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五月,太子刘禅即位,时年十七岁,尊皇后为皇太后,大赦,改元建兴。封丞相诸葛亮为武乡侯,领益州牧,政事无论大小,全部由诸葛亮决策。诸葛亮于是建立官职制度,修订法令,教导僚属说:“参署(官职)的工作,就是集思广益,如果不愿意做小事,不能反复审核,就会粗疏遗漏而造成损害。如果反复审核而得到最佳解决方案,那就像翻找破草鞋而获得珠玉。但是,人性的弱点,就是不肯尽心,只有徐庶,对这些事,从不懈怠。又,董和任参署十年,事情没搞清楚的,反复审核十次,才来汇报。诸位如果能学到徐庶的十分之一,能有董和那样的勤勉,能忠心为国,那我也可以少犯错误了。”
又说:“当年我跟崔州平初交,经常都能听到他指出我的得失;后来又交上徐庶,经常对我有启发和教诲。之前和董和共事,他对我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再后来是伟度,多次进谏阻止我。虽然我资性鄙暗,对他们的话不能全部采纳,但是和他们的关系始终和好,这至少可以证明我并不会不喜欢直言吧!”伟度,是诸葛亮的主簿,义阳人胡济。
诸葛亮曾经亲自校阅账目,主簿杨颙直接走进来,进谏说:“治国有制度,官员各有职权,不可上下相侵,我为明公以治家为比喻:如今有一个主人,让奴仆耕田,婢女煮饭,雄鸡负责打鸣叫醒,狗负责吠咬盗贼,牛负责载重拉车,马负责走远路。如此,财产没有浪费,所求的东西也都能满足,一切从容,高枕无忧,饮食而已。如果有一天突然想要把这些事都自己一个人干了,不再交给别人,操劳自己的体力,从事这些琐碎的事,搞得自己形疲神困,恐怕也一事无成。这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奴婢鸡狗吗?这是他丢失了做一家之主的常法。古人说:‘坐而论道,谓之王公;作而行之,谓之士大夫。’所以丙吉(汉宣帝的丞相)上街,看见死人他不问,看见牛发喘他却忧虑。(斗殴死人那是京兆尹管的事,牛生病则事关农耕,是宰相的事。)陈平也不肯去了解钱谷数量,他说‘自有管那事的人。’这两位,算是通晓职位分工的道理了。如今明公治国,还亲自审校账目,终日汗流浃背,不觉得太劳累了吗?”
诸葛亮表示感谢。后来,杨颙去世,诸葛亮为之流涕三日。
华杉曰:
一个好的领导者,当有三条标准:一是他有本事,能带领大家取得成功;二是他能让团队每个人都得到充分的发挥,所谓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三是他能始终关注于培养新的领导者。
这二、三条尤其重要,就第二条而言,又有两个方面,一方面让每个人能发挥,让每个人有成就;另一方面是你能让多少人发挥,让多少人成就,我称之为“人才杠杆率”,你是一个人才,一个领导,你能给自己加多大杠杆,用多少人,就能成就多大的事业。像诸葛亮这样,凡事亲力亲为,杠杆率太低,别人不仅对他的事插不上手,自己职权范围内的事也被他抢去干了。我们很多领导者,哪怕是一个小组长,对下属都有这样的体会和抱怨:“跟你讲半天,还不如我自己把活干了来得快!”这样说来似乎也有道理,但是,不能容忍下属今天没你干得好,就不能让下属成长,也不能发挥更多人的智慧和力量,不能群策群力。
第三条,培养新的领导者,则是着眼于未来,组织需要不断裂变,不仅大领导要培养新的大领导,每一个小领导都要培养新的小领导,这样的组织,才是能基业长青,不断扩张的组织。
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吗?他也是“任其私智”而已,苦口婆心让大家直言给他建议,却不能让人放手去干,“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也是一种罪过而已。
8、
六月十七日,任城威王曹彰去世。
9、
六月二十七日,魏寿肃侯贾诩去世。
10、
魏国水灾。
11、
吴国将领贺齐袭击蕲(qi)春,俘虏魏国蕲春太守晋宗而回。(晋宗本是吴将,降魏,为蕲春太守。)
12、
当初,益州郡地方土豪雍闿(kai)杀死太守正昂,通过吴国交州太守士燮(xie),要求归附吴国。后来,又生擒新任太守、成都人张裔,送到吴国。吴国任命雍闿为永昌太守。永昌功曹吕凯、府丞王伉,率吏士闭境据守,雍闿无法进入,派同郡人孟获引诱煽动诸夷人,诸夷都归附他。牂牁太守朱褒、越巂夷王高定,都叛变,响应雍闿。诸葛亮因为国家新遭大丧,都只抚不讨,全力抓农业生产,积蓄粮食,关闭越巂关门,让人民休养生息。等到民安食足之后,再图用兵。
13、
秋,八月十一日,魏国任命廷尉钟繇为太尉,治书执法高柔代理为廷尉。当时三公没有具体职责,又很少参与朝政。高柔上书说:“三公辅政之臣,都是国家栋梁,万民瞻仰,但是,朝廷任命他们为三公,却不让他们参与政事,他们自己呢,也高卧安养,很少贡献意见,这恐怕也不是朝廷尊崇任用大臣的本意吧!大臣是做什么的呢?就是‘献可替否’,贡献正确的意见,替代错误的计划,古代对刑罚或政治有疑难的,就在槐、棘之下会议讨论。(周礼,议事在槐棘堂,左边槐树三棵,设三公座位,右边棘树九棵,设九卿座位。槐,就是“怀”,心怀参政大臣;棘,赤心而外刺,象征忠心耿直。)自今以后,朝廷有疑议及刑狱大事,应该咨询三公意见。三公在每月一日、十五日朝见时,又可以特别邀请他们讲论政治得失,让陛下可以广博的了解各种事情,补益天听,光益教化。”
曹丕嘉许、采纳。
14、
八月十五日,皇帝曹丕校猎于荥阳,于是东巡,九月十九日,抵达许昌。
15、
蜀汉尚书、义阳人邓芝对诸葛亮说:“如今主上幼弱,初即尊位,应该派出使臣,和吴国重新修好。”诸葛亮说:“我考虑这件事已经很久了,就是没有找到合适的人选,今天才找到!”邓芝问:“谁呀?”诸葛亮说:“就是你呀!”于是派邓芝为中郎将修好于吴。
冬,十月,邓芝抵达吴国。当时吴王孙权还没有和魏国绝交,狐疑,不见邓芝。邓芝于是自己上表求见,说:“臣今天来,也是为了吴国的利益,不仅是为蜀。”孙权接见他,说:“我也希望与蜀国和亲,只是担心蜀主幼弱,国小势弱,为魏国所逼,不能自保而已。”邓芝回答说:“吴、蜀二国,有四州之地,大王您是命世英才,诸葛亮也是一时之杰。蜀有重险之固,吴有三江之阻。合此二长,互为唇齿,进可并兼天下,退可鼎足而立,这是理之自然。大王今天如果委质于魏,魏国必定上望大王入京朝见,下求太子入朝为质,如不从命,则奉辞伐叛,蜀军也可顺流见可而进,如此,江南之地就非大王所有了。”
孙权默然良久,说:“你的话很对!”于是与魏国绝交,专心与蜀汉连和。
16、
这年,汉主刘禅立贵妃张氏为皇后。(张飞之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