熙宁八年正月二十夜晚,苏轼身在密州,梦里回到了阔别多年的家乡。窗前,妻子王弗对着镜子梳着头发,依然温柔动人。离别已是十年,苏轼出于怀念或是重逢之喜悦,泪如雨下。不觉惊醒,一场梦而已,只有眼泪真实的打湿了枕头。于是,他写下了千古第一悼亡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王弗夫人的家乡有一湾池水,每有人临池拊掌,便会有鱼儿应声而来,颇有趣味。她的父亲王方是个举人,于乡中书院教学,也是苏家的交好。一年游学,王方让学生们为这池水取一名字,有“藏鱼池、引鱼池”,苏轼思索片刻,提笔于纸上书“唤鱼池”。老师欣喜万分,到家中也让王弗为池取名,谁想自家闺女取的名字与苏轼一样,这真是天作之合的好缘分。
苏轼十九岁时,王方往苏家作客,将此事说与老苏听,两家商议结为儿女亲家。这一年,王弗十六岁。
王弗之贤惠,为苏轼读书登科、待人接物提供了许多帮助。她从小便随父亲博览诗书,苏轼读书写作时,王弗从旁研磨侍读,每遇惑或遗忘,王弗便从旁点拨,只三言两语,便能让他茅塞顿开。苏轼也很乐意让这位志趣相投的妻子为自己答疑解惑。苏轼于父亲、弟弟外出求取功名,一别两年。不足二十岁的王弗于家中侍奉母亲,料理家务,让三苏无后顾之忧,能全心应对求仕之路的种种阻碍。
王弗十九岁时,婆婆程夫人病逝,逝前全赖她打理家务,照料病人。苏轼奔丧归蜀,二人才再得相见。守孝期满,她便随着苏轼一同前往京城,开始了苏轼的政治生涯。
嘉祐六年,苏轼应制科试,授官大理评事,任凤翔签书判官。王弗夫人谨言慎行,也正是苏轼所最缺乏的修养。她从旁提醒:“子去亲远,不可以不慎。”她的精明干练,使苏轼对她产生很多依赖。她深知丈夫缺乏社会经验,生性又大而化之,她就专心注意他在外面的每日行事,细心观察与丈夫交往的朋友,以她精明的头脑,帮他辨析人情事理,及时谏诤,避免上当。有一次,于凤翔府席间,一不相熟的同僚与苏轼称兄道弟,谈话天马行空,待酒宴散后,王弗则无不忧虑地说:“此人甚是轻浮,可没有情谊,远之为好。”确如夫人所言,苏轼此后被此人诬陷与落井下石。
苏轼性格率真,“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做人做事从无心机,也毫无戒备之心,交友处仕常赖王弗从旁提点。
然而,从凤翔任满归京后,王弗夫人便去世了,时年仅二十七岁。老苏嘱咐苏轼:媳妇从你于艰难,将来,你必须要将她葬在其姑之侧。这在当时的家族观念里,是一种崇尚与敬爱的表征。苏轼作《亡妻王氏墓志铭》说:“君得从先夫人于九泉,余不能。呜呼哀哉!余永无所依怙。君虽没,其有与为妇,何伤乎?呜呼哀哉!”
此后,朝廷党争激烈,执政更迭频繁,法度朝令夕改。苏轼个人因其秉性与才华,常招妒忌与迫害,常恐杀身之祸。乌台诗案、黄州农耕、贬谪南岭、流落海南,虽然他能坦然面对种种灾难,但对仕途心灰意冷,只求能归老还乡。如果王弗夫人没有早逝,能一直为苏轼旁指曲谕,他的人生道路应该也不会如此坎坷。
这位失意的老人,会不会在山高水远的贬途中,怀念他的弱冠之年的这位结发妻子——王弗。
南乡子·寒玉细凝肤
寒玉细凝肤。清歌一曲倒金壶。冶叶倡条遍相识,净如。豆蔻花梢二月初。
年少即须臾。芳时偷得醉工夫。罗帐细垂银烛背,欢娱。豁得平生俊气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