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灿若繁星的悠悠历史中,苏轼绝对是浓墨重彩的一笔。除了他“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明镜,以及“谁怜破屋眠无处,坐觉村饥语不嚣”的忧国忧民,还有他那“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深情厚意。
自古红颜多薄命,对于王弗来说,也是如此。她知书达理,温柔谦谨,是父亲的掌上明珠。
时光翩然,不知不觉中,那个咿咿呀呀的小丫头,已经长成了亭亭玉立的大姑娘。二八年华的她,也到了出嫁的年华。父亲为了她,决定在青峰中岩寺岩壁下的池塘边举办宴会,邀请附近的青年才俊来参加。一是为了完成寺中僧人的托付:为池塘取一个名字;二是为了给自己的掌上明珠择一位佳婿。苏轼也应邀前来,或许此刻的少年,意气风发,怎么也想不到他会在此地遇见自己的心有所属。
他站在池塘边,看着一泓清澈见底的池水,不由感叹:“这里景色极美,可惜没有一条鱼”。水至清则无鱼,可无鱼的池塘是多么的孤独,少了生气。所以,苏轼为之取名为“唤鱼池”。他话音刚落,王弗身边的小厮送来了自家小姐的答案,只见上面娟秀的三个字,正是“唤鱼池”。
一段佳话自此而成,一对情人终成佳偶。那一年,苏轼十八岁,王弗十六岁。
彼时,苏轼并不知道自己的妻子也曾饱读诗书,是名副其实的才女。直到有一天,端坐在书桌前写文章的他,面对一个典故冥思苦想之时,王弗为他解疑答惑,他才惊讶地知道原来自己的妻子不仅外表美丽,还颇有学识。他对她的爱意更深了,从此后,琴瑟和鸣,如胶似漆。
王弗沉稳内敛,是名副其实的贤内助,总能帮助苏轼分辨善恶。她不会啰嗦地提醒,也不会暴躁地压制,而是娴熟地运用书中典故来规劝自己的丈夫,让苏轼心服口服,虚心接受。
新婚第二年,苏轼十九岁,跟随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离开了家乡,上京赶考。他们三个就像是耀眼的牡丹,名动京城。可惜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正当他们春风得意之时,噩耗传来,母亲程氏病故。丁忧结束,他们举家搬迁之京城,直到仁宗嘉佑六年,苏轼带着王弗以及襁褓中的苏迈离开京城,到凤翔府上任。
亦知人生要有别,但恐岁月去飘忽。这是苏轼第一次与父亲和弟弟分别,陪伴他的只有结发妻子。苏轼才华横溢,文章精彩绝伦,甚至有“宰相之才”的称赞,可是苏家人仍旧不放心,王弗也不放心。只因为苏轼坦诚直率,从不会虚与委蛇。病从口入,祸从口出,毕竟不是每一个人都有容人之量。所以,每一次苏轼和朋友一起游玩时,王弗都非常留意,回到家后,也会仔细询问。她担忧丈夫的赤诚之心被有心之人利用。若是家中来客,王弗也会悄悄地躲在屏风后面,辨别善恶。
有一年冬天,凤翔府下起了大雪,入目皆白,唯独一棵柳树下,没有积雪。富有冒险精神的苏轼,决定一探究竟。王弗害怕地下埋藏着危险的东西,但是她知道一味地阻止只会适得其反。于是,她就给苏轼讲了一个刚成亲时,婆婆阻止她打开从洞穴里挖出的密封罐子的故事,一是东西不属于自己,不能把别人的东西据为己有;二是因为潜在的、未知的危险。后来,果真从罐子里发出奇怪的声音,也多亏当时没有私自打开罐子。故事听完,苏轼立刻把手中的铁锹扔掉,连声说道:“夫人说的对,我不挖了。”
因为王弗,不知道让苏轼避免了多少祸事
凤翔府任期满后,苏轼带着妻儿回京述职。后来,他以最高等的优异成绩考入了直史馆,跻身社会名流之列。闲适的京都生活,让苏轼过的潇洒惬意。可天不随人愿,王弗骤然离世,年仅二十七岁。
苏轼伤心欲绝,含泪为妻子写下墓志铭。他说:“能够娶到她是我的荣幸,失去她就失去了永远的依靠”。从此,再也没有人如她一般红袖添香;从此,没再也没有人如她一般循循劝导;从此,再也没有人如她一般琴瑟相知。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是飞鸿踏雪泥。人生在世,到处奔波。时光匆匆,深情不寿。那个人,终究是不在了。哪怕岁月翩迁,流转了十年,她依然游离他心上。她仿佛还端坐在窗前,梳妆打扮,一颦一笑都是那么的清晰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