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红瑀
任何一个行业,都不会无缘无故突然出现在街头巷尾,正如我所说的「只有生活安逸的地方,甜点店才会大行其道」。那童书店的盛行又是什么原因,不知道你想过这个问题没有?我是开了童书店之后,为了生存才认真思考这个问题的。
我进入童书这个行业,是在2003年,当时台湾的童书界,可以用这句名言来概括「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二十世纪90年代,是台湾童书业最繁荣时期,童书业者没有赚不到钱的,只有赚多赚少的问题,我则是在繁荣过后的「弱肉强食」阶段加入。
一个童书界的小白,再加上生意的门外汉,而且还是在远嫁的异乡,就这样一脚踏进竞争激烈的童书市场,凭藉的是什么样的勇气?想来想去,只有一个解释:母亲这个角色所赋予的力量。「为母则强」不是说说而已,这句话在长达十年的开店生涯,被我发挥得淋漓尽致。
开童书店的最初想法,只是想帮自己制造一个可以边带孩子边上班赚生活费的机会,很快我就发现这只是我的一厢情愿罢了。店铺已经租下来,我才在上门洽谈合作的书商告知下,了解到台湾的童书店已经饱和,大家都快撑不下去的时候我才进来,前景肯定不乐观。
现在回想,当时我也不知道哪来的自信,还很淡定地安慰好心的书商,如果我选的书卖不出去,就留给自己的孩子看。后来才知道,跟我有同样想法的妈妈是那么地多,以至于童书店多到一个小区可能就有两家专门店。
这是童书专门店在台湾盛行的时代,意味着也是竞争白热化阶段,「只要是童书,卖什么都赚」的时期是在最繁荣的90年代。有了繁荣时期的耕耘和灌溉,社会上对于「从小培养孩子阅读力」这件事的重视,营造出童书店的需求。
不知道跟我同期冲进来开童书店的同行们,是否因为看到市场上的需求?但是,我很确定自己不是,我只是看到自己和孩子的需要。开店几年后回头看,我发现自己在童书这个行业投注的心力,随便去哪个行业都能赚更多钱。
你一定想问,那我为什么还一直留在童书界?因为热爱,以及对孩子好。我常跟希望我转行的家人讲,如果我改行做其他生意,也许可以赚到更多钱,但无法保证两个孩子是否还会像现在那么爱看书,也一定不会有那么多时间陪伴他们长大。
我相信,开童书店的妈妈们,有一半以上都是因为这两个原因入行的。至于市场上的需求,绝大多数人在开店前只是以自身的角度去评估,看到的是表面现象,并没有做过深入的市调,就像我一样,是带着爱孩子的心和梦想进来的。
尤其当经济大环境很好的时候,一般家庭就会有更多的预算拨到教养孩子方面。童书业最繁荣的时候,就是台湾经济大好时期,做母亲的开童书店既照顾了孩子的需要,也满足了自己对书店生活的向往。
但是,必竟梦想和爱好不能当饭吃,对孩子好的方式千百种,不是一定要开间童书店才叫做对孩子好,很多人就是因为这样而兴冲冲地进来,撑不到两年就失望地离开。我进入童书界的头三年,看过不少这样的例子,讲两个发生在我身边的故事给大家听听。
我开店的地方,那里原本就有一间开了几年的复合式童书店。至于那间童书店的特色是什么,说真的我不是很清楚,因为我只上去过一次,确定我想开的童书店不会是这样子的,然后我就开了自己的店,其他的事情没兴趣打听。
不说大家也猜得到,后面一定会有事情发生,无非就是别人觉得我是来乱的,对我的书店防备心很强,还三不五时来刺探军情。我这个人心有点大,完全不在乎这些,我觉得我的童书店又不一样,大家各有各做。
连那间书店的店员假扮顾客上门消费,加入成为我书店会员,定期收阅我写的书讯,我竟然也完全不知道,可见我多不留意对方。就这样相安无事过了一年多快两年,我的童书店来了一位热情的妈妈。
那位妈妈带着小女孩常常来我店里,除了加入会员时有消费过,后来几乎没买东西只是闲聊,频繁到有时候一星期会出现三次。我也不虞有诈,看她挺健谈的,言语中好像也想开童书店。
直到有一天,一位熟客上午请假突然跑来我书店,就跟那位妈妈打了个照面。我才知道,那位妈妈是前面复合式童书店的新老板,那间书店在半年前易主了,我不知道就算了,好笑的是,新老板还跟我做了两、三个月的朋友。
自那以后,我就没再见过那位妈妈,其实我不在乎她来我店里的真正目的,我觉得我们聊天时彼此的态度是真诚的,这已足够,而且我知道她想开童书店也是为了照顾小女儿,我不过就是被熟客笑迟钝而已。
很遗憾地,又过了半年多,那间书店就结束营业。书店收起来不久,那位妈妈又出现在我店里,这次是来道歉的,然后也跟我聊到童书店经营不易的问题,跟她想像中的不一样,所以坚持了一年,没有找到人顶让,只好收掉。
另一位童书店业者把店开在竹北,她自己住家附近,这也是绝大多数业者的做法,必竟开童书店的人,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为了照顾孩子和家庭。竹北妈妈一出现在我店里,就开门见山自我介绍,原来她来找我之前就已经打听过,知道我欢迎同行上门取经。
她想开的童书店跟我一样,希望是专注于英文童书这一块,当时我经营书店已经两年多,对于英文童书的进货来源自然很熟悉,就将自己跟上游书商交易过程中要注意的事项,也告知对方,其中一个就是第一次采买的进货量。
有些童书进口商,一看又是小白入行的话,就会狮子大开口,叫店主直接入货十万八万台币。我都不建议大家这样做,除非那位是大进口商,合作往来的国外出版社很多,能挑到的好书也非常多,不然的话,一间进口商的进货金额一定要控制在合理比例。
这位竹北妈妈听了我的进书建议,但没有坚持我跟她所说的,要找出自已书店的独立性,看到市场上流行的儿童玩具也跟着入货贩售,书店的东西越卖越杂,最终导致定位模糊,撑了一年多也收起来了。
她当初入行也是因为有两个幼龄小孩要照顾,觉得开童书店,既可以照顾孩子,又可以赚钱。其实,童书店的头三年都是耕耘期,光有梦想不足以支撑自己坚持下去,还要有足够的热爱。我也是开了童书店很多年之后,才恍然意识到,与其说是我为了孩子开了间童书店,倒不如说是我用了这个借口成就了梦想。
「开间童书店」真的是一件很值得提倡的事情,无论对家庭或整个社会氛围都是一种正面的能量。最近回台湾,看到新竹出现了不少有特色的独立型书店,有年轻的经营者就是二十世纪童书繁荣期的受惠小读者,我们的社会正以美好的方式在延续这个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