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课反思(一)
本周五下午,在校领导的组织和关心下,在杨校长的带领下,我们全体数学组成员一行到郑州巩义江南成功实验学校进行两天的学习。
经过一晚的调整,我没有了旅途的疲惫,只有对课程的期待和兴奋感。
开场,江南成功学校的校长的开幕致词中的两个问题的抛出,已经震撼了我的内心,更让我确信一必定是一场数学教育的头脑风暴,我们必定不虚此行!
其实这两个问题,也正是我教学中一直悬而未解的困惑:
问题一:为什么有的学生考的不好?
一是没记住,二是不理解,三是不会用。
每个学生由于个体的差异性、学习的习惯、知识储备等诸多方面的原因,的确存在着差异性,但作为教师,当我们应该更深入的思考,更深层次的发掘,不难发现,我们的教本身也存在在很多导致孩子出现问题一现象的因素。
比如我们得不精心备学生,高估学生的知识储备,而导致的难度过大,学生一时切换不到我们预想的认知层面。或者我们提出的问题没有梯度性,更没有螺旋上升、层层递进的过程,直接单刀直入,让学生措手不及。又或是提出的问题不明确,给学生一头雾水之感,无从应对。或者,没有给学生充足的看书、思考过程,急功近利的着急往下推进,让学生走马观花,浅尝制止。或者,一节课设置内容太过密集,没有给学生留下什么的讨论、争辩、整理、复述、做题的时间,一味地听,被动的接受。这种种原因,导致学生知识没学会,即使表面学会,也不会应用,不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要让学生记得住,有时需要反复学习,一是自学,通过看书、思考、完成课本上设置的思考题或者老师的导学案等,初步对要学知识有一个自我消化的过程。二是通过交流讨论,同桌或者同组的交流,可以加深理解,更能相互补充相互借鉴。三是对疑难点教室要加以点拨,做好引领和示范,对于不太直观的过于抽象的问题,可以借助于几何画板等辅助手段,让学生直观的感知,更好的理解。一节课的最后一定要有总结,升华和当堂检测,才能保证知识的落地生根。
问题二:学困生上课时,为什么学不好?
一是假学、浅学,听而不思,学而不练。
二是难时无助。
三是错时未纠。
数学教学中,教师的每一个问题,一定是有效并有针对性的,也就是说要照顾全体学生,设置不同层次的问题,让人人有参与的能力和机会,并通过优等生帮扶学困生,通过检查、纠错、二次讲解等方法,充分暴露问题,发现问题,并及时有效的解决问题。一节课,不仅仅有个体学习,合作学习,还要有互助学习,教师精准指导和师徒指导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的保证人人跟得上,听的懂,学的会。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