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本文是读《幸福的方法——哈佛大学最受欢迎的幸福课》的练习。
以前我从来没有想过,幸福这件事,可以来上一门课。在我心中,幸福是个很主观的东西,每个人对幸福都有其不同的感受。就好像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怎么能够有一个让所有人都幸福的方法呢?
但是这毕竟是哈佛大学多年来第一打败了经济学原理课,登上最受欢迎课程宝座的课程。哈佛的莘莘学子并不是那么容易被鸡汤忽悠的,看了这本书,我开始感受到了它的神奇之处。
然而不管什么事情,光靠想是无法获得成功的。想要更加的幸福,也不能只靠想。书中给读者布置了很多的练习。我要做做这些练习。虽然我常常感觉到幸福,但是也难免会偶尔焦虑和抑郁,我相信看完了这本书,完成了练习之后,我会感觉到更幸福,也会找到对抗焦虑和抑郁的方法,更能够在以后有了孩子的时候,将更加幸福的方法传给她们。
其实,这本书不应该叫做幸福的方法,似乎叫做更加幸福的方法会更妥当。毕竟英文名是Happier。
啰哩啰嗦一大堆。言归正传。
书里将人生态度和行为模式分成了四种,称为“四种汉堡”模式。第一种汉堡口味诱人,但是却是垃圾食品;第二种汉堡口味很差,但是健康,可以确保日后的健康;第三种汉堡既不好吃,也不健康;第四种,当然就是既好吃,又健康的汉堡。
这四种汉堡,分别对应了四种类型的人,享乐主义型,忙碌奔波型;虚无主义型;感悟幸福型。
有研究表明,把正面和负面的经历都写下来,可以提高我们的身心健康水平。于是书里给读者布置了一个练习——连续4天,每天用15分钟时间,写下你的人生中处于其中一种类型时候的经历,可以是一件事,也可以是人生中某一段时期的感受。在第四天,只写下感悟幸福型时期的经历。每天的内容不超过一个类型。
练习一:享乐主义型
我的高中,是一所全市排名靠前的省重点高中。每个年级有15个班,1000多个学生,但是却只有300多人是考上的。这300多人,可谓是全区的学霸集合起来了。而我,就是其中一个。可以大言不惭的说,高中之前的我,可以称得上是学霸。
小学和初中都是走读。我的家人,和那个年代的大部分父母一样,给我灌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理念。母亲十分的严厉,特别是对于学习的要求。处于对这种严厉的自然反应,我形成了现在都无法完全改变的讨好型人格。而这种人格这当时的显著表现就是:通过获得好成绩,考上名校来让我的母亲感到荣耀。颇有些考上了状元可以光耀门楣的意思。而我考上了那所高中之后,每次母亲和亲朋好友聊天谈到此事时,确实也是喜笑颜开。
然而考上高中之后,新的学校是住宿制。学校离家挺远,我只能在每两周或三周的假期时回家一次,由于相处的时间少,母亲也不太过问我的学习。这可能是因为当时在全区流传一种说法,就是进了这所高中,就相当于一只脚跨进了大学的大门。母亲大概是觉得,另外这只脚跨进去只是时间的问题。
我的本性是十分贪玩的,加上考上了高中之后,刚开始的兴奋劲儿过去之后,有一种目标终于实现之后的空虚。我开始沉迷于玩乐。在那个物质比较匮乏的年代,并没有很多的玩乐方式。我开始迷恋上网。
通常是,晚上宿舍锁门之前,偷偷溜出去,找一个学校附近的网吧。当然也不是我一个人,也会有和我一样爱玩的同学。至于玩的内容,无非就是玩游戏,传奇、石器时代、卡丁车、泡泡糖……游戏玩腻了的时候就看看电影。
通宵的上网之后,在早自习之前赶回教室。班主任的课就喝咖啡撑着,如果是不那么严厉的老师,那就补个觉,或者干脆请个病假。
总而言之,就是堕落的高中生活。
其实现在想来,自己也不知道当时为什么会那么做。当时的我就更不知道了。也许是因为跟努力的学习,考高分比起来,玩游戏和看电影、上网不需要太多的脑细胞,而人大概天生就是比较容易沉溺于这种简单不费力又没有什么意义的事情,毕竟沉迷于网路游戏的人比沉迷于研究和学习的人要多得多。
要说从那样的只顾当下的享乐中得到了什么?我实在是想不到,也许比起当时的我的同学,我在谈起游戏的时候有更多的素材,然而这并不是我想要的,对我以后的生活也没有什么帮助。
要说我付出的代价,也并不能说出一件很具体的事情,作为代价的。这代价,可能是对我性格的影响。我仍然是考上了一所大学,211,985什么的。在我看来并不是名校,和我曾经的梦想也差了很远。我的母亲虽然对我的学习要求很严,但其实也只限于学习态度。她是常常在说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换言之,她觉得只要我认真学习了就行,也并不是非清华北大不可,我上的大学她也很满意。
但是现在回想起来,高中以前的我,和高中以后的我,有了很大的不同。
高中以前的我,虽然没有觉得老子天下第一,但是也很少在想到什么事情的时候,脑子里会有“这件事我办不到”的想法,至少这个想法不会第一冒出来。
高中以后的我,觉得自己只能上那样一个学校是正常的,好多的事情做不到是正常的。在想要做一些事情的时候,常常会先想到阻碍的因素,而不会去想实现的方法。我并不满意平庸的生活,但是又常常在想要改变的时候,告诉自己因为这改变很难,所以没做到也没关系。我学会了在一件事情还没有开始做的时候,就为自己想好失败的借口。
想要考名校的研究生,但是在复习的时候就告诉自己2000多人报考只录取十几个甚至不到十个人,所以就告诉自己,没考上是正常的,毕竟这么难。现在想来,这是初中时候的我绝对不会有的想法。最后果然就没有考上。
我不知道这种改变,和高中时期那段享乐主义的生活有没有关系。
现在我已经在努力改变。改变回初中时候的那个我。想做一件事情的时候,难免也会想到一些不成功的理由,但是我会有意识的忽略这种理由——或者说是借口——然后去尽自己的努力,把这件事情做的更好。这种改变让我感到开心。
也许这本书看完了,我会离初中的那个我更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