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州牧箴》十二州箴:【三皇五帝和夏商西周在四川,大禹治水也在四川的证据】||狼烟诗影||

《益州牧箴》译释:


文/狼烟诗影


这是汉代《蜀王本记》作者杨雄写的一篇古文《益州牧箴》。

古文中充分描述了三皇五帝就在蜀的事实。

文中也介绍了华阳以西是黑水,就是今天我们找到发源于甘孜州和阿坝州黑水县的黑水河。

黑水河经芦花镇流进岷江,从都江堰流出来,造成三皇五帝时期,因为洪水滔天,让蜀人无法生存下去,很多“粳”和“稻”无法种植,饿死了很多蜀人。帝尧才命大禹治水。

里面详细介绍今天的都江堰,古称“天彭阙”又叫“天彭门”。也详细介绍了大禹治水在岷江和沱江治水的情况,也介绍了大禹的父亲叫“鲧”,鲧治水失败后大禹继续治水的过程。

也介绍了三皇五帝中的“虞夏”,也介绍了大禹治的儿子“启”。

又介绍了“夏商”都在蜀中的事实。但是文中没有“商”,是“夏、殷”。如“帝有桀纣,灭夏殷绩”,就近一步证明了三皇五帝到夏、殷(商)、西周,在蜀中的事实。

“远近底贡,岷嶓启干。”就详细介绍了大禹称王以后,远近的国家都来大禹这里进贡,尊大禹为天下共主“王”的事情。

大禹的儿子“启”是“夏朝”的开国皇帝,他管辖的地方叫“岷嶓”,意思是说岷江流域的地区都是夏朝“启”统治的区域。“嶓”,指上古的很多国家和很多部落。

“爰周受命,幽厉夷业。”就说明了周开始到周幽王时期都在蜀中。是周幽王的儿周平王东迁都城洛阳才开始的中原文明。

“丝麻条畅,有粳有稻”就详细的说明三皇五时期,蜀地就有丝绸的生产制作了,又有“粳”和“稻”的种植。

原来,我以为“粳”和“稻”都指黄谷,水稻的意思,今天我才知道我错了,“粳”和“稻”原来不是同一种植物。说明在上古时期,“粳”和“稻”是蜀人的主食。也近一步证明水稻发源地在蜀的历史证据。

最后也介绍了到先秦时期,秦灭蜀,秦派蜀守李冰到都江堰治水时发现和亲自看到都江堰天彭阙是人死了之后,人的灵魂从天彭门飞升的过程,而且不是一次,而且是数次亲自看见这个事情,故,李冰把“天彭阙”更改成“天彭门”,又叫“龙门”的过程。

《蜀王本记》作者在这一文中指出,三皇五帝到夏是十二代帝王,就又写下了“列为十二,光羡虞夏”这样一句话。也写了秦入蜀灭亡蜀时横征暴敛的事情。

《益州牧箴》十二州箴

汉•扬雄

岩岩岷山,古曰梁州,

华阳西极,黑水南流。

茫茫洪波,鲧堙降陆,

于时八都,厥民不隩。

禹导江沱,岷嶓启干,

远近底贡,磬错砮丹。

丝麻条畅,有粳有稻,

自京徂畛,民攸温饱。

帝有桀纣,湎沉颇僻,

遏绝苗民,灭夏殷绩。

爰周受命,复古之常;

幽厉夷业,破绝为荒。

秦作无道,三方溃叛;

义兵征暴,遂国于汉。

拓开疆宇,恢梁之野,

列为十二,光羡虞夏。

牧臣司梁,是职是图,

经营盛衰,敢告士夫。


《益州箴》是一篇古文。

华阳西极,黑水南流。茫茫洪波,鲧湮降陆。于时八都,厥民不。禹导江沱,岷启乾。远近底贡,磬错。丝麻条畅,有粳有稻。自京徂畛,民攸温饱。帝有桀纣,湎沉颇僻。遏绝苗民,灭夏殷绩。爰周受命,复古之常。幽厉夷业,破绝为荒。秦作无道,三方溃叛。义兵征暴,遂国于汉。拓开疆宇,恢梁之野。列为十二,光羡(《初学记》作「美」)虞夏。牧臣司梁,是职是图。经营盛衰,敢告士夫。(《艺文类聚》六、《初学记》八、《古文苑》。)



这是汉《蜀王本记》作者杨雄写《益州牧箴》十二州箴的截屏

作者/狼烟诗影,四川邛崃市人。曾用多个笔名著有诗歌,小说,散文,散文诗数百篇,古体诗,填词两千多首。笔名有:狼烟诗影,田子,哥哥在写诗,温柔一剑,老大,风中孤影,风中流浪……等。作者真实姓名暂时保密。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