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晚上在亚马逊下单的书今天就到了,拿到书的时候心里真的有说不出的安心,大学两年过去,什么都没学会,乱七八糟的书倒是看了一堆又一堆。言情小说,耽美、仙侠小说这类更别说了,大家小说也看了一丢丢。记得古代文学老师在上课的时候讲,为什么现在有些网络小说让人觉得没有看下去的欲望,原因是因为没有丰满的人物形象。当时,心里听到这句话的时候就震惊了,有一种“哦,原来如此”的感觉。
这些小说里,最爱严歌苓的小说,每一个人物都很丰满,每一个主人公的遭遇都不尽相同,每一个情节的发展都似乎水到渠成。让人看着很舒服,不会纠结这个人怎么这样,怎么能做出这样的事。看她的书就好像有个人坐在你旁边,轻轻的讲着她亲身经历的故事,娓娓道来。莫言和余华的小说看完会让人有着深沉的沉重感,就像心里堵着了什么东西,就像突然知道了家里有个远方亲戚过得不甚好,却又无能为力无法援助。翻完《生死疲劳》,我必须得从头开始慢慢梳理,在脑子里再把情节过一遍,才似乎真的看完了这本书。余华的《第七天》虽然在豆瓣里分很低,许多甚至觉得是余华粉在恶意刷分(读者脑洞开得也是很大),但是我不得不承认,《第七天》是以现时段为背景中我看过的小说中写的我觉得很好的一部,灵魂的洗礼,死无葬身之地的描述,尽管过了一年我依旧记得很清楚,就说这些出其意料的想象也足够能征服我了。每次看完书都会想和身边的人讲一讲这本书说的什么,我的想法,但是却无奈的发现并没有人想听,之所以喜欢小说,不像其他很多女生那样喜欢林徽因、白落梅、三毛的散文和诗歌,主要是因为心难以安静。《沉默的大多数》和《你是我不及的梦》愣是看了半个月没看进去,没有一个足够吸引的主线,我很难坐下来慢慢的将书看完。最大的遗憾是没有看过路遥的书,《平凡的世界》在书店躺着,《人生》在我的柜子里躺着。
因为某人的带动,大一下学期开始看日本作家的书。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其实没有看透作者想告诉读者的东西,只是简单地看过一个故事,还是一个印象不是那么深的故事。东野圭吾的《白夜行》看完的时候挺震撼,大二上学期就看了这一本书,小说前段部分其实结构很零散,要想很久才会觉得和前面有那么一点藕断丝连般的联系,直到书还剩十页左右的时候,作者才慢慢吐露真相,细丝连着的碎片般的情节才慢慢连起来,其实这个结构和之前看过的《穆斯林的葬礼》很像,不过后者的分裂很明显,两条主线,两个故事最后才在末尾合在一起,前者没有故意的分裂,一切都好像顺其自然,就是这样发生的,你疑惑吗?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因为作者并不会告诉你。日本作家只看过这两本大书,其他一些零七碎八的小书也看了一点,《流星之泮》(好像是这么写的)之类的。
其他网络小说也想说说,最近微博上知乎上唐七公子抄袭的事情传的轰轰烈烈,尽管是一枚文静的读者,却也忍受不了抄袭还这么嚣张的人,果断的跑去唐七微博下去说了一通!在回去把《桃花债》看了一遍,由此走上了耽美这条康庄大道。虽然是是非非多,但在网络文学中其实也不乏有好看的小说。《何以笙箫默》《步步惊心》这些经典的就不说,前段时间看的《微雨红尘》也不失为一部有情节,有人物却也不玛丽苏的小说,风弄唯一的BG《孤芳不自赏》也很好看,以前就很喜欢。现在想想,还是要回到吴老那句话上,这些我心目中还不错的小说,无论情节怎么样,人物都还是出彩的。网络小说泥沙俱下,有些作者有着一身的文学功底却毁在了书名上,有些文艺小清新的书名里面却乱七八糟横七竖八,所以考验读者的运气的时候到了,这时代看一本好书,其实光看运气。
我所知道的生活,都是看来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