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好奇》
周鸿祎 范海涛
58个笔记
前言 你要怼我,请先懂我——给初入职场和早期创业的年轻人的经验分享
你要怼我,请先懂我
是,这些年我觉得自己越来越平和,离“颠覆者”的形象越来越远
互联网进入下半场,产业互联网勃兴,这个时代的主角一定是传统企业。互联网公司要调整心态,甘当配角,帮助传统企业完成数字化改造,帮助实体产业实现数字化转型。
我想老老实实地把我小时候的成长经历,在中学和大学是怎么学习的,初入职场是怎么探索的,包括连续创业的失败经历,那些不如意的事,九死一生的故事,都真实地讲述出来。
第一类是在校大学生。我有一个观点:人要尽早花点时间弄清自己想要什么,把理想确定下来。我在高校演讲过,校招过,接触过很多大学生,我发现很多人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想清楚目标。未来10到15年,你想成为怎样的人,有怎样的收获?如果弄不清,很多年下来,你会发现自己变成了无头苍蝇,疲于奔命,或者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没有积累。如何锚定梦想、筹划未来,我在大学时期的经历可能会对大家有所帮助。
虽然我至今对自己能否做成一个“大公司”还很不确定,
比如“第一性思维”,凡事从问题的本质出发寻找解决方案,在用户的需求中才能找到真正的创新。
好奇心成就周鸿祎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我对世界充满疑问,唯一的疏解方式就是广泛阅读。
失去好奇心的人,20岁就“老”了
失去好奇心的人有个特征,喜欢先入为主地下结论。
我们不要被自己的生活阅历束缚,不要匆忙给自己下结论,不要编织心理茧房。我小时候学过两个成语,刻舟求剑和守株待兔,它们描述的就是这种墨守成规的心态。而抱持这种心态的人最后不仅错失了“剑”和“兔子”,其人生也会少很多乐趣。
培养好奇心,先学会提“傻问题”
尽管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不太喜欢周鸿祎,但不管朋友还是竞争对手,他们都会承认一点,“老周的心态很年轻”。因为直到今天,我依然保持着强烈的好奇心,保持着问“傻问题”的能力,敢于抛开所谓的“面子”去告诉别人:“我不懂这个事儿,你能教我吗?”“我没听懂你在说什么,能再讲一遍吗?”
乔布斯有一句话,“保持谦虚,求知若饥,虚心若愚(Stay Humble,Stay Hungry,Stay Foolish)”,市面上有各种版本的翻译,比如“大智若愚”,我觉得都没翻出这句话的精髓。我将它翻译成“不装,不端,有点二”,这也是我对人的最高评价,是我交朋友和看创业者的标准。
所谓“成功人士”,难免因为“面子”问题就不懂装懂地“端”,被“江湖地位”架在那里,很难做到不耻下问和躬身体验。
我见过很多创业者,特别是硅谷的创业者,不管20岁还是60岁,都有一个典型的共性,永远保持少年人的心气,说白了就是“拥有强烈的好奇心”,他永远在问“为什么”和“怎样才能做到”。
能否不断提出问题并敢于尝试,诸位可以拿这把尺子来衡量一下自己的好奇心。
超越好奇心的是学习力
在我看来,认知决定一个人成长的方向和速度,而好奇心是所有认知的基础,也是我们探索这个世界的原动力。然而,光有好奇心还远远不够,超越好奇心的是学习力和内驱力。
很早之前我就观察到一个奇怪的现象,很多人一旦参加工作,就基本不学习了,因为没有老师督促,也没有考试了。这类人学习、工作靠的是外部驱动力,为了成绩单或为了让他人觉得自己很牛。
这种心态对创业者尤其有害,创业者太在意外部评价,就会人云亦云,因循守旧;也容易对形势做出误判,把注意力放在竞争对手身上,而不是客户需求上。实际上驱动很多人在某一领域取得些成绩的,都是兴趣,他们往往是养成终身学习习惯的人。
现在想想,就是因为大学时我已经确立了兴趣和人生的目标,我学专业课的动力根本不是考试,而是要创办一个电脑公司,成为中国写代码最好的人之一。自我驱动下,别人觉得繁重的课业对我来说甘之如饴。
只有内驱力才能推动一个人持续学习,让一个人不停地去实践那些因好奇心产生的想法,甚至推翻自己的经验和已经取得的成绩。只有这样,人们才能向更高的地方攀登。
日复一日的工作让人变得疲惫,不过我们可以借助好奇心和内驱力来恢复对生活的能量,让日常的工作变得更有趣和富有意义。
我无法告诉大家如何成功,我想分享的是如何成为一个有趣的、能不断跟上时代进步的人。
第一部分 创业篇
从来没有觉得任何时期的学习是任务。相反,我像饥饿的人渴望食物一样,渴望了解世界的真相。
当时,中国计算机事业正起步,美国硅谷的计算机事业已经蓬勃发展了一段时间,其中一些优秀的公司已经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我渴望了解地球另一头科技发展的现状
这本书严谨的风格以及里面传递的舍我其谁的精神,像一针强心剂,让我这个“理工男”的内心波澜壮阔。
乔布斯说,他年轻的时候曾想:一个人是不可能改变世界的。世界太大了,十分复杂,威力无边。但是,他近年来创办苹果公司的经历,使他产生了一种欢喜若狂的感觉。他说:“你可以在这儿激励世界,也可以在那儿影响社会。”这种效能感,就是给许多企业家生活带来欢乐的原因。
一旦某个人有了这种能驾驭未来的威力感,他就会勇往直前……乔布斯喜欢用一些形象的比喻来说明问题。例如他说:“仙童半导体公司就像朵成熟了的蒲公英,你一吹它,这种创业精神的种子就随风四处飘扬了。”
在硅谷,可以看到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与工作方式。工程师们往往一天干15小时,每周工作7天,许多人计划干上10年成个百万富翁,然后就退休。
在车库里创造出一个产品,孵化出让人受益的理念,没日没夜地去改变世界、去拥抱信息时代的革命……看着让人热血沸腾的文字,我恨不得马上投身到这场变革之中。
《硅谷热》成为影响我最深的一本书,它对我的价值观产生了重大影响。当时我对风险投资(VC)没有兴趣,因为我还想象不到VC的作用
这种价值观对我影响很大——如果一个社会只以成败论英雄,或者只以金钱多少论英雄,是不可能鼓励年轻人创新的。
我开始希望迎合他们的询问,尽快把这场审讯完成,我甚至开始胡编乱造一些想象的犯案过程。现在想来,这种心理看上去不可思议,但只有经历过才知道此情此景之下人们的真实心理。
她对我说:“小周,你要相信老师,相信学校。做过的事情就实话实说,没有做过的事儿,一定不能胡说乱说。”
被放出来之后我才知道,石晓虹和范刚其实什么都没有说,那沓号称他们已经按手印的纸,只是用来套我话的。
我清楚地记得,在这件事情之后,我和创业伙伴都郁郁寡欢。石晓虹和范刚有很长一段时间不敢在原来的宿舍睡觉,而我窝在宿舍里看了几天几夜的《王朔全集》。
他的文字还有一种满不在乎、藐视一切的态度,充满了嬉笑怒骂。我觉得王朔是一个乐观主义者,他的文章充满着对困难的解构。
到今天,我仍感谢王朔,他的文字扫清了我内心的阴霾。
最后,我们的产品在强手如林的竞争中获得了“挑战杯”二等奖。对这一点,我非常骄傲。虽然我们得的不是一等奖,但是我认为我们的产品确实是符合“挑战杯”精神的,它完全是由我们几个硕士研究生自己开发,并在课外花时间完成的。而且一等奖看上去都是花费重金、在教研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的超级大项目。
就在我们为这一切忙前忙后时,一个朋友对我说:“你什么事儿都亲力亲为多傻啊。学校有那么多校办工厂,你随便找一家代工都比自己做效率高!”
一语惊醒梦中人。后来我真的去找了一家校办工厂,发现焊接一块板子只需要几元。石晓虹也去外面找到一个街道的小企业帮我们做纸盒,一个盒子只要几角。最后我们把一张存有软件的3.5英寸软盘放进去,一个成品就成了。
这个过程对我触动很大,让我意识到,真实市场原来是洪水猛兽,客户使用产品的环境远远比实验中的环境复杂,我们必须从客户的角度去考虑和解决问题,这就是做第一个产品让我悟出的道理。
所谓的年轻,很可能是你的梦想崛起得很快,不过遇到困难时,你退缩得更快。
现在回想起来,刚刚出校门的人,在人际交往方面,实在是缺乏经验。我就是一个横冲直撞、口无遮拦的典型。
首战告败,我又去了联想公司。但是,我不认识任何联想公司的人,只能来到一个销售的门市
那段时间,我混迹在中关村各处,心里的感觉十分糟糕。真实世界的洪流再一次把我淹没了。我知道,现实和预想相差得太远了。我做了一个产品,本能地觉得它很好,大家会竞相追捧。而其实这只是一个实验室中的产品,放到商海里,马上被淹没得无影无踪。还有,我对商业谈判完全是摸不着头脑,对谈判中的玄机一点也听不出来。
整个过程已经让我疲惫不堪。暗夜里,我重读《硅谷热》,重新寻找那种狂热的感觉,但是这一次,我读到的更多的不是野心,而是让人冷静的文字——
硅谷神话是一场幻梦。实现了这一梦想的人在硅谷是极少数。报刊、书籍和电视上都很少提到硅谷的失败者。向外界炫耀的是成功的典型——有魅力、年轻、聪明、富有。而失败者无人提及,他们被人忽视了。人们希望他们能悄然而去,因为他们令人不时地想起:硅谷的压力使在这儿工作的人付出了沉重代价。
当我们尝试一个新技能时,我们就像进入黑屋子的人,总是碰到家具,但是每次碰撞都会让我们明确我们该往哪里走。我们不应该忽视错误或试图忘记它们,因为它们为我们指出了道路所在,同时为我们指出了一个事实:那些不敢冒险的人就无法发展他们的才能。
我们做产品很辛苦,但是辛苦就一定有好的回报吗?我忘记了反思产品本身的问题。我们的反病毒卡无法升级,这就是做硬件产品的弊端。但我又不愿意转换做产品的思路去改进产品。我犯了一个技术员很容易犯的错误——固执。
后来我发现,真正聪明的人会走和我们很不一样的路,比如后来突然出现的江民公司,其产品KV就是走软件的路子。
如果我继续沿着反病毒的路走下去,那么后来可能也会逐渐地走上正确的道路,但是当时我还是太年轻,犯了两个错误。第一,我太固执了,太相信自己的直觉。而固执是产品经理的大敌。有时候,我已经隐隐约约地走到了正确的路口,由于自己的固执,我愣是把机会错过了。比如,当时我也思考过,是否彻底把反病毒卡做成软件,但是始终没有行动。第二,我当时研究了很多软件,自认为见多识广,因此就变得不够专注。我还做了很多其他事情。尽管我一直在做计算机领域的事情,但是我的世界观里漏掉了一个问题:做产品,必须有一定的专注度。
当时我们的创业团队出现了分歧。这个分歧,是关于挣到的钱怎么分配的。
多年后,我看到了《史蒂夫·乔布斯传》,看到创业早期乔布斯和沃兹尼亚克甚至也遇到过同样的困惑
我知道人的想法是如此不同,而创业,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协调人们之间复杂的利益和心理。
后来范刚离开了我的团队,我的管理也逐渐出现了问题。虽然我很想把这个公司管理好,我甚至回到学校把管理学院图书馆里管理类的书,比如《高科技管理》《高科技理论》《Z理论》等,都生吞活剥般地看了。我用这些自以为是的理论来管理我的团队,根本没有时间做编程,但管理做得也并不成功。
我的反病毒卡项目,就这样流产了。
这就是我的第一次创业,我失败了。
在第一次创业中,除了产品最终的失败,我还是有些额外收获的,比如我依然以一个计算机疯子的状态生存着,并更加确定了自己对这个行业的热爱。我自己去深圳进行采购,接触了当时中国软件市场的一线。这为我在专业领域内的学习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如《一万小时天才理论》里阐述的,在任何一个领域要想出众,都是要通过至少一万小时的练习,并且这些练习并不是在你的舒适区里进行的,而是你在容易犯错的地方进行的精深练习。
虽然反病毒卡最终逃不过失败的命运,但是我在其中得到的经验、教训和成长都是无与伦比的,这种有意识的练习,确实练就了我的思维。
这是我拥抱真实世界的第一步。
看完《超越好奇》这本书,我找到了15句让我印象深刻的句子:
1.人要尽早花点时间弄清自己想要什么,把理想确定下来。
2.我发现很多人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想清楚目标。未来10到15年,你想成为怎样的人,有怎样的收获?如果弄不清,很多年下来,你会发现自己变成了无头苍蝇,疲于奔命,或者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没有积累。
3.作为一个年轻人,真正幸运的并不是在很年轻时就得到很多财富,而是在成年之前就认识到自己来到这个世界的使命。有了目标,努力才不盲目。
4.如果你能在聪明和勤奋中占一项,就能超过大量的同龄人;而如果你想站在金字塔尖儿上,聪明和勤奋缺一不可。我想用自己的经历证明这一点。
5.失去好奇心的人有个特征,喜欢先入为主地下结论。
6.认知决定一个人成长的方向和速度,而好奇心是所有认知的基础,也是我们探索这个世界的原动力。
7.只有内驱力才能推动一个人持续学习,让一个人不停地去实践那些因好奇心产生的想法,甚至推翻自己的经验和已经取得的成绩。只有这样,人们才能向更高的地方攀登。
8.“不装,不端,有点二”,这也是我对人的最高评价,是我交朋友和看创业者的标准。
9.我跟别人最大的不一样是,我从来不觉得我在打工,我工作只是为了让自己满意。
硅谷的创业者,不管20岁还是60岁,都有一个典型的共性,永远保持少年人的心气,说白了就是“拥有强烈的好奇心”,他永远在问“为什么”和“怎样才能做到”。
10.做产品,必须有一定的专注度。
11.我经常说,竞争对手是你的磨刀石。在竞争的过程中,你和竞争对手都成长了。在对峙中,人们的心智得到了提高。
12.如《一万小时天才理论》里阐述的,在任何一个领域要想出众,都是要通过至少一万小时的练习,并且这些练习并不是在你的舒适区里进行的,而是你在容易犯错的地方进行的精深练习。
13.我后来经常教育年轻人,创业者不要过早地想着挣钱,而是要盯准一个行业,扎扎实实地投入。这也是为什么李彦宏最后能成功,他是一个很坚韧的人,看准了一个事,能够坚持下来。
14.我有一个观点,如果一个事情别人已经做了很久,做得很成熟,没有破绽,你用同样的方法再去做,肯定没有机会。
15.在恰当的时机做恰当的事情、掌握事情的节奏至关重要,这是我们能够排除一切阻碍的基础
————————-
读懂这四句话,让你更靠近自己的梦想
当你在仰望别人的成功时,会不会心生羡慕,同时也哀叹自己为什么这样碌碌无为?然后你告诉自己要发奋图强,可是经过一个月,自己却一点动静也没有,更不要说成功。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最近在看周鸿祎的《超越好奇》,书中讲述了周鸿祎生猛的创业故事和年少求学的经历,书中向我们讲述了周鸿祎是如何一步步创立自己的商业帝国的,在这本书里,我似乎找到了一些原因。
那么,周鸿祎是如何走向成功的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读:
1.人要尽早花点时间弄清自己想要什么,把理想确定下来。
作者在书中讲到现在很多人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想清楚目标。未来10到15年,你想成为怎样的人,有怎样的收获?如果弄不清,很多年下来,你会发现自己变成了无头苍蝇,疲于奔命,或者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没有积累。
明确目标是成功的一半,那怎么样才能实现目标呢,这里有一个小方法:把大目标分解成若干小目标,俗称“列计划”;每完成一个阶段目标,要给自己找一个成就感,俗称“动力来源”。
日本著名马拉松运动员山田本一曾在1984年和1987年的国际马拉松比赛中,两次夺得世界冠军。他在自传中写道:每次比赛之前,我都要乘车将比赛的路线仔细的勘察一遍,并把沿途比较醒目的标志画下来,比如第一个标志是一家银行,第二个标志是一棵大树,第三个标志是一座公寓,这样一直到赛程的终点。比赛开始后,我以百米冲刺的劲头向第一个目标冲去;到达第一个目标后,又以同样的速度向第二个目标冲去,40多公里的路程就这样被我分解成若干个小目标而轻松的跑完。起初,我并不是这样做的,而是把目标一下子定在终点线的那面旗帜上,结果跑到十几公里就觉得疲惫不堪了,因为我被前面那段遥远的路程吓倒
了。
这种列目标也可以放在读书上,比如我们计划今年要读100本书,平均每个月需要读9本书,如果每本书是300页,那你每天基本上需要读90页的书,这样分解后,我们每天只需要完成90页的阅读,就会感觉轻松很多,而不是想着今年要读一百本书,被压的喘不过气来。
这样,我们就可以掌握事情的节奏,当你掌握节奏后,你会发现做事的效率高了,也能
够很快地完成既定目标。
2.无论你做什么,所有不经意的努力都不会白费。
如果你不努力,成功的概率是零,如果你越努力,你成功的概率就越大。我国生物学家童第周,出生于浙江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从小家境贫寒,小时候没有钱读书,跟着父亲学习,17岁才进入学校的大门,读中学时,由于他基础差,学习成绩差,第一学期考试后,面临着退学或留级,但是在他的恳求下,学校同意他跟班试读一学期,从此,他就与“路灯”相伴,天刚刚亮就在路灯下面读英文,夜里熄灯后,他在路灯下学习功课。经过他的不懈努力,终于得到了回报,在学业上突飞猛进,后来又去了比利时留学。
当年如果童第周不挑灯夜战,不下苦功夫,就没有今天的成绩。
有个成语叫心想事成,但是天底下哪有想想就能成功的事情,所有的事成,都是经历不断的努力换来的。
你努力了,生活总是会给你回报,所以每一次尝试,都请拼劲全力去做。
3.认知决定一个人成长的方向和速度,而好奇心是所有认知的基础,也是我们探索这个世界的原动力。
周鸿祎对自己的打工生涯是这样评价的: 我从来不觉得我在打工,我工作只是为了让自己满意。硅谷的创业者,不管20岁还是60岁,都有一个典型的共性,永远保持少年人的心气,说白了就是“拥有强烈的好奇心”,他永远在问“为什么”和“怎样才能做到”。
那怎么样能拥有好奇心呢?
第一, 保持一个谦逊的心态。当你有了好的心态,出现新鲜事物的时候,你才会去接纳它,而不是排斥它。
第二, 多读书多思考。作者讲到他从小是个好奇心超级强的孩子。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他对世界充满疑问,唯一的疏解方式就是广泛阅读。书读的多了,思考也就多了,对事物会有自己独特的想法,而不是人云亦云。
爱因斯坦也曾说:我没有特别的才能,只有强烈的好奇心,永远保持好奇心的人是永远进步的人。
4.成功都是熬出来的,成功都是被逼出来的,很多时候,是看你熬不熬得住。
当我们看到别人成功的光环时,我们是否有曾想到,为了这一天,他们熬过了多少夜晚,《明朝那些事儿》的作者石悦,二十年如一日,沉寂在历史的书卷中,才写出了这本销售上百万的书籍,他曾说过:“比我有才华的人,没有我努力。比我努力的人,没有我有才华。既比我有才华又比我努力的人,没有我能熬。”简简单单几句话,告诉我们,他的成功不是一蹴而就,是慢慢熬出来的。
请注意,这里的“熬”不是好无厘头的熬着,有人说我熬了一辈子,但是还是没有出息,那是熬的方向不对,我们要专注一个领域去“熬”,提升专注度,这样才能有所成。
《超越好奇》这本书想告诉你的不是周鸿祎的成功学,而是他创业路上走过的千千万万的坑,我们无需去羡慕别人的成功,踏踏实实走好我们自己的每一步,掌握自己做事的节奏,才是最重要的。
《超越好奇》
读完了手痒想写写,这本书主要是讲老周的创业史,从大学开始创业做反病毒卡再到后来创办3721被雅虎收购,再后来自己做360再到上市这一整个的创业历程地心得和感悟。
吴晓波老师的《大败局》里面说过一句话,成功不可复制,失败或可避免。所有的成功者背后都有不为人知的努力,你对待失败的态度或成为你人生的高度。又想到巴顿将军的一句话,“衡量一个人成功的标志,不是看他登到顶峰的高度,而是看他跌倒谷底的反弹能力”
周鸿祎,1970年出生于河南驻马店,祖籍湖北,中学就读于郑州九中,大学就读于西安交大计算机系,我总结了下所有伟大的人好像从最年少的时候就发现了自己的使命感,知道自己的目标是什么,这也就是为什么现在年轻人这么迷茫,原因就是没有目标,所以会迷茫。
回到正题,周鸿祎打小就对计算机感兴趣,热爱可抵岁月漫长,他内心知道自己以后要做什么,也就是自己的终极目标,然后在分解目标,所以他每个阶段都知道自己在干什么要做什么很有方向感。
从最开始做反病毒卡到意识到自己创业经验和管理经验不足去北大方正打工再到后面创办3721后卖给雅虎1.2亿,在到自己创办360赴美上市他总结了一些经验和教训供创业者或者年轻朋友们参考。
第一:年轻人越早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就少走弯路,简而言之就是你到底要做什么?你的人生使命是什么?你为什么而来,先找到自己的目标有了目标就不会迷茫了。
第二:心态,永远保持好奇心,多问为什么,不要被表象所迷惑,多研究事物的本质是什么,心胸开放,海纳百川。
第三:永远不要怕失败,失败了就总结经验和教训,不要气馁,你永远不缺从头再来的勇气。
这本书还是值得一读的,年轻的朋友和创业者都值得一读!
中国互联网的《大时代》
本书最大的优点是很真实,作者(虽然本书是代笔,我还是用作者代表周鸿祎)是个很有个性的人,和傅盛的恩怨,最近和发妻离异,都反映人的复杂性,50岁的人说自传有点早,但那个年代值得记述的,本书值得一读。
- 如果你是年轻人,读这本书理解平台和“人生赛道选择”的关键,时代(运气)的作用,作者是个小个子其貌不扬的河南人,偏执的个性也带来多彩的人生,书的后半部介绍了他的求学之路,个人早立志的热爱是学习的关键,因为从小热爱,学习编程,成为优秀程序员是从小的目标,神舟16号成功飞天,桂海潮闻名天下,他的同班同学润到美国的李硕发推祝贺,两个人的人生道路选择让人唏嘘。和作者同样优秀的同期同学,后来的命运和当年的道路选择,很大关系,那年月同样优秀的学霸目标肯定是漂亮国,而如果如同吴军老师进入Google,再重返中国,肯定也是默默无闻。
- 作者从小的商业兴趣也改变了他的命运,社会最大的舞台还是在销售,商战是核心,作者经历了Google的他的不屑,雅虎的收购,华尔街上市,到退市回归,现在成为中国防火墙的重要建造者,也反映中美这30年来的恩恩怨怨,最近和胡欢离婚,胡欢移居新加坡,中国创业者的故事比影视剧还精彩。
年轻人才是未来,作者公司上市的时候也就33岁,当时对老一辈的不屑,也很快成为对自己的反讽,近10年和傅盛的恩怨,做手机的失败,也证明过了35岁就不能在一线主导了,要听年轻人的,除非你是做养老生意,主力客户的年龄段要和自己的年龄相符。
使用了十几个小时读完了本书,觉得周鸿祎有两个非常值得学习的品质,一个是强大的动手能力,另一个是对阅读的渴望,这两点都源于其自身的好奇心。阅读造就了文科思维,动手造就了后来的理工思维,放在古代相当于文武双全。
本书的第一部分重点讲述了其创业的过程,从在校期间开发杀毒卡软件,到入职北大方正开发飞扬邮件,再到开发中文上网的3721,最后又回归到了360杀毒软件。过程中磨练了其体力,心力和韧力。创业的过程一直都是不太顺利的,例如飞扬邮件得不到公司的北大方正重视,3721受到三大门户网站的包围和百度搜索的竞争(最后寄希望于雅虎,卖给雅虎,合力发展搜索,但中外文化差异,使得周无法施展拳脚),360与腾讯的“3Q大战”,搞得双方都很疲惫,影响到公司的存亡。
本书第二部分重点讲述了其学生时代的成长,戏称自己是“学渣”,老师眼中的坏孩子,他对计算机的成谜真是应了那句不成魔不成活的状态。难能可贵的是这种对计算机的迷恋能够持之以恒,学习计算机的过程也不是死学,而是边学边用,开发代码解决学习和工作中的各种疑难杂症,这种精神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这也是他多次创业都能产生很好的结果是密不可分的。
在本书中周鸿祎会时不时的提到读过的书籍,例如《创业维艰》,《反脆弱》,《定位》,《商业的本质》,《免费》,《乔布斯传》,《富兰克林传》,这些都源于其爱好读书的表现。可想而知,这位理科研究生的文学功底是非常厉害的,为其后期的创业,管理,沟通,公关起到非常重要的意义。
✅大家好,我是麦冬学长!一位深扎根练内功的95后!
今天给大家推荐一本关于周鸿祎的人物传记和他的创业实践经验。
非常适合初入职场、早期创业的年轻人,让你重新定义作为创业者的真正含义。
【书名】《超越好奇》
【作者】周鸿祎
【耗时】9小时
【类型】经管·人物传记
✅【本书简介】
本书由360创办人周鸿祎亲自撰写、传记作家范海涛执笔。
主要讲述了出身平凡、背景平凡的人如何脱颖而出、作为草根出身、鏖战江湖的周鸿祎创业故事。
希望这本书能为初入职场和早期创业的年轻人带来启发。
让我们从好奇开始,一起在现实中涅槃重生。
下面我就从《超越好奇》书中,谈谈读完这本书个人的收获和感想。
✅001 早期创业的其他琐事都只是创业的形式,而创业的关键在于推出什么样的产品。
①、即使连基础的创业条件都不具备,也不可让穷二白来挡住自己做事的欲望。
在他们当时作为穷学生时,没有计算机,也没有钱,但又想自己做出产品。
这看起来就是一件非常矛盾的事,想创业却连基本的创业条件都不具备。
但是对于早期创业者而言,要坚信一个理念,就是有条件要创,没有条件创造也要创。
因为一旦否定自己最初的想法和做事的信心,就很难踏出第一步。
②、对创业这件事情,很多人都是说了半天,却很难行动起来,而周鸿祎恰恰相反。
他都是经常想好了就去行动,这并不是看起来多么无所畏惧,而只是他自己对困难的严重性预估量不足。
但在做事情的过程中,他都是尽一切努力把困难排除。
比如他们在创业路上遇到的一个大波折,刚开始虽然很受打击,但都是“渡尽劫波”。
主打一个先上车再说,路上再“遇神杀神”,遇佛杀佛”。这也是成为他后来做事一以贯之的方法和态度。
✅002 对于创业者来说,如果在产品上没做到专注,在地域上也没有坚持专注,那么不专注的后果是十分可怕的。
①、当产品销售并不是特别强劲时,意志力就会很快动摇,而不专注的毛病也会逐渐显现。
这个时候就会想着开发更多的产品软件,来试图创造新的盈利点,接着多方面发展,多地域销售。
但这种各地撒网,全国开花,想要迅速打开局面的决定是很荒唐的举动。
因为一个全新且陌生的产品,还没有完全在市场上精耕细作,也没有获得使用者的信任,这都是违背事物发展规律的。
②、竞争对手是完全不会放过任何一个完美的契机。
作为创业者来说,竞争对手是最清楚你自己的弱点所在的。
当周鸿祎他们的投资人还在为扩张市场、分散兵力时,对手显示了专注的力量和超长的韧劲和耐心,逐渐蚕食原有的市场份额。
创业的精粹就是要让自己的毅力在一个方向坚持到最后。
✅003 看似“边角料”的事情,也要养成一个认真去做的习惯。
①、当互联网的浪潮只是刚刚露出一点端倪的时候,很难想象到,那一次边缘化的工作是给周鸿祎深入接触互联网的机会。
虽然在当时,这些与互联网有关的工作并不是主流的工作,也有些很边缘化的工作。
比如大家都在热衷于研究IP层下层的东西,还有组网跟系统集成的内容,认为这些是最容易做出的成绩的工作。
接着就会对于做培训、教人如何使用邮寄系统的事不屑于去干。
②、当时看起来没有前途的事,到后来才会发现是最好的经验加成。
作为创业者而言,一定要把用户体验放在首位的基础。
因为这种做产品的思路可以一直延续下去,而且一旦养成用户思维,就会在自己做任何产品时,首先就会想到的是用户。
✅004 那些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想法,既无成功的先例,也看不到成功的苗头,就像是在自娱自乐。
①、当一堆人闷在一个屋子里做一个免费的东西,连个清晰的商业模式也没有,在外人眼中看来简直是天方夜谭。
但作为一个有坚定信念的创业者来说,对于自己已经认定的事情,别人的评价起不到丝毫的作用。
因为自己心中有着唯一的目标,那就是找到能够认同自己产品和理念的人。
②、可是想要真正找到理解这个产品的人又何谈容易,其实这也是很多创业者在创业初期都会遇到的问题。
想要追赶上成功的列车,就要品尝独属于创业者的孤独。
而这种孤独,不仅存在于要独自忍受创业路上资金的捉襟见肘,还有寻找投资的种种困难。
甚至于还要学会接受大多数人可能根本听不懂你自己的创意的无奈,最后只能被迫成为一颗孤独的星球。
✅005 欲望是永无止境的,你不能控制自己的欲望就会永远痛苦。
①、在周鸿祎刚刚从雅虎离职的那一刻,感到既筋疲力尽,但又无比轻松。
当媒体问他,离开跨国公司是否需要很大勇气时,他回复到: “如果一个人特别看重外在物化的东西,就很容易被外界东西左右,可能放弃什么都会觉得很难。”
对于他来说,自己是一个追求内心理想的人,在某种程度上还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放弃这些东西并不难。
这种涅槃重生的心态,用唐代李白的两句诗更能体现出: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②、当媒体在计算他得到了多少财富时,是否从此踏上了财务自由之路的时候。
他说: “钱永远挣不完。你有一个亿就会向往十个亿,有十个亿就会向往一百个亿,有一百个亿又琢磨更多的钱。”
是的呀,古往今来的历史发展总是特别相似,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人性总是如此,得了千钱想万钱,当了皇上又想成仙。
但奈何人就长了两只手,你就是进了金山银山,也只能拿两样东西,拿了金银镯,就拿不了玉如意。
当你看透一切之后,就会发现这些东西其实都是身外之物,都是阶段性的,因为这些东西很容易获得也特别容易失去。
而最重要的是,你自己的能力提升,对事物的看法、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才是自己内在积累的东西,是别人拿不走的。
✅006 第一版杀毒软件上线后,市场的反馈并不是特别好,也是第一次体会到,并不是什么都会“免费就灵”。
①、当首次推出免费杀毒软件时,先是购买了“BitDefender”的引擎,做了一些简单的本地化开发和汉化后就推出来了,可是用户反馈不是很好。
那么就需要溯本求源知晓反馈差的原因,而经过复盘过程中发现主要原因在于,没有从用户需求角度出发,过于相信国外开发者的能力。
而且这款测试版的360杀毒软件太大、太卡、太笨,不符合中国用户的使用习惯。
②、虽然铩羽而归,但是免费之路不能停。
那段时间卧薪尝胆,开始全方位着手解决测试版的各种问题。
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需要连续加班加点修改的软件问题,而周鸿祎在此过程中也习惯了有什么问题当即解决。
比如当得到一个用户反馈某个病毒杀不干净时,就会要求团队当天晚上就拿出解决方案把问题解决干净。
而不是像其他公司一样等两三天,甚至更久,这样只会让很多员工叫苦不迭。
不过,正应这种即时解决问题的方式,让很多问题迅速得到了解决。
✅007 阅读习惯的一个重要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就是,让自己在日后步入理工男的逻辑世界时,依然拥有人文学科的视野。
①、从认标语开始,周鸿祎的阅读能力就得到了飞速提高。
后来经过父亲教会如何查字典,让他的阅读能力如虎添翼。认识标语就好比一张纸,查字典就好比一支笔。
两者结合起来,就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那么为什么会爱上阅读书籍呢?主要是在周鸿祎生活的那个时代没有什么儿童读物,只能把大人的书从书架上取出来读。
年纪太小,也不是每个字都能认识,但是太好奇书里的内容,就连蒙带猜地去读,也能把意思猜个八九不离十。
更重要的是,让他在无意中练就了快速阅读的童子功。
哪像我们如今生活在互联网时代,获取信息、书籍、各种自己的读物特别方便简单,却唯独少了些主动阅读的习惯。
②、对他来说,阅读的好处是增进了认知,坏处是助长了性格里的孤傲。
在计算机互联网行业里工作,20年接触的工程师、程序员里有理工背景的人大都缺乏基本都人文认知,就算技术再好也有软肋。
文字素养是一个人的基本修养。如果文字素养不好,就没有办法写出一份漂亮的商业计划书。
就如宝丽来的创始人埃德温·兰德说过一些话,也谈到了即擅长人文又能驾驭科学的人的重要性。
这也是周鸿祎的偶像之一,也是他自己决定要成为这样的人。
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一个具有强烈个性的人身上集合了人文和科学的天赋后所产生的那种创造力,也是21世纪建立创新型经济的关键因素。
✅以上,就是我阅读《超越好奇》本书的个人收获和感想,欢迎大家去阅读这本书。
✅大家好,我是麦冬学长!一位深扎根练内功的95后!
今天给大家推荐一本关于周鸿祎的人物传记和他的创业实践经验。
非常适合初入职场、早期创业的年轻人,让你重新定义作为创业者的真正含义。
【书名】《超越好奇》
【作者】周鸿祎
【耗时】9小时
【类型】经管·人物传记
✅【本书简介】
本书由360创办人周鸿祎亲自撰写、传记作家范海涛执笔。
主要讲述了出身平凡、背景平凡的人如何脱颖而出、作为草根出身、鏖战江湖的周鸿祎创业故事。
希望这本书能为初入职场和早期创业的年轻人带来启发。
让我们从好奇开始,一起在现实中涅槃重生。
下面我就从《超越好奇》书中,谈谈读完这本书个人的收获和感想。
✅001 早期创业的其他琐事都只是创业的形式,而创业的关键在于推出什么样的产品。
①、即使连基础的创业条件都不具备,也不可让穷二白来挡住自己做事的欲望。
在他们当时作为穷学生时,没有计算机,也没有钱,但又想自己做出产品。
这看起来就是一件非常矛盾的事,想创业却连基本的创业条件都不具备。
但是对于早期创业者而言,要坚信一个理念,就是有条件要创,没有条件创造也要创。
因为一旦否定自己最初的想法和做事的信心,就很难踏出第一步。
②、对创业这件事情,很多人都是说了半天,却很难行动起来,而周鸿祎恰恰相反。
他都是经常想好了就去行动,这并不是看起来多么无所畏惧,而只是他自己对困难的严重性预估量不足。
但在做事情的过程中,他都是尽一切努力把困难排除。
比如他们在创业路上遇到的一个大波折,刚开始虽然很受打击,但都是“渡尽劫波”。
主打一个先上车再说,路上再“遇神杀神”,遇佛杀佛”。这也是成为他后来做事一以贯之的方法和态度。
✅002 对于创业者来说,如果在产品上没做到专注,在地域上也没有坚持专注,那么不专注的后果是十分可怕的。
①、当产品销售并不是特别强劲时,意志力就会很快动摇,而不专注的毛病也会逐渐显现。
这个时候就会想着开发更多的产品软件,来试图创造新的盈利点,接着多方面发展,多地域销售。
但这种各地撒网,全国开花,想要迅速打开局面的决定是很荒唐的举动。
因为一个全新且陌生的产品,还没有完全在市场上精耕细作,也没有获得使用者的信任,这都是违背事物发展规律的。
②、竞争对手是完全不会放过任何一个完美的契机。
作为创业者来说,竞争对手是最清楚你自己的弱点所在的。
当周鸿祎他们的投资人还在为扩张市场、分散兵力时,对手显示了专注的力量和超长的韧劲和耐心,逐渐蚕食原有的市场份额。
创业的精粹就是要让自己的毅力在一个方向坚持到最后。
✅003 看似“边角料”的事情,也要养成一个认真去做的习惯。
①、当互联网的浪潮只是刚刚露出一点端倪的时候,很难想象到,那一次边缘化的工作是给周鸿祎深入接触互联网的机会。
虽然在当时,这些与互联网有关的工作并不是主流的工作,也有些很边缘化的工作。
比如大家都在热衷于研究IP层下层的东西,还有组网跟系统集成的内容,认为这些是最容易做出的成绩的工作。
接着就会对于做培训、教人如何使用邮寄系统的事不屑于去干。
②、当时看起来没有前途的事,到后来才会发现是最好的经验加成。
作为创业者而言,一定要把用户体验放在首位的基础。
因为这种做产品的思路可以一直延续下去,而且一旦养成用户思维,就会在自己做任何产品时,首先就会想到的是用户。
✅004 那些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想法,既无成功的先例,也看不到成功的苗头,就像是在自娱自乐。
①、当一堆人闷在一个屋子里做一个免费的东西,连个清晰的商业模式也没有,在外人眼中看来简直是天方夜谭。
但作为一个有坚定信念的创业者来说,对于自己已经认定的事情,别人的评价起不到丝毫的作用。
因为自己心中有着唯一的目标,那就是找到能够认同自己产品和理念的人。
②、可是想要真正找到理解这个产品的人又何谈容易,其实这也是很多创业者在创业初期都会遇到的问题。
想要追赶上成功的列车,就要品尝独属于创业者的孤独。
而这种孤独,不仅存在于要独自忍受创业路上资金的捉襟见肘,还有寻找投资的种种困难。
甚至于还要学会接受大多数人可能根本听不懂你自己的创意的无奈,最后只能被迫成为一颗孤独的星球。
✅005 欲望是永无止境的,你不能控制自己的欲望就会永远痛苦。
①、在周鸿祎刚刚从雅虎离职的那一刻,感到既筋疲力尽,但又无比轻松。
当媒体问他,离开跨国公司是否需要很大勇气时,他回复到: “如果一个人特别看重外在物化的东西,就很容易被外界东西左右,可能放弃什么都会觉得很难。”
对于他来说,自己是一个追求内心理想的人,在某种程度上还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放弃这些东西并不难。
这种涅槃重生的心态,用唐代李白的两句诗更能体现出: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②、当媒体在计算他得到了多少财富时,是否从此踏上了财务自由之路的时候。
他说: “钱永远挣不完。你有一个亿就会向往十个亿,有十个亿就会向往一百个亿,有一百个亿又琢磨更多的钱。”
是的呀,古往今来的历史发展总是特别相似,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人性总是如此,得了千钱想万钱,当了皇上又想成仙。
但奈何人就长了两只手,你就是进了金山银山,也只能拿两样东西,拿了金银镯,就拿不了玉如意。
当你看透一切之后,就会发现这些东西其实都是身外之物,都是阶段性的,因为这些东西很容易获得也特别容易失去。
而最重要的是,你自己的能力提升,对事物的看法、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才是自己内在积累的东西,是别人拿不走的。
✅006 第一版杀毒软件上线后,市场的反馈并不是特别好,也是第一次体会到,并不是什么都会“免费就灵”。
①、当首次推出免费杀毒软件时,先是购买了“BitDefender”的引擎,做了一些简单的本地化开发和汉化后就推出来了,可是用户反馈不是很好。
那么就需要溯本求源知晓反馈差的原因,而经过复盘过程中发现主要原因在于,没有从用户需求角度出发,过于相信国外开发者的能力。
而且这款测试版的360杀毒软件太大、太卡、太笨,不符合中国用户的使用习惯。
②、虽然铩羽而归,但是免费之路不能停。
那段时间卧薪尝胆,开始全方位着手解决测试版的各种问题。
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需要连续加班加点修改的软件问题,而周鸿祎在此过程中也习惯了有什么问题当即解决。
比如当得到一个用户反馈某个病毒杀不干净时,就会要求团队当天晚上就拿出解决方案把问题解决干净。
而不是像其他公司一样等两三天,甚至更久,这样只会让很多员工叫苦不迭。
不过,正应这种即时解决问题的方式,让很多问题迅速得到了解决。
✅007 阅读习惯的一个重要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就是,让自己在日后步入理工男的逻辑世界时,依然拥有人文学科的视野。
①、从认标语开始,周鸿祎的阅读能力就得到了飞速提高。
后来经过父亲教会如何查字典,让他的阅读能力如虎添翼。认识标语就好比一张纸,查字典就好比一支笔。
两者结合起来,就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那么为什么会爱上阅读书籍呢?主要是在周鸿祎生活的那个时代没有什么儿童读物,只能把大人的书从书架上取出来读。
年纪太小,也不是每个字都能认识,但是太好奇书里的内容,就连蒙带猜地去读,也能把意思猜个八九不离十。
更重要的是,让他在无意中练就了快速阅读的童子功。
哪像我们如今生活在互联网时代,获取信息、书籍、各种自己的读物特别方便简单,却唯独少了些主动阅读的习惯。
②、对他来说,阅读的好处是增进了认知,坏处是助长了性格里的孤傲。
在计算机互联网行业里工作,20年接触的工程师、程序员里有理工背景的人大都缺乏基本都人文认知,就算技术再好也有软肋。
文字素养是一个人的基本修养。如果文字素养不好,就没有办法写出一份漂亮的商业计划书。
就如宝丽来的创始人埃德温·兰德说过一些话,也谈到了即擅长人文又能驾驭科学的人的重要性。
这也是周鸿祎的偶像之一,也是他自己决定要成为这样的人。
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一个具有强烈个性的人身上集合了人文和科学的天赋后所产生的那种创造力,也是21世纪建立创新型经济的关键因素。
✅以上,就是我阅读《超越好奇》本书的个人收获和感想,欢迎大家去阅读这本书。
完整的读完了这本书,也学到了成功的人身上的特质,以下是阅读中做的笔记,分享给大家。
如果你能在聪明和勤奋中占一项,就能超过大量的同龄人;
我依然保持着强烈的好奇心,保持着问“傻问题”的能力,敢于抛开所谓的“面子”去告诉别人:“我不懂这个事儿,你能教我吗?”“我没听懂你在说什么,能再讲一遍吗?”
不装,不端,有点二”,这也是我对人的最高评价,是我交朋友和看创业者的标准
永远保持少年人的心气,说白了就是“拥有强烈的好奇心”,他永远在问“为什么”和“怎样才能做到”。
实际上驱动很多人在某一领域取得些成绩的,都是兴趣,他们往往是养成终身学习习惯的人。
只有内驱力才能推动一个人持续学习,让一个人不停地去实践那些因好奇心产生的想法。
既然决心要做一家软件公司,那么除了计算机知识,我一定要知道管理知识。
资源整合与合作。就在我们为这一切忙前忙后时,一个朋友对我说:“你什么事儿都亲力亲为多傻啊。学校有那么多校办工厂,你随便找一家代工都比自己做效率高!”一语惊醒梦中人。后来我真的去找了一家校办工厂。
当我们尝试一个新技能时,我们就像进入黑屋子的人,总是碰到家具,但是每次碰撞都会让我们明确我们该往哪里走。我们不应该忽视错误或试图忘记它们,因为它们为我们指出了道路所在,同时为我们指出了一个事实:那些不敢冒险的人就无法发展他们的才能。
我知道人的想法是如此不同,而创业,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协调人们之间复杂的利益和心理。
但是,我当时已经慢慢领悟到,光有技术是没有用的,尤其是学校里学习的技术,拿到社会上并不怎么管用。而真实社会的光怪陆离,怎么去做营销和管理,则是创业中比技术重要或者说和技术同等重要的工作。
我经历了一次完整的创业过程,和现实世界进行了一次亲密接触。我学习到很多:真实的产品和实验室产品的区别、如何与渠道代理商进行沟通、怎么进行商业谈判、如何与创始团队做沟通、怎么进行团队建设和管理。
这些事情唯一改变的是我对失败的态度。我不再把失败看作一个挫折或者不祥之兆,我把失败看作一条进入前方风景的必经之路。
但我就是这样一个人,一旦决定做一件事,就要排除一切困难去做到。
任何伟大的想法都要从一个点开始。你没有在一个点上取得突破,又怎能证明这些点能成为一个伟大的事情呢?
我正在进行着很多人在社会化的过程中进行的事情,首先是碰壁,其次是知晓,最后是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修正。
无论你做什么,所有不经意的努力都不会白费。比如,我研究生毕业设计使用的是Visual C++,我上大学时研究的Unix,为了这些程序,曾经有一段时间我到了不吃不睡的地步。而这些积累给了我爆发的机会。
互联网的精髓在于获取海量的用户。有了用户,就可以在平台上思考多种其他战略。现在看来,这种思想是比较超前的,也是今天很多互联网公司创立时采用的策略
高瞻远瞩不是天生的,每个人的见识都是一点一点积累出来的。
。很多互联网的成功其实都不是技术的成功,而是商业模式和理念的成功。
人在江湖,很多强势的言行都是被逼出来的。
我经常说,竞争对手是你的磨刀石。在竞争的过程中,你和竞争对手都成长了。在对峙中,人们的心智得到了提高。
生活往往比电视剧还精彩,不是吗?
应对压力的这种能力不是天生的,都是磨炼出来的。
很多事情都是行为加强了动机
如果不实行强势风格,那么几乎什么事情都推行不下去
最重要的是,你自己的能力提升,你自己对事物的看法、你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东西是你内在积累的东西,是别人拿不走的。
我觉得在商场上做事,应该愿赌服输。
因为内心汹涌的兴趣,我成了一个喜欢带着问题去学习的人,一个自我驱动型的人
我忽然明白,很多年轻人其实不但在高中的时候没有理想,到了大学也不知道自己要学什么专业。很多人甚至都工作了,仍不知道自己所从事的行业是不是自己真正的兴趣所在。
那一瞬间我恍然大悟,原来这么复杂的一道物理题可以用分解的方法变得如此简单。就在那个瞬间,我似乎对物理这门学科开窍了。掌握了分解的道理,后来很多物理题对我来说都是手到擒来。
我变成一个自我驱动型的人,我学习不是为了考试,也不是为了和任何人展开竞争,而是为了解决问题
在专业方面,我不想浪费任何一个磨炼自己的机会。当你希望在一个事业上从一而终时,你的那种热爱既是热望又是本能。
这种让工具为我所用的感觉,是学习计算机专业最具乐趣的部分。
我记得当时大家在校外接活儿时,其他同学一上来就问“我要做的是什么工作”,大家通常都不做与专业无关的事情,认为没有技术含量,我却特别喜欢这些“不务正业”的事情。我琢磨怎么卖东西,怎么做销售,关心怎么和人打交道。我知道,如果将来打算创业,商业领域的知识必然不可或缺。
任何一件小事情里,都隐藏着天机。对能力的训练来自对每件事情的体验。所有的经历都不会白白浪费。
《超越好奇》读书笔记
一、前记
我认为读传记最好的状态不是一下子全部读完,而是在分阶段,想起来就读的,正如人生一样,不是一往直前,一帆风顺的,走走停停才是主旋律。其次,一本传记的好坏,在于能不能引起读者停留,这种停留往往伴随着思考,是对自己过往经历的反思。我在读的时候经常会轻轻一笑,这种笑不仅是被作者有时候行为的“愚钝”所逗笑,还有感激通过第三视角审视我行为的机会,正所谓以史为鉴方能成长,在读的过程中愈发意识到在人生阶段中反思的重要性,也很感激我的一位没有教过我的“老师”向我推荐了这本书,让我本书不仅让我向内能够“悟以往之不谏”,更提供了一种向外“见不贤而内自省”的机遇。
本书的作者是360公司创始人周鸿祎,本书的前言给不同阶段的人们提出了不同的建议。对于大学生要提前弄清楚自己想干什么,确定好理想,同时他给初入职场的年轻人的建议使我茅塞顿开。我们之前总问是勤奋重要还是聪明重要,他的回答是如果占一项则能超过大部分的普通人;如果想站在金字塔尖,则需要两者同时具备。对于创业者,要有第一思维,凡事从本质出发,从用户的需求中找到真正的创新。其次要保持专注还要大胆创新,只有做事极端的人才能改变世界。
二、好奇心
给我最深的印象的是他对好奇心的重视,这也是本书名字的由来。好奇心的具体表现就是看到新东西第一反应是刨根问底,而不是通过以往经验先入为主。好奇心的另一个表现是敢于提傻问题。但其实往往这些问题并不傻,而是人们碍于面子不敢提问罢了。要做到乔布斯所说的“Stay humble,stay hungry,stay foolish.”做到大智若愚。超越好奇心的是学习力,认知决定一个人成长的方向和速度,而好奇心是所有认知的基础,也是我们探索这个世界的原动力。本书的后记提到了老周现如今仍然保持着年轻人的好奇心,对体力强度高的运动充满挑战精神,不仅会挑战最难的高级滑雪赛道,甚至在其中还会东问西问,试图了解造雪机的工作原理。这种好奇心驱动着周鸿祎一切从需求出发,让他不断扩充自己的能力,也让他在自己热爱的计算姐领域深耕。在这种探索过程中,“(我感觉)充满了希望、满足感和说不清的愉悦。我坚信,甚至在每天从不同角度轰炸我们的疯狂之中,存在着,仍然存在着,这一直都在的安宁。”正是这种好奇心驱使着幼年、青年时期的周鸿祎在不断阅读,争分夺秒的读书,读到整个世界都消失了,如痴如醉的幸福感充满整个身心。有人会问我们为什么要读小说,读四大名著,我也会常常因为高中一些必读书目而苦恼,这些和我的高考也没有关系,对我的专业知识看起来也毫无帮助,但是我特别喜欢的高中语文老师的一个成语点醒了我——潜移默化。这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往往只有在需要的时候才会发觉其必要性。例如在周鸿祎成长的过程中,他并没有变成死脑筋的理科男,恰恰是童年时期的广泛阅读提高了他的文学素养,而文字素养是一个人的基本素养。文字素养不好,你就没有办法写出一份漂亮的商业计划书,前言不搭后语会让你经常错失投资人;文字素养不好,你就没有办法成为一个好的产品经理,你没有办法精准地描述产品的功能,无法打动用户;文字素养不好,你就不能和竞争对手在公开领域沟通,做不出好的公关(PR),甚至连打场口水仗都赢不了。
三、专注力
然而,光有好奇心还远远不够,超越好奇心的是学习力和内驱力。内驱力,是让你勤奋,让你不断学习,最后让你聪明的捷径。有了好奇心更需要自我驱动,而不是需要类似成绩一样的客观因素来反应来激励自己。当我们把大学的课程想成为自己未来事业发展的基石的时候,繁重的学业便会变得甘之若饴。同样的,今后工作了,也不会觉得自己在为别人打工,而是让自己满意,让自己成长。周鸿祎从来没有觉得任何时期的学习是任务。相反,要像饥饿的人渴望食物一样,渴望了解世界的真相,这就是超越好奇心的力量。这种力量的培养需要我们做一件事情要不计回报,一旦投入了全部感情,最后的回报总会出其不意地到来。始终记得高中物理老师“土而高”的一句话——该干嘛干嘛,做任何事情既然做了就要做好,学好,玩好,做到心无旁骛专注于自己在做的事情中,沉沦其中。最享受的不是做事的最终结果,而是在投入的过程中,那种说不出来的内心的平静。但是我们往往在做一件事的时候会质疑,我为什么要做这件事,但其实是这些看起来不起眼的小事在潜移默化的培养着一种或多种能力,在以后需要的的时候恍然大悟,并感激当时自己成功把它完成。比如书中周鸿祎大四进入公司后被安排为一些公司小白讲课,看似对自己的计算机能力毫无帮助的任务却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他,从那个时候开始接触小白用户并开始了解他们是用什么思维方式思考的。这个经历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的产品观。在和小白用户的接触过程中,他开始明白做产品不能总从程序员和产品经理的角度出发,还要化繁为简,达到使用方面的极简化。当这种思考潜移默化地进入他的生命,一种做产品的思路也默默地根植到他的思维中。
四、创业是能力达到一定程度水到渠成的内驱力和结果
做产品的疯子,周鸿祎认为创业最关键的是推出什么样的产品,以产品为主。其次创业心态一定要积极,对于创业,他的理念是,有条件要创,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创。对创业这件事情,很多人都是说了半天,却很难行动起来。而他恰恰相反,经常想好了就去行动,这并不是他多么无所畏惧,其实只是他对困难严重估计不足。说起来有点天真,但是在做事情的过程中,他都是尽一切努力把困难排除。比如他提到了他第一次创业的经历和收获,产品做出来了,但是投入市场的时候,用户使用产品的环境远远比想象中或者是实验室中的环境要复杂,这就必须保证产品从客户的角度去考虑和解决问题。第一次还遇到了销售渠道的重要性,有了产品怎么卖是关键。第一次创业的失败让他意识到之前让他热血沸腾的《硅谷梦》不过是一场幻梦,实现梦想的人少之又少。但是他不认为失败是值得抱怨的。正如书中所说“当我们尝试一个新技能时,我们就像进入黑屋子的人,总是碰到家具,但是每次碰撞都会让我们明确我们该往哪里走。我们不应该忽视错误或试图忘记它们,因为它们为我们指出了道路所在,同时为我们指出了一个事实:那些不敢冒险的人就无法发展他们的才能。”创业的过程就是在黑屋子里摸爬的过程。其次,周鸿祎还提到了另一个经验,就是创业者往往会变得很固执,不会去变通,例如他就一心专注在硬件领域而没有看软件的机遇。
后来周鸿祎认识到了软件的重要,于是开始潜心专研各种软件,感觉每天都在练功,功力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他还意识到不同软件都有自己的亮点,要广博的学习,发现不同闪光点并学以致用。
经过两次创业失败,周鸿祎一直在不断总结反思,其实反思的过程才是真正能够成长的过程。最终他明白了大学一毕业就创业是不合理的,需要先踏踏实实工作几年,看看正规公司是怎样运作的,再成熟的公司里把自己打造成为一个成熟的人,这期间要不断学习为人处世的道理以及创业应该具备的商业知识。
周鸿祎决心好好学习自己的硕士课程,同时他更坚定创业最需要的特点:对自己的使命负责,不受任何外力限制,敢于问不该问的问题,敢于挑战周围人的共识,不屑于取悦任何人。同时他也深刻的意识到只要静下来学习,做事情,不论做什么,所有不经意的努力都不会白费。同时也要意识到自己的目的是什么,如果目的是学习,那么其他一切没有意义的事情就不必去追求。职位、钱、名声、公众关注度,这些东西其实都是身外之物,都是阶段性的,这些东西很容易获得或者失去,最重要的是,你自己的能力提升,你自己对事物的看法、你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东西是你内在积累的东西,是别人拿不走的。
做什么都要认真,哪怕是边角料的事情,在做的过程中的感悟都是弥足珍贵的。正如周鸿祎揽下教政府人员用电子邮件的枯燥任务,在这过程中,周鸿祎意识到“用户体验”的重要性,做任何产品最重要的就是用户的想法,也成为了后来周鸿祎的另一个创业想法,飞扬——让邮件系统成为普通百姓都可以学习使用的软件。
创业的过程中一定会有不被别人认可,不断被别人否定的过程,会时常感受到孤独,而且这种孤独是别人感受不到的。但要坚信一点,“我凭借好奇心和直觉所做的这些事情,有很多后来都被证明是无价之宝。为什么很多创业者能够在巨头林立的市场中成功?外界因素是巨头们纷纷来到这片不熟知的市场,它们往往自视血统高贵,希望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和惯常的手法来统治这个市场,之后通常都会遭遇惨痛的市场检验,摔了跟头后它们才知道,高贵的血统不能放之四海而皆准。内界因素是提出很多极端的想法,然后围绕这些极端的想法创建公司。这就是为什么许多刚成立的企业发展如此迅速,而且能带来如此巨大的冲击力。即使他们与行业巨头肩并肩作战,他们仍然能够吸引很多的财富和传统的荣誉。他们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并没有效仿其他企业,他们就是局外人、游戏规则的改变者。用赛斯·戈汀的话说,他们不像鸡肋那么索然无味。他们是激进的,冒险的,而保守而谨慎必将将企业引向毁灭之路。
五、后记
读完这本书用了我小半年的时间,在这期间度过了我最为迷茫的大一下大二上的时光,我越发觉得自己有必要思考自己要干什么了。这本书我总结下来就两个要点:好奇心和专注力。也是周鸿祎能脱颖而出的重要原因。我觉得可以把人生当作种一棵树,好奇心是树的枝干,是让树变得营养高大的因素,是人生的广度;而专注力是树的根,是让树在互联网浮躁的狂风中屹立不倒的基石,是人生的厚度。想要成为参天大树,二者缺一不可。少年不惧风雨,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读书打卡 2023二季度13/30
书名:超越好奇
作者:周鸿祎 范海涛
出版时间:2023-05-01
创业者的孤独,不仅有独自忍受创业路上资金的捉襟见肘、寻找投资的种种困难,还有大多数人可能根本听不懂你的创意的无奈。一时间,你成了孤独的星球。
百度凭借坚持终于把搜索引擎做了起来,而3721借力雅虎,最终却没有实现搜索产品的突围。这种对比,更让我感觉自己虽然一直是一名愿意冲锋陷阵的战士,但是骨子里还缺少一种坚韧。这一次教训屡次帮助我,让我日后遇到重大决策时,能保持一种沉稳的心态。
由此,我得到的一个很大的教训就是,你要往前看,一定要有前瞻性,所以我后来总结,成功都是熬出来的,成功都是被逼出来的,很多时候,是看你熬不熬得住。
职位、钱、名声、公众关注度,这些东西其实都是身外之物,都是阶段性的,这些东西很容易获得或者失去,最重要的是,你自己的能力提升,你自己对事物的看法、你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东西是你内在积累的东西,是别人拿不走的。
真正的光明绝不是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掩蔽罢了。真正的英雄绝不是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对卑下的情操屈服罢了。
免费具有一种颠覆性力量,它会破坏传统的商业模式,同时又建立新的价值体系。随着免费杀毒软件在中国的普及,中国网民安全软件的普及率从不足10%提升到95%以上。
做互联网的人,一定会遇到三个无法回避的问题:生、死、腾讯。腾讯就像一个天花板,你怎么长都要碰上它。
我想,作为中国《反垄断法》在互联网领域的第一个典型案例,360诉腾讯滥用市场支配地位一案引发了行业、用户和法律界各方的关注,本身就促进了中国互联网企业创新生态的营造,也推动了中国市场经济的开放与竞争。虽然360没有取得最终的胜诉,但是通过反垄断诉讼的四年,互联网反垄断的积极影响已经开始显现,正能量不断被释放。
书中实在有太多的金句:
1.很多人一旦参加工作就基本不学习了
创业者太在意外部评价,就会因循守旧;也容易对形势做出误判,把注意力放在竞争对手身上,而不是客户需求上
2.只有内驱力才能推动一个人持续学习,让一个人不停地去实践那些因好奇心产生的想法,甚至推翻自己的经验和已经取得的成绩。只有这样,才能向更高的地方攀登。
3.对于创业,有条件要创,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创。
4.真实的产品和实验室产品的区别、如何与渠道代理商进行沟通、怎么进行商业谈判、如何与创始团队做沟通、怎么进行团队建设和管理。
5.真实市场是洪水猛兽,客户使用产品的环境远远比实验中的环境复杂,我们必须从客户的角度去考虑和解决问题
6.如果一个人特别看重外在物化的东西,就容易被外界东西左右,可能放弃什么都会觉得很难。要做一个追求内心理想的人,某种程度上我也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放弃这些东西不难。我喜欢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仰天大笑出门去’…
7.互联网是不断变化的,经验往往是靠不住的,你必须随时处于归零状态,从用户角度出发,随时把握用户新的需求。
8.两个错误:
太固执,太相信自己的直觉
做产品,必须有一定的专注度。
9.利益该如何进行分配?这是很多创业团队都会遇到的问题。现在很多团队都会用合同的方式谈好。怎么去做营销和管理,则是创业中比技术重要或者说和技术同等重要的工作。
10.不要把失败看作一个挫折或者不祥之兆,要把失败看作一条进入前方风景的必经之路。
11.首先是碰壁,其次是知晓,最后是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修正。
12.无论你做什么,所有不经意的努力都不会白费
13.简单就是美
14.互联网的精髓在于获取海量的用户。有了用户,就可以在平台上思考多种其他战略
15.一旦把渠道发动起来,你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是无数人在战斗。这个时候,企业就非常扎实,现在的很多互联网公司缺乏这种扎实的精神。
16.创业者不要过早地想着挣钱,而是要盯准一个行业,扎扎实实地投入。
17.要成为一个企业家,你需要极大的勇气、疯狂的激情和超出理性范畴的决心,忍受反复出现的近乎死亡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