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
观点一:光源角度入手,扩大能收集到的信息量
有句话叫“天不生仲尼, 万古如长夜”。这句话是说明儒家思想启发了很多的人。不单单是儒家思想有这种启蒙他人的功效,凡是知识都有其效益。所有人在刚出生的时候,脑子里几乎是一片空白的,仅依靠着个人的经验和对周围环境的归纳总结得到世界的规律。但是,如果想要突破所处社会、交往的人的局限的话,教育就显得至关重要。
所以国家会有一整套的义务教育体系来培养国民。中国的教科书的主要立场就是马克思主义了,比如马克思的经济学观点是:商品有使用价值和价值,而且两者不对等。使用价值很高但是价值很低的东西存在,比如空气。马克思的哲学观点是:世界是唯物的,批判唯心主义。有一套价值理论在支撑着,总比杂乱无序的原始大脑要好得多。
如果把每一类学科或者理论体系比如成光源的话,那么一盏灯比没灯要好,所以接受义务教育必然是有益处的,世界主流的思想也是有其道理的。
与此同时,单一光源也有其缺点,那就是不可避免的存在影子。那些阴翳的地方就是我们的思维盲区。比如,根据马克思的观点,世界是唯物的,你就不会去相信占心术、卡罗牌、宗教等唯心主义的理论。所以,单一光源的存在会让人提前设防,拒绝接受和理解其他观点,反而视野越来越狭窄。
比如马克思嗤之以鼻的佛教思想,实际上和现代发展心理学息息相关。佛教认为众生皆苦,而且人永远不满足。有人会反驳说,那么我选择去吃眼前我特别喜欢的一盒泡芙,我还是在受苦吗?佛教是这么解释的,感到心满意足的标准是不再渴望更多,但是当我在食用那盒泡芙时,咀嚼的瞬间我感到了上升的幸福感,但是同时我又拿起了下一个泡芙,这说明那个咀嚼的时间点上我仍然渴望更多,我还没有满足,还在被自己的欲望所奴役。这点被心理学和生理学证实了,人类的脑内的多巴胺的分泌量反映人幸福还是不幸福,多巴胺的形状大约呈山峰状,与大家预测偏离的是,多巴胺分泌的最高峰出现在得到泡芙前,在吃到泡芙后,多巴胺迅速减少,不久就会回到一般值。所以,在几千年之前没有科学存在的古代,人类结晶的佛教居然揭示了世界的一部分真理。所以说,其他观点其他学科的存在是能够推进你思考的,不要因为意见不合就忙着拒绝。
“拿着锤子,看什么都像钉子,总想左敲敲,右敲敲”这句话就是在暗讽那些脑中的理论体系过于单一的人。学会跨界,学习新的学科知识,也许你能得到意外之喜。用光源来做比喻的话,光源越多,影子区域就会越少。
除了光源的数量--即掌握的学科数量,还有很多因素会影响到我们影子的大小---即思维盲区的大小。
1. 每个光源的亮度--即对单个科目的掌握程度
一件武器越用越熟,知识也是这样。你越是了解某方面的知识,你就越容易按照那个学科的框架去思考问题。即使你有其他学科的知识储备,但是无意识地你就使用得意领域的知识更多。这样,我们还是违背了我们的初衷--多角度思考。比如,我的市场营销学知识比我的心理学知识要更扎实,那么我在分析一家商铺的时候,我会更自然地使用4P原理去分析(市场营销的分析法:产品product,地方(place),推广(promotion),价格(price)),但一个心理学毕业的学生就会从这家店铺在设计上用到了什么心理学知识。
2. 光源的分布----学科之间的联系是否紧密
知识就像树根,是不断分支,展开的。越往上追溯,学科就越基础:物理---->化学---->生物----->社会学。越是靠近源头的知识稳定性越强,每隔几百年我们才能宣告一次物理理论的革命,但是几乎天天都听到商业上实现了革命性进展。
如果你总是选择相近的学科来学习,比如经济学和金融学,日本文学和中国文学,就像选择了来自同一个方向的光源而已。你的确得到了些许变化的角度,但是那些知识还不足以照亮更多地思维盲区。
敢于去选择毫不相关的学科学习,这样才能最大化地冲击原本的思想观念。
3. 开灯的时间---你什么时候开始学习新的学科知识
我信奉终生学习的观点,但是我认为学习还是有黄金时期,尤其是20-30岁,在社会压力、家庭压力不是很大的时候,拼命吸收养分是最明智的(我没做到这点,对自己狠的而且怀着鸿鹄之志的人会做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