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是当今时代的主流趋势,中国社会正在发生巨大的社会转型。伴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文化也在不断地发展与革新。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方面含有西方普世价值观的节日文化传入国内,另一方面,中国传统的节日文化频繁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发生了变化。由于节日承载着一个民族的优良传统,它蕴含着民族文化的精华,是重要的文化遗产。因此,对全球化语境下的中西节日文化传播进行比较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七夕节是我国六大传统节日之一,在2006年5月,七夕节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我国的历史传统中,七夕节本身并没有爱情的概念,它原是中国古代女子最为重视的节日之一,因此七夕节又被称为“女儿节”或者“乞巧节”。七夕节与情人节在文化内涵上并不存在直接对应的关系,然而自从上个世纪90年代情人节在国内流行起来之后,“七夕节”渐渐地被冠以“中国情人节”这样一个带有西洋化效果的头衔。因此以七夕节与情人节为案例研究中西节日文化传播,研究结果将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
媒介具有文化宣传、舆论引导的功能,在历史演变与内涵重构的过程中,媒介对节日文化的报道和呈现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将围绕媒介在中西节日文化传播中的影响和作用这个主要问题展开,重点研究目前情人节与七夕节在国内传播过程中所面临的文化矛盾与现实冲突,当下情人节与七夕节在媒介上的呈现状况与反映出的问题,以及如何利用媒介走出节日文化传播面临的时代困境。
通过研究得出,七夕节的节日文化源自封建社会的农耕文明,这个传承了千年的节日的经济基础实际上就是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而情人节与西方宗教的传播历程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以报纸为代表的传统媒介与以新浪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介中选取样本,对情人节与七夕节的节日传播活动报道进行内容分析和文本分析,研究结果发现目前媒介对七夕节与情人节的报道框架单一,七夕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没有在新闻报道中很好地体现出来。情人节与七夕节在网络媒介上的呈现具有趋同化的倾向。总体上来看,七夕节与情人节在媒介上的呈现是碎片化的、不完整的,而且缺少文化的内在核心价值。
媒介与消费主义合力构建出了一个叫做“中国情人节”的节日,这个节日的概念引自西方情人节,却常常被当作是七夕节的代名词。事实上,“中国情人节”与七夕节并无直接瓜葛,只不过从诞生的一开始,它就披上了西洋的外套,但其骨子里装着的仍然是中国传统的家庭道德伦理。
节日文化在传播的过程中,内涵的变化是常态和绝对的状态,而不变却是相对的。在当今社会经济基础和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的背景下,如果人们继续固守着封建落后的风俗习惯,这不仅已经不符合时代的潮流,而且对文化的融合、创新也无任何益处。节日文化必须要在传播的过程中经过合理的扬弃,之后方能窥见真知。新常态要有新思维,在全面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媒介文化宣传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引导人们更加全面客观的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媒介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原则,发挥媒介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中应有的作用,这也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情人节,七夕节,文化传播,比较研究
在当代视觉传达的研究领域,视觉符号的应用包括了视觉的表现和思维两个方面,二者如一枚硬币的两个面缺一不可。前者是应用能力的体现,而后者则体现为应用的智慧。人类文化史留下了许多视觉符号可以为当代视觉传达活动引以为用,如何在当代视觉文化中合理设置符号的视觉语境,并使其充分发挥符号的视觉语言功能有效的实现视觉传达,这是视觉传达理论研究的重要意义所在。以往,许多视觉研究的思维范式总是把持着既有的理论而对现象做足适履“的解释,这种自上而下的研究方式,常常忽略了现实视域中人们司空见惯的视觉形式的文化符号能量。
笔者认为,视觉理论的研究首先应该源于对视觉现象的思考。”
心“是当代无数视觉符号之一它从图形演变为视觉符号,并在情人节文化中成为普及的视觉传播载体,形成具有共同约定的”情感表达的视觉意义。这种现象,人们对它熟视而无睹,很少深入地加以思考。
笔者从当代情人节的“情感表达”需求入手,着重对“心形”做全方位的索解,将它的符号个性加以放大,并将心形存在形态界定为大众化的视觉语言和视觉载体;其存在环境界定为信息社会视觉文化中具有后现代理念的视觉符号。最终,以“适于存在形态、”合于存在环境两个方面来归纳视觉符号在当代视觉文化语境中的应用。由于,任何初觉符号都不是凭空生成的,对于符号的应用更不是孤立的。本文的研究是通过“情感表达去索解心形的特质,从而得出当代视觉符号应用的普遍规律,这也正契合笔者所提出的”以事、论物、至理的研究理念。本文所追求的目的是通过研究方法的潜越求得研究结论的超越。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深,中西交流日趋频繁,外国节日在当代中国的传播、接受及影响状况愈加被研究者重视。本文在跨文化传播学的视域下,综合运用文献阅读、问卷调查等方法,分析情人节被中国人接受的程度、情人节对中国造成的影响、以及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
身处沿海地区或受过高等教育的、18-35岁的年轻人是情人节接受的主群体。情人节在中国的接受呈现出了接受内涵片面化、接收方式商业化、庆祝方式世俗化的特点。从个人情感、七夕节日、经济生活三个方面分析了情人节对当代中国的影响。情人节的传入使含蓄的中国人敢于表达爱、善于表达爱。它拓展了中国人表达情感的对象、丰富表达途径,也增强了表达效果。对于七夕节的意义重构,情人节也起了不小的推动作用。情人节的传入,使得七夕节重新被重视。同时,情人节还带动了花卉业、旅游业等产生的发展,推动了情人节当天的网络销售的发展,同时改变了中国人保守的消费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