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周秋妹,两个青少年孩子的妈妈,亲子沟通讲师,2021.04.03 记录 第147篇!
今天分享的主题《唠叨是最无效的沟通》
在生活中,很多家长对孩子都是尽心尽力,为了孩子,吃苦受累都觉得是一种幸福,可是遇到孩子的问题,父母们就管不住自己的嘴巴,喜欢唠叨,可是事实是孩子并不领情。
孩子小的时候有,由于他们什么都不会,什么都不懂,家长事事为孩子着想,不停的嘱咐孩子,这并没有错。但孩子逐渐长大后,他不再是“小婴儿”了,已经掌握了一些能力,他们想自己尝试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这个时候家长们如果再不厌其烦的唠叨孩子,孩子自然是不愿意听的,所以过度唠叨,有时候是最无效的沟通,对家长来说,该放手时就要学会放手,不要总唠叨孩子。
以前,我也是喜欢唠叨我的孩子,每次只要孩子要到小区踢足球的时候,我都会再三吩咐的叮嘱他:“水杯带了没有?记得多喝水,不要踢到别的小朋友哦,旁边有老人家路过,你可要注意看好别乱踢,然后时间到了要早点回家………”
就这样每次经常说同样的话,其实孩子本来兴高采烈的想放松去玩,却因为我的唠叨让他无法释放,反而给他增加了心里压力。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名词叫 “超限效应”,它的意思是刺激过多、过强或者作用时间太久,引发人产生一种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也就是说你越是唠叨孩子,你说的话越没有意义。
举个例子:有个妈妈每天都会唠叨她的孩子明明,早晨上学时,这位妈妈就会开始唠叨:“上课的时候,要注意听讲,积极回答问题,下课的时候,不要到处乱跑,不要跟小朋友打架,要友好相处,对于不会的问题,要多问老师………” 本来明明挺开心的,妈妈这么唠叨,让他一下子就没有了心情,每次妈妈这样唠叨他,他总是回答:“知道了”。
放学后,妈妈又开始唠叨了,问他:“ 明明,今天语文老师留了哪些作业?数学老师留了哪些作业?英语有哪些作业?”
明明做作业的时候,妈妈看见他歪着头弯着背,又开始唠叨:“ 明明,把头抬高,把腰挺直,你看看你离这本书这么近,小心近视。”
检查作业的时候,妈妈又说:“你看看你这字写的太潦草了,要把字写工整点。”
过一会,妈妈又说:“你看看这道题多简单,你竟然写错了,自己再把题目读一遍,看明白了再做题,抓紧时间写,一会该睡觉了……”
你看,很多家长都喜欢唠叨,明明很爱孩子,但由于过度唠叨,使孩子感到厌烦,长期这样下去孩子就慢慢不愿意听父母的话。
虽然,唠叨也是父母对孩子的一种爱,但爱的方式不对,就会让孩子感到厌烦。过度唠叨会失去孩子对父母的尊重,父母对孩子反复说一件事,特别考验孩子的耐力,如果孩子的耐力好,就会左耳进右耳出,而孩子的耐力不好,就会产生所谓的“叛逆”,顶撞父母等。
所以,与孩子沟通时,我们要懂得尊重孩子,给予孩子空间,我们不能按照成人的思维来管教孩子,不停地唠叨,不给孩子说话的机会,不给孩子为自己辩解等,有些父母认为辩解就会认为孩子狡辩,这会让孩子失去对父母的信任,久了他们会将自己封闭起来,以后就不会跟你说任何事情,甚至想远离你。
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自控力,只是由于父母过多的紧张、过多的唠叨,从而产生了孩子怕自己做错事情,而导致孩子没有自己做事情的判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