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一眼 Keep ,上次跑步是在 3 月 19 日,转眼 10 天了,没有做什么像样子的运动,反而是连续加班熬夜,不仅黑眼圈出来了,整个人都不太好了。就好像热情满满的做一笔生意赚点钱,可结果是钱没有赚到,本差不多都赔光了的感觉。
怎么说呢,感觉身体被掏空。
01
3 月,南方梅雨季节,一个月有半个月在下雨,还有半个月准备下雨,洗的衣服凉了一周,还是湿漉漉的。突然来的大晴天,温度飙升到快 30 度,于是换洗衣服,准备过夏天的节奏,谁知道第二天,温度急转直下,从 30 度腰斩再腰斩,竟然只有几度,OMG,赶紧穿上我的小棉袄,管它呢,谁冷谁知道。
天气阴晴不定,气温忽高忽低,想运动的触角刚苏醒,就被消灭在萌芽状态。回想冬天时,气温零下,跑步都没有停下来。春天,雨来了,我看着窗外细碎的雨滴,在客厅里,在房间里,在各种室内场所,动来动去,可雨就是不放我出去。
3 月至今跑步 5 次,本质原因是什么?除过上面说到的天气原因,还有没有别的原因,我想原因一定是有的,而且只要想找,一定能找一箩筐。
本质原因是个人内心那只小懒虫的阻力。虽然因为工作、因为生活,因为天气等等诸多客观因素制约,有不得已的地方,但总体下来,一个月不止于仅仅进行跑步运动 5 次。
除过跑步运动,其它的室内运动就真的不能做了吗?一定能。间歇性自律,是我常犯的病。这让我想起一句话“高手都是持续自律,而小白都是间歇性自虐”。
02
你有多久没有读书了?你有多久没有体验到阅读的快感了?
年初,我在社群内发起了【每天读 7 页书】的活动,持续了一个月,看到大家坚持下来我很开心,也为自己能够持续践行,感到欣慰。那个时候,为了持续读书打卡,我设定了提醒闹钟,并在社群内相互提醒督促彼此打卡。
记得有时提醒闹钟响起,我才想起当天的读书计划还没有完成,虽然时间已经很晚,但我还是拿出书,至少读 7 页,写下自己的体会,提交打卡,并检查社群小伙伴打卡情况。
现在回想那段时间很是幸福快乐,读书、思考、写出体会、持续打卡,月底打卡结束后还有奖励金。虽然有人可能觉得很 low,无趣无意义,但对于今天处于时间碎片化的我们来说,这种带有激励的读书方式,还是可取的,尤其是小组社群形式,更有利于督促提醒,相互鼓励和学习借鉴,到最后是否真正形成阅读的习惯,这个并不是最重要的。
那么我 3 月份读书了吗?……
客观的说读了几本,比如东野圭吾的《疑人X的献身》、《恶意》,《解忧杂货店》还没有看完,比如古典的《跃迁》。
看东野圭吾的书体会作者的行文方式,以及构思逻辑,但更多的是属于消遣性质的快阅读。而看古典的《跃迁》就有本质的不同,是一本健脑的书籍,有职业规划的高度,有可操作的方法论,看过一遍,做了部分笔记,可这都是不够用的,消化理解至少需要三遍,更不用说是实操了,多少遍都可以。
说起来也是打脸的事情,古典的《跃迁》出版后,我第一时间买到手,但是却没有看。直到最近再次整理翻阅书籍时,被我看到。本打算买一本来,谁知道这本书已经在我这里躺了很久,惭愧惭愧。
但最近几天却没有看书的欲望,如同上面提到的运动一般。即使偶尔拿起书,心却静不下来,仿佛有太多的事情压在心头,想深深的喘一口气,奈何力不从心。
工作和生活中的琐碎,以及许多不得已的事情,任自己被推来推去,貌似置身于一个大的泡沫中,漂浮在空中,却不知如何落地。
我想一定是有什么地方出现了问题?
03
窥一斑而知全貌,从日常跑步运动和工作生活中的阅读这两件事情出发,我能感知到自己的身心需要调整放松,工作生活节奏需要主动把握,有计划的做好最重要的事情,尽量避免长时间加班熬夜,做到睡前不看手机,并且按时休息。
具体有:
一是休息好,保证充沛的精力,在辅助一定的运动,促进体力的恢复。天气逐步转好,气温上升,适量的运动不能少,比如保持每天 30 分钟户外运动。
二是少些手机信息干扰,有利于专注工作、高效工作,也有利于睡眠质量。比如睡前手机调整为飞行模式。
三是调整工作节奏,把握主动权,而不是忙于事务性工作。比如采用积极的自我暗示和放松策略,把握工作重心,梳理并完成好最核心的工作即可。
春暖花开的季节,踏青、赏花、看风景,一样都不能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