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天多维度整理训练营”几天前就结束了,虽然我只是比较彻底的整理了衣柜,只是听听课、看看大家聊天,收获还是蛮大的。
训练营结束了,自己的整理不能停。前天天整理厨房。不巧的是仙儿哥调休在家——有些事情需要一个人悄悄的做,比如扔东西。
少华老师在第一堂课分享的,整理术只需要5步:清空,分类,筛选,收纳,舍弃,非常经典。按照步骤,一步步来。
我先把洗菜池上下橱柜里明的、暗的所有的东西找出来,堆在洗菜池旁的台子上,把各个橱柜用湿毛巾擦干净、晾干。
(2016年春节前搬家定做的橱柜,当时搬的时候比较匆忙,只是一股脑儿把东西往里面塞塞塞,后面大半年的时间就一直没有整理过。)
我找出三瓶半瓶的蜂蜜,瓶身满是粘粘的蜂蜜和灰尘的混合体,因为时间比较久的缘故,瓶底的部分是沉淀的接近固体的状态,上面部分是液态,想想上次喝蜂蜜水是几年前的事了?一年?两年?默默地把三个瓶子放进提前准备好的一个大袋子里。
几瓶过期的调料瓶:酱油、料酒、耗油……还有诸如只用过一次的小苏打粉、淀粉,超过一年甚至两年的各种豆子,糯米,若干用完后洗干净收藏着觉得某一天会用得着的空瓶子等等。冰箱顶部,一个纸质手提袋里,是差不多两年前朋友从老家带来的小枣,颜色已经有些发黑了。嗯,还有米、面收纳桶里,有一年前的小麦粉、玉米面和婆婆从老家带来的几种掺杂在一起的面粉,虽然桶的密封性不错,还是滋养出了小肉虫。
整个过程,我都是心平气和的把过期的、不会再用的、生锈的(比如饭盒、一把水果刀)东西轻轻放进大袋子里。
有几样我们用不到、但是扔掉实在可惜的东西,放在一个大纸箱里,准备找机会邮寄回老家。但是有一套两年前买的,只用过最多两次的拔罐器,我的意见是带回老家,仙儿哥却说放着,等用的时候怎么办!
五月份开始减肥,我们对所有含糖类食品、尤其是饮料都不感兴趣了。找出一箱仍在保质期内的加多宝,我的意见是送人或扔掉,而仙儿哥却说留着吧,万一有人来家里,可以拿来招待客人。另外一箱别人送的八宝粥,我是一口都不会吃的,要不是因为马上过期,仙儿哥还舍不得让扔呢。
一向节俭的仙儿哥目前的理念依然停留在,“留着吧,万一哪天用的到呢!收起来就好。”整理衣柜时,就有不少明知道不会穿却强行保留下来的衣服。我指着几件衣服,给仙儿哥下了最后通牒:“如果这个冬天你一次都没穿,就送人。”
有一个四层的柜子,也许以前是别人的书柜,被仙儿哥当作宝贝一样。当初搬家我就不太建议搬来的,这一次再次提出把它送人或者扔掉时,又一次遭到仙儿哥强烈反对。
虽然之前我也是“收纳”的思想,找个能装东西的尽管装就是了,根本不会考虑美观。后来,总觉得柜子哪里说不出的别扭,后来意识到,是因为柜子很高,太占地方了。最后所有的东西归入新位后,仙儿哥还是勉强辩解:“现在柜子是清空了,以后再有了东西怎么办?”
厨房的整理没有完全结束,但是扔掉几十斤东西,感觉真的很畅快,整理后的橱柜也给人一种神清气爽的感觉。
朋友们经常笑称“老公是培养出来的”,因为我自己之前没有很好的习惯,家里乱糟糟的状况确实是我一手造成的。不用强迫仙儿哥改变什么,我努力把自己的一贯改好了,慢慢就会影响到仙儿哥。
很多观念是从上一辈人那里“继承”来的,但是时代如此飞速发展,许多旧观念实在是不合时宜了,必须要改。因为意识到父母对孩子的影响至关重要,为了给孩子一个很好的榜样,也一定一定要舍弃本该废除的旧思想。
读了《断舍离》,也看过不少关于整理的文章,我非常认可“极简主义”的思想。任何事情越简单越好,用的东西也是,其实我们的生活真的不需要那么多,多了,反而造成心理上无端的负累。
那天看到群里小伙伴分享的整理前后的对比图,由此展开了买菜和水果的数量的讨论。有不少小伙伴真的能做到一次只买一天的蔬菜的量,更有甚者,冰箱都被闲置的也有。
经常看到大家在群里聊自己的整理过程,自己的转变,情绪,观念,家庭关系等的梳理,我不禁感慨,原来我们的生活还可以这样,原来问题还可以从这样的视角看待和解决。
少华老师的声音很好听,很舒服,很有感染力,听她说话,真的是很好的享受。她那么乐观,那么热爱生活,她那满满的爱,强烈感染到了大家,很多同学连续两期、三期报名老师的整理课,相约继续将整理“玩”下去~
整理也是一生的修行,我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