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家语》之所以读起来别有生趣,就是因为有故事,有情节。孔子从地方官进入鲁国朝廷做了司空,干了几件漂亮的政绩工程,迅速被升职为大司寇。随后,孔子一生仕途最惊心动魄,最引以为荣,也最出尽风头的事件来临了,那就是著名的“夹谷之会”。
夹谷之会,只是发生在鲁国和齐国之间的小事件,如果不是因为孔子,几乎没有进入历史的资格。
鲁定公与齐国国君在今天山东夹谷山的山谷内进行会晤,当时的孔子代理执行司仪,类似于今天举行国家之间双边会议时的主持人。
齐国强大,鲁国弱小,齐国国君狡诈,而鲁国国君忠厚。于是,孔子多留了一个心眼。正所谓“一颗红星,两手准备”,正所谓“朋友来了有好酒,敌人来了有猎枪”,孔子对鲁定公说,我听说两国之间要进行和平会盟时,必须有武装力量作为后盾,而在发生武力冲突时也会有相应的和平外交的准备。这种外交策略在当下国际政治博弈中,也依然可以看到踪迹。孔子还建议,古代诸侯国君离开自己的疆域领地,必须配备相应的文武官员,因此,请您让掌管军事的正副司马一同前往。鲁定公听孔子说的有道理,就按他的意见办了。
后来发生的故事被史书大书特书,将孔子的政治胆略和才华推向顶峰。
鲁国,齐国使团到达夹谷会盟的地方,早已筑起高大的会盟台,高台之上设立三等台阶,参加会盟的人员按照等级分别立于台阶上。双方“以遇礼相见”,以简略的礼仪互相施礼,然后相互谦让登上高台,互赠礼品,互相敬酒。
突然,齐国派事先安排好的莱国军队擂鼓呼叫,试图以武力来恐吓鲁国。以孔子的身份,本来是没有资格登上只有国君才能位居的高台的,但见此情形,他立刻快步登上高台,用身体护住鲁定公,并高喊:“鲁国士兵,你们去攻击莱国军队。我们鲁国和齐国在这里举行友好会盟,远方的夷狄野蛮人竟然敢拿着武器来威胁恐吓,这绝不是齐国国君和天下诸侯友好结交的态度。远方异国不得图谋我华夏,夷狄不得扰乱我中国,野蛮人不可扰乱友好会盟,武力不能破坏友好。否则,这就是对神明的大不敬,从道德上讲是不义,从为人上讲是失礼。齐国国君必然是不会这么做的。”齐国国君听了孔子的话,内心感到羞愧,挥手让莱国的军队撤退。
鲁国和齐国在夹谷会盟,但齐国心怀鬼胎。第一,会盟目的是建立友好关系,但齐国又想以武力来震慑,达到威逼鲁国的目的;第二,齐国的军队不便出面,便暗中派遣莱国,位于齐国东部的一个少数民族小国的军队来捣乱,达到借刀杀人的目的。
孔子这番话里隐含了丰富的信息:
第一,先装糊涂,假装不知道莱国军队是齐国派来的,而是将莱国军队视为来捣乱齐鲁两国友好会盟的敌人,立刻就将莱国与齐鲁两国处于敌对状态,这种情形下,派鲁国军队攻击莱国军队就名正言顺,齐国只能吃哑巴亏,不敢出手帮助莱国。
第二,道义定性,将莱国定性为“夷狄之人”,齐鲁两国是兄弟之国,齐国的开国国君是姜子牙,鲁国的开国国君是周公,这二人是为周朝建立立下汗马功劳的人,齐鲁两国也是周王朝乃至华夏民族礼制文化诞生和继承的地方。孔子将莱国军队定性为野蛮人,也就是说,你们这些野蛮人来捣乱,哪里是冲着我鲁国来的,分明是冲着整个华夏民族和中国礼制来的,又一次将莱国军队与齐鲁两国甚至是华夏民族对立起来,
第三,撇清关系,我们两国在这里会盟,你们这些野蛮人来捣乱,这决不是齐国国君和天下诸侯友好邦交的态度,也就是你们绝对不可能是齐国国君派来的,这样就可以名正言顺地派兵去攻击,让齐国出于尴尬境地。莱国是小国,军事实力肯定敌不过鲁国,如果出手相帮,就等于将自己和野蛮人划在一起来侵害华夏民族利益;如果袖手不帮,这些军队又是自己派来的,万一被鲁国打败了,自己脸上也无光。
第四,晓之以理。野蛮民族不得图谋华夏,夷狄不得扰乱中国,军队不可扰乱会盟,武力不可破坏友好,否则,是对神明的不敬,从道德上讲是不义,从做人上讲是失礼,你堂堂大国的齐国国君,不会做这样的事情吧?
厉害了,我的孔子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