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金榜题名时、洞房花烛夜、他乡遇故知”,是我们常说的人生三大喜事。
而与其对应的是人生三苦:“求不得、怨憎会、爱别离。”
其实,生活本不苦,苦的是欲望过多。
苦难是由欲望产生的,欲望越大,苦难越强。
人的一生不论是学业、事业还是婚姻,都是在满足自己或他人的欲望。
在时间的长河中,随着欲望的增进,心里就或喜或悲。
而离别与相逢,是人生的常态。
可以说,人生各种不如意,对自己来说都是一种考验,都是一种学习。
当我们熬过了这些苦难;
这些都会转变成财富,成为我们的阅历,丰富我们的生活。
有一种修炼方式,叫苦修,人们把这些苦修的人称为“苦行僧”。
他们衣衫褴褛、蓬头垢面,主动把痛苦加载自己身上。
有的长期断水断食,有的会躺在布满钉子的床上;
还有的要忍受严寒酷署,以求心灵的解脱。
他们像是人生的一个小小缩影。
渴望通过主动承受痛苦,来获得成功。
然而,在生活中,大多数的人们,不会这样。
苦难是人生的必经,当它来临时,我们无需逃避,迎难而上,便会成功。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祸福相依,当苦难过去,幸福便会来临。
02.
首先,“求不得”是人生的三苦之一。
也是欲望最直接的体现。
因为求不得,所以我们会不断地奋进,不断的尝试,从而得到自己想要的。
从这种角度来看,求不得在增加人生困苦的同时,也在催人向上。
人活一世,总是要有追求。
在鄙视别人求不得的同时,更可悲的是别无所求。
与其当一条咸鱼被人吃掉,不如在潮起潮落的海岸边,多挣扎一会儿。
起码还有一线生机。
所以,多尝一尝求不得的痛苦,会让我们更清楚自己想要的。
别到了人生的尽头,回想起来,闲散了一辈子,也没有什么可惦记的。
到头来,还真是,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03
人生有三苦,怨憎会就包括在其中。
怨憎会苦出自《五王经》,指与怨憎者相遇时的苦痛。
人生在世,如果淡化不了怨憎,就不会获得真正的成功。
其实,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往往因为有缘而生怨。
彼此间没有化解恩怨,就会经常碰在一起;
然后,更加的相看两生厌,再然后,便相互折磨。
当两个人心生怨恨,儒家学说用一个字来解决,那就是:“恕”。
《论语.述而》讲:“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教育我们,不要像小人一样欲念太重,怨天尤人。
真正的君子,应该是襟怀坦白,与人为善。
怨憎比愤怒更为强烈。
当一个人长期处于怨憎中,就会处于危险中,对自己不利,也对他人不利。
心理学家调查发现:
长期处于消极情绪中的人,会比长期处于良好情绪中的人,更容易生病。
从医学角度上来看,处于怨恨中的人,身体会分泌压力荷尔蒙。
使得个体消化、内分泌系统受到影响。
长期下来,还会引发植物性神经紊乱等生理疾病。
总之,当一个满心怨憎的人,并不好。
当我们学会化解怨憎,会发现身边的一切都是美好的。
在化解怨憎的同时,我们还会学到宽恕和忍让。
这样,在漫漫人生中有了这些好的品质的加持,怎能不成功的?
04
“爱别离”,也是一种苦
分手、客居他乡的伤痛,只有自己尝过了才会懂得。
当然,假使熬过了一次次离别,对我们来说,那就是成长。
关于鲁迅的离别,首先想到是《背影》,一次关于父亲的离别。
作者曾有三次落泪,一次落泪为悲哀,二次落泪为感动,三次落泪为伤心。
这足以体现,别离是人类情感最为丰富的时候。
李煜也曾这样写别离,“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尽在掌控得不叫人生,出乎意料才是。
我们不清楚,转眼间遇见了谁,又失去了谁。
越来越快节奏的生活里,每天不知道和多少个人擦肩而过。
不知道他们为了什么,又去往哪里,然而,有些人的出现,即美好。
离别不是永远的伤痛,令人期待的是无法预知的未来。
成长就是在一次次离别中,不断累积的。
当我们习惯了离别,就不再会伤痛,不再会轻易的掉眼泪。
在没有她或他的日子里,要变得成熟。
熬过了最难熬的,日子才会遍地阳光。
度过了无人问津的时候,才会懂得与世界和解。
高尔基说:苦难是最好的大学。
人生用苦难,教会了我们什么才是真正的幸福。
进入这所苦难大学的人,只要能挺着胸出来,就会成为生命的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