句非常朴素自然的诗,给人勾勒出一片傍晚时分乌衣巷口杂草丛生的荒凉景象。
诗的后两句,则从写景一下子转入了咏怀,感慨时光不再:曾经权贵之家屋前瓦下的燕子,已经飞落到普通百姓的家里去了。
这首诗我以前仅仅是听过,但从未思考过,对作者刘禹锡生平也没了解过。今天的作业,我便挑出了这首著名的诗,反复地读了几遍,然后就初步断定:
这肯定不是一首写景的诗,而且作者刘禹锡肯定有坎坷的经历,才能写出时势变化带来的沧桑感。
于是,我百度了【刘禹锡】词条,了解到了作者一生的经历,果然一生起伏,在从政的路上多遭贬职流放:
刘禹锡,是唐朝的文学家、哲学家。很小时就开始学习儒家经典和吟诗作赋。后来,刘禹锡考上了进士,在三十岁时升到了监察御史,和韩愈、柳宗元成为了好朋友。
刘禹锡一生仕途不顺,他的改革触犯了很多宦官和官僚们的利益。唐顺宗被迫让位给太子时,刘禹锡也接连被贬,二十三年后才回到洛阳。公元842年,刘禹锡在洛阳病死,享年七十一岁。
果然如此,而且刘禹锡还是一位哲学家,这正诠释了他能借写景引导出后两句抒怀,慨叹人生多变的原因。
你看,前两句的写景,写的不是景色的美,是杂草丛生,是夕阳西下,是一种荒凉。
而现在这个地方,在以前却是官府之地,是王、谢两姓曾经生活过的繁华之地。
王谢:王导、谢安,晋相,世家大族,贤才众多,皆居巷中,冠盖簪缨,为六朝(吴、东晋、宋齐梁陈先后建都于建康即今之南京)巨室。至唐时,则皆衰落不知其处
这应该是刘禹锡触景生情之作,真实反应了他对人生命运变化不定的一种达观态度。也正因为他的达观,在他从三十几岁便屡遭贬职的情况下,没有沉沦,创作出不少流传百世的诗作,他因此被称为“诗豪”。
诗从生活中来,反映生活的作品才为后人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