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第五阶段(12-18岁):青年期,这个时期影响着孩子整个青春的塑时期。
主要是初中三年和高中三年的特殊时期,也被我们曾为叛逆期,在这个阶段,更多是地开始了对自己的认识。
一般经历以下两个阶段:
1、理想型的自我。
这个阶段的内心独白就是,“老子天下第一。”这是我们一生中的第二个中心期,第一中心期是3岁的时候。中心期的自己,总是觉得自己特别厉害,觉得所有人的目光都在关注自己。这个时期的孩子会特别喜欢打扮,注重外貌,即使长得不好,也会觉得自己侠肝义胆朋友多。
如果当有一天突然发现,或者被自己一直喜欢的女生否定时,然后开始自己是不是真的那么优秀,于是开始陷入迷茫时期。
2、合法延缓期。
孩子会反思,自己的外貌是否真的好的,自己是不是真的最优秀最厉害的人,自己的那些朋友是不是真的都是自己真心的朋友,外界会怎样看待自己。这个阶段会特别容易忧伤,还会写一些忧郁的文字。
他们不清楚自己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不断地从外界评价来认识自己是什么样子的,是整个人生中比较大的一个迷茫阶段。
埃里克森认为,这个阶段的孩子出现的迷茫、忧郁和恐惧都是合理的,只有通过对自己的迷茫和探求,才能真正知道自己是怎样的人,自己能成为什么样的人。为此,埃里克期为期阶段取名为“合法延缓期”。
这个阶段的孩子,更多地是给予其一定时间,让他自己进行自我探索,而不是强硬告诉他要怎么做,只有通过自我思考自己到底是怎样的人,自己未来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到底喜欢什么,未来到底要做什么时,自己到底要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只能通过自己去探索得到的答案那才能在这个阶段获得“自我同一性”。
自我同一性,就是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承担了什么样的角色,对自己的兴趣三观有一个非常明确清晰的了解,对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会有个大致的方向性。
如果没有获得,那就会出现“同一性混乱”,跟自我同一性相反,就会不知道自己的什么样的人,不知道自己未来会怎样,不知道自己的三观是什么样的,最典型的就是“妈宝男/女”,父母说什么就是什么,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不知道自己选什么,自己的父母肯定不会害自己,干脆直接听父母的。所以,也不能怪“妈宝男/女”,因为,他们还处于这个阶段的迷茫期还没有走出来。这是同一性混乱的一个表现。
同一性混乱还有另一个表现。有的人从迷茫期能走出来,而有的人从迷茫期走不出来,直接又回到了之前那个理想型的自我了。比如沉迷于网络游戏的那些孩子们,在游戏中,他们是最帅的,最优秀的,最光辉的。再如初中生形成的小混混,觉得自己特别酷,特别意气风发。这些都是同一性混乱的两个表现。
但那也是少数人,大部人会在这个阶段获得自我同一性,随后就会获得一项更优秀的品质——忠诚。这个忠诚不是我们常说口中的忠诚,这里的忠诚强调自我,确定了忠诚的自我之后,不会因为别人的话、别人的行为而改变自己的方向。
比如,开始我们自己很明确自己想要选择读研,然后开始买书复习,搞得热火朝天,但有一天,你的男友告诉你,没有必要考研,他父母给你找了个关系,可以去那个国企工作。这个时候,获得自我忠诚的人会觉得,他的建议很好,但比起自己想要的还是会坚定考研。
那如果这一时期得到的是同一性混乱,那也不是说我们就随波逐流,而是变得冷漠、自私。就是不知道自己承担什么样的角色,不知道有什么样的社会责任,也不知道自己未来要做什么,就会变得特别冷漠,因为不知道责任,自然也不会付出责任。父母让做什么就做什么,那如果父母不说,自己就不知道要做什么了,就会什么都不干。他只会想到自己,就会变得特别冷漠自私。
再下一阶段,也就是第六阶段(18-30岁):成年早期。这个阶段通常是读大学、找工作、成家,主要是亲密对孤独,获得爱情的实现,和父母以外的人建立亲密关系,通常是异性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谈恋爱。
埃里克森认为,如果我们成年早期能不能谈恋爱,取决于青年期自我同一性有没有发展好,只有自我同一性发展好了,才会很清楚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想要什么,才会稳定的去发展一段情侣关系,然后坚持下去,进入婚姻。
如果自我同一性没有发展好,就会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想要什么样的,那就会在这个成年早期阶段做各种尝试,就是我们口中说的“渣男”“渣女”,这个阶段就会出现两性关系混乱。
在不同的尝试之后,他们会发现自己无法和异性建立稳定的情侣关系,走马换灯,而夜深人静时,会觉得自己特别孤独,没有办法和别人建立亲密联系。
这就是成年早期。
那建立亲密关系,进入婚姻后,我们会进入下一个阶段,成年中期(30-60岁),这个阶段主要是繁殖对停滞。
这个阶段的繁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繁衍下一代。
有这么一种说法,“人,真正开始长大,是从生孩子开始的”,这话也不无道理。在生孩子前,我们永远都是孩子的角色,特别是在父母面前,也只有在生完孩子之后,才会真正理解父母的角色,在心理上真正的发生巨变。
那对于丁克家族,或者不孕的人又如何繁衍呢,这就是另一方面:为社会做出贡献。
这两者满足其一,那就在这个阶段获得了繁殖的任务,就会获得一种感觉——关怀,这个阶段会懂得付出,懂得奉献,更加懂得责任。
如果那两个任务都没有完成,就会出现停滞,和前30年过得没什么区别,就是觉得自己白活了一样的感觉,就会变得特别自私。正如没有创造下一代,没有抚养过下一代,没有创造价值,就不会体验付出、不会体验奉献的感觉,表现出来的就是自私和自利。
等到60岁以后至死亡,也就是最后一个阶段,老年期,强调我们退休以后的特征。这个阶段退休了,退休前,社会需要自己,孩子需要自己,但退休后,工作不需要自己了,孩子也家长不再需要自己了,突然就会很失落。
这时,这个阶段的人开始回忆过往,回忆自己曾经的一切,每一个阶段走过的路都觉得自己走得还不错,每一个任务都已完成,那这个阶段就会获得一种完善感。这种老人总是给人很慈祥的感觉,特别安逸,特别平和,在经历总总后留下来的睿智。
但回忆过往,觉得自己曾经该好好读书时没有好好学,该好好工作也没能好好工作,该好好做人的却进监狱了,该好好恋爱也还离婚了,这类老人就会觉得自己的一生会很失败,对这个世界就会特别厌倦,之后就会特别失望。
网上有这样调侃,“不是老人变坏了,而是坏人变老了”。特别在经历过文革时期的老人,总是给我们不淳朴的印象,在那个时期,整个社会环境对那个阶段的他们造成了比较大的人格发展影响。
老年期出现失望、绝望,很多会出现一系列老年抑郁症的症状,有些是对自己特别失望,有些是对整个社会特别失望。如有些老人就会出现刁难年轻人在公交车让坐,老年人碰瓷等,这些就是这个阶段因为前面很多阶段没有发展好的表现。
以上就是埃里克森的八阶段理论。而我们的人生,也并非如此绝对,都是我们在每一个阶段一点点的积累而成的。
而最重要的就是我们的学龄前期和青年期,那面对如此关键的两个阶段,我们作为家长作为老师,又将要怎样做呢?(待续)
(侵 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