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晓松说美国人活得太容易了。工作几年就能买个大房子。工作一年就能买个很好的车。所以,没有经历过什么事。生活稍微怎样了,他们就觉得tough的不行了。稍微碰到点儿什么事儿, 就得去看心理医生了。所以,他们的电影也没有什么太大的事。一个叔叔,离开家乡多年,回来和侄子需要binding,也要拍一个电影。中国的留守儿童那多了去了。
我觉得是这么回事儿。以前我不理解,就觉得外国人的绘本,那都是什么啊。特别无聊的一件小事,没有头,没有尾儿的,画得也是都很随意的那种。这都出的是些什么童书啊,一点质量都没有,哪有我们小时候看得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中国那些童话什么的好看啊。
我还一直以为可能是翻译的事情,原著怎么可能就是这么无聊的呢。
听了高晓松说的话,我又想起以前有个同事在瑞典留的学,说起来为什么不在瑞典呆下去了。他说,瑞典实在是太无聊了。报纸上,有人在公路上撞死一头鹿就是最大的新闻了。一天到晚,啥事儿也没有。
再看看现在的孩子,学校要求他们读骆驼祥子什么的。他们确实读不进去。他们的生活里面都没有这些。哪有那些苦事啊。都是什么哪个同学过生日,请谁没请谁,去不去啊,在哪办的呀。或者是,谁用的自动铅笔在国内卖70 元一只,但是她是在日本买的,只有30块的那种。
为什么学习,也没有我们那个时代,至少是要考上大学,改变命运的那种使命感。他们需要改变啥命运啊,这种动力也没有。国家也不需要是特别迫切需要他们去报效什么的。问为啥学习,就是为了妈妈布置的那一趴了破事儿。为啥要做啊,为了妈妈。
所以,这个时代也缺乏什么伟大的作品。因为伟大的作品需要把人放在各种苦难里考验啊,人怎么战胜这些困难,超越了自己啊什么的。但是,现在这个时代吧,就没有什么机会造就英雄了什么的。人每天都是在自己的一堆琐事里纠结。情感上也没有那么些可歌可泣,惊天地,泣鬼神那些大的经历了。
高晓松说,文学不能是好人就是好的没有边了,永远好,爱了之后,就是永远不变心。生活当中是无比复杂的。好人总有一个上限,坏人也是有个底线。人都是复杂的。随着生活,环境会发生各种变化的。生活总是存在一定的灰度。实际上生活当中是没有那种特别纯粹的人。和大自然当中其实没有特别纯的,特别正的那种颜色。都是掺杂了各种不同程度的灰度的颜色是同样的道理。
好的艺术作品应该是准确地把握了这种复杂多变的环境。如果只是特别漂亮,或者特别工整的文字,特别纯洁,漂亮的偶像派,不食人间烟火。其实当你在人生有了一定的阅历的时候,这些东西就不能够吸引你了。因为,你已经有了一定的人生阅历。你知道了人生中有太多的遗憾,不如意,妥协啊。这些都是主流。
所以小的时候,看得如醉如痴的红楼梦,金庸的作品为什么长大以后死活就是看不进去了。以前我不理解。现在我理解了,就是当你有了一定的人生阅历之后,那种纯粹的,完全不用管柴米油盐的爱情,武侠,你都是无法相信,也无法产生深深地共鸣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