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天赋自由D7(3.15)
当我们深度地了解更多人后发现,对自己某方面不满意的人太多太多,总是觉得有不完美的地方,而且在不同阶段不同情境会有不同的“不完美”标准。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奋斗的一生,其实是用不停地追逐自己认为的“完美”,来圆满曾经认为的诸多“不完美”。
坦白地说,我就是这样一个人!
小时候,不知为什么,每次照镜子就先看到我那双小眼睛,一看到它就萌生嫌弃的念头,太小太丑了。接着又会看到自己的嘴唇,怎么也那么丑,厚厚的还往外翻,难看死了。随着一点点长大“懂事”,我更不喜欢自己的长相,还埋怨父母没给我一个好相貌。
再看看我的出生家庭,非知识分子家庭,孩子多,挣钱少,哪像我同学的家啊!
上小学后发现,自己写的作文总得不到老师的表扬,更得不到展示的机会,于是,我开始觉得自己不是那块料,一点点也就不喜欢语文和语文老师了。
初中稀里糊涂进了重点班,学平面几何时,觉得老师总是盯着那几个学霸男生讲课,我再次充满挫败感,听的懂做不对,不做题还好,一做就受阻,一受阻就怀疑自己笨,什么都学不会。后来一看课表有数学课就发怵,就想躲避逃离,想去一所不开设数学学科的学校。现在想来,真庆幸那时没有逃学的勇气和环境。
可以想象处于这种状态的我,在初二初三陆续开设的物理和化学学科学习中能是什么样子。中考时,学霸们都备战重点高中考试,我只有幻想和憧憬的份儿……所有的数理化课,都以认真听开头开小差结束。我选择了放弃数理化,我彻底怀疑自己的智商了!
如果不是赶上学校在高一下半年文理分班,估计我会弃学回家。如今想来,冥冥中一切一切的出现都刚刚好,刚刚好。
赶上文理分班,那可是我在学海挣扎的最后能抓住的一枚救命稻草啊。
数理化学不明白,可以试试史地政啊,我得学文!何况——
爸妈一辈子想升学而无缘,他们想尽一切办法鼓励我们姊妹学习,就是把读书上大学的希望寄托在我们身上;
只有考上大学才能离开小镇去往大城市;
或许那时,也可以跟几位在重点高中学习的学霸相遇呢!
就这样,对自己长相和智商的不满意,一直牵绊着我,甚至成了后来我的择偶标准,希望在下一代身上能得到优化和圆满。
这个缺憾获得满足后,又“发现”他还有那么多令我不满意的地方:不进取啊,没有责任感啊,不会疼爱我啊……
这不如意,那不完美,我把一切活成了问题。在家里总是看到问题,在单位也如此。我努力地恶补再恶补,可是怎么也补不完,怎么补都有问题,都还差点,再如何如何就更好了……
就这样大半辈子过去了。直到我读《阿乙莎灵讯》,下面这些话出现在我视线里,我才如梦初醒:
“每个生命诞生都是自己决定的,都是觉得还不够完美,需要再来一次。”
对啊,过去我每次的选择,真是出于对圆满体验的渴望呀,才不停歇的追求,这是不是跟狗咬自己的尾巴一样,永远在原地打转,结果永远咬不到呢。
“缺少点什么”“不够用””不够好”到底是谁认为的?有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衡量的标准?真的是这样吗?
那个“谁”,到底是谁呢?
“谁”认为不完美?“谁”又认为不完美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