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歌
魏尔伦
秋天的小提琴
那长长的呜咽
用单调的
忧郁
刺伤我心。
窒息难忍,
脸色苍白,
当钟声敲响,
我回想起
旧日的时光
不禁悲泣;
我走向
这恶风
风吹得我
或东或西
就象是
一片枯叶。
一直以为“悲秋”是属于中国古代诗人的专利。“女子伤春,男子悲秋”一向在中国古代的作品中隐逸其间。“悲秋”的作品在浩瀚如烟的文学长廊里已是汗牛充栋。孟浩然写过“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清秋或是愁秋,大抵可辨。高适的塞外“大漠穷秋塞草衰,孤城落日斗兵稀”,一片荒凉。秋天是个令人伤感的季节,只有李白稍微豁达些,“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如此萧杀季节,登高独饮,想必心情也不会怎么愉悦起来。这样的悲秋情绪一直从大唐的深处吹遍了中国的历史,甚至吹向了遥远的国度,或许是回应了李白《子夜四时歌》之中的《秋歌》,只是大唐帝国里的长安,“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那样的情愁,吹向了远在巴黎的魏尔伦,但魏尔伦却只在自己的世界里,他的世界落叶遍地、肃杀一片。
初读这章诗篇,总是感觉萦绕心头:这样的翻译似乎总是有点缺憾,我想不是译者的关系,而是这样的情愁,应该用魏尔伦的母语――法语抒发才是。正如伟大的唐诗怎么让中国人想象翻译成的英文。但是寄寓在外国的文字中的那一股共通的情绪还是隐约间流泻出来,一直笼罩在心头,如唐诗般的熏染。
前六行诗构成一个长句,把被秋风吹送着、从半空中一摇一摆缓缓飘向地面的落叶的景象勾画了出来;外部景象和内心景象两相对应,于是“忧郁的心”被“击落”。接下来六行诗让我想起了“秋风秋雨愁煞人”,落叶景象勾起人无尽的回忆。这六行诗通过回忆加深了内心的“忧郁”。最后六行诗写诗人置身于秋风落叶之中,因哀伤而无助,“就像那张落叶”。魏尔伦似乎从头到尾在意图弥漫着这样一种显而易见的氛围。这显而易见沿袭了他的诗的一贯特点:描写少,暗示多。他诗中的内容不是直陈出来的,而是用一种气氛烘托出来,意图一种被表达的感觉。这倒是让我想起来晚唐的李商隐。只是他的这种烘托并不追求隐晦。读他的《秋歌》,你可以毫不用情的读上一读,却是一首纯粹的绘景诗,但是当慢慢品读时,他的那种情绪会如泉涌般出来。整首诗充溢的这样的秋意,似乎让其时的巴黎增色,只是有点淡淡的哀愁。
有人说,魏尔伦不仅是个伟大的诗人,他还是个优秀的音乐家。他的每个诗章都有那样忧郁的旋律和迷人的魅力。他的诗是“如歌的行板”,他把诗变成了音乐,把每个词都溶入了音乐之流,用文字来谱写乐曲。他的代表作即为《无词的浪漫曲》,一首“无词”的歌。印象派音乐大师德彪西选中了魏尔伦的其中的作品《月光》,用音乐把它“译”成丁著名的钢琴曲《月光》。
《秋日》似乎也流淌着一种很美妙的旋律。据说《秋歌》一诗在法语中,音和义的叠合是如此的天衣无缝,宛如一把小提琴在塞纳河畔的秋风中,奏响落叶无助地飘落时所透露出来的人生哀伤、无常……只是因为翻译,我们无法通过译文来品评。但是我们从“翻译的剩下部分”仍然能感到那样悠远、沉郁的小提琴在“吟唱”。
魏尔伦天生就是悲郁的,他抒写秋日,其实就是抒写自己的心境。他的一生,家庭破败、与兰波经历从天堂到地狱的蜕变,渐渐被世人唾弃,虽然大家热爱他的诗。晚年又百病缠身。他注定生于秋天,走于秋天,萧瑟的秋日里,被拉得很长很长得影子就是他。他的《秋日》是写给他自己灵魂的悲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