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感谢这次机会,能够参加江苏省教育厅“名师送培”小学语文教学专题研讨活动。两天半的培训,大咖云集,精彩纷呈,让我收获了很多理论和实践知识。这些宝贵的知识经验,都将成为我今后在语文教学工作中的财富。
6节精彩的课堂,7节高质量的讲座,对我这个“新手”来说,无疑是一种高强度的输入。我手中的笔快速记录,头脑飞速运转,生怕落下一点宝贵的“财富”。说实话,大师们分享的许多理论知识,我当下并不能很快吸收,甚至有的不太明白。但是捧着记载满满的笔记本回家,就像拥有了精神食粮,我想我需要时间慢慢吸收和体悟。
这次培训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课堂是李吉银老师执教的四年级上册文言文《王戎不取道旁李》,整堂课给我的最大感受就是轻松、舒适、自然,既“有意思”又“有意义”。我时常想,一堂好的语文课标准到底是什么呢?是对教学目标的充分实现,还是学生的高度投入,又或是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我想,李吉银老师的这堂课给了我答案。课前,李老师通过谈话让原本紧张、害羞的孩子们放松下来。课堂上,李老师从题目入手,先为学生释义生字“戎”,引出课题,再让学生猜课题的意思,直接通过“猜”去感受整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接下来,李老师围绕这篇文言文,展开了“读故事”“懂故事”“讲故事”“评故事”的教学活动。我个人总结了这堂课中三个非常值得我学习的亮点。
首先,李老师善于运用辩证的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抓住问题,抛出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拓展学生的思维边界。比如在让学生猜课题“王戎不取道旁李”的意思时,两名同学对“取”的解释不同,李老师没有直接判定对错,而是抓住问题,把问题抛给学生:是摘还是拿呢?经过学生的讨论,发现用摘比较好。精彩之处就在于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加深了对课题的理解,学生不仅知道了结果,还知道了为什么是这个结果。
第二,课堂上教师充当的是“引路人”角色,所以教师如何“引路”就特别重要。李老师的引导非常巧妙,给我的感受就是“对症下药”,让学生“茅塞顿开”。这节课上,李老师的引导层层递进。先通过“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让学生说一说想到了什么成语,紧接着通过自己的评价来引导学生:我们读书要读出书中没写的内容。再抓住“诸儿竞走取之”,让学生交流:如果你就是当时的孩子,你摘李子的时候会说什么?学生畅所欲言,积极分享了自己的想法。李老师小结:这些都是故事中没有的,我们讲故事的时候就可以自己这样来补充。有了李老师逐层的引导,学生在讲全文意思的时候,自然而然地把“人问之”所省略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讲出来了,更另我眼前一亮的是,学生甚至用自己的话补充了“此必苦李”的原因。就像丁昌桂主编在讲座中提到的,这是有挑战性的任务,这是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我想,学生能有这样精彩的表达,正是得益于李老师精准、有策略的引导。
第三,也是让我最敬佩的一点。我一直认为,这堂课之所以呈现效果如此好,台上学生全神贯注,台下老师赞不绝口,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李老师的人格魅力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李老师善于创设情境,而他这节课创设的最重要的情境就是他把自己融入学生,让学生忘记了他是一名老师,而是真正把他当作了学习伙伴。李老师幽默风趣,运用多种搞笑语言,拉进了与学生的距离。我发现这种方式不仅带来了轻松舒适的课堂氛围,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请学生朗读课文时,李老师指名说:“刚刚这位女生读得真好,请你推荐一名同学。”女生推荐了班上的“朗读大王”,李老师又说:“朗读大王,你能读好吗?请你推荐一名朗读小兵。”请“朗读小兵”到讲台前朗读,又对她说:“你服气吗?”一下子就激起了所有学生朗读的欲望。李老师的举手投足,都吸引着学生们的目光,学生喜欢这样轻松的学习方式,喜欢这样幽默有趣的老师,所以才会主动参与学习,学习效果也非常可观。有了这样一个轻松、幽默的课堂环境,学生真正做到了参与学、愿意学、主动学,学习真正在课堂中发生了!
李老师的这堂课,我觉得可以用陈建先老师的话来说,是给学生“留下形象,留下情感,留下方法,留下语言,留下思维”的语文课,是一堂既“有意思”,又“有意义”的好课。
我认为,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只有做到终身学习,才能做到立德树人。我会以李吉银老师为榜样,不断进取,努力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