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能在制片人方励下跪前去看,却赶在520看了,朋友圈发了张包场的图片,有人关心我的脸,多数认为在过节秀恩爱,可能自己没表达清楚自己对吴天明的这部大师绝唱遭到如此冷遇的遗憾。即使有张艺谋,陈凯歌等国内著名电影导演,甚至马丁斯科塞斯这样的国际大咖力荐,在国内这样的文艺片依然排片量少的可怜。天虹还算排片多的,还提供了个大场,可是观影人数也是寥寥无几,排张照片就能有包场的赶脚,其实到影片开始还是又来了几个观众的,到两个手数也是绰绰有余了。
之前就听一位看过之后的观众感慨,有失大师水准,我还说她要求太高。看完后,还是有种没吃饱的感觉。就拍摄的效果来看画风还是充满了浓浓的乡土气息,细节做得很到位。因为影片的时代背景主要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画面还是勾起我不少的童年回忆。北方八九十年代的建筑风格,家里的陈设装修,都让我想起了奶奶家的老院子,想起了我奶奶。农村办白事的场面,跟我记忆中一样一样的。锣鼓喧天的唢呐演奏,满院子的方桌长凳,白压压一片的孝子贤孙。过去婚丧嫁娶叫红白喜事,虽然死了人但也叫喜事,场面对我们那些正值调皮捣蛋年龄的孩子们来说正适合玩耍,那些方桌长凳成了躲猫猫的最佳场所,席间大人桌上吃饭,小孩子桌下穿梭,想起来觉得欢喜。
观看过程中zf不时在耳边说这是个低成本电影,就几个人在那聊天就把电影给拍了。我不知道电影的成本怎么计算,但我能感觉到吴天明大师的用心,但情节上缺少饱满度,感觉是后期剪辑的问题,这个还需调查考证。如果换换剪辑方式是不是更好。还有就是陶泽如的唢呐我没听够,讲唢呐的电影,唢呐演奏有点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