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读本文之前,互联网对我而言是熟悉的,但“互联网+”对我而言是陌生的。虽然之前从其他老师的口中听说过,但却没进一步了解,这次,在研修班的带动下,我就跟随这篇文章尝试去理解两位作者的阐述视角,尝试对“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家校合作”获得一些具体的认识。先通读全文再按版块细读,再细读中遇到问题会前后跳跃对照读,边读边思的过程很充实。
一.由题目和摘要开始搜寻,解读“不一样”
题目中主标题“一样的暑假,不一样的生活”聚焦的是在暑假这个相同时间纬度学生、家长和老师不同的生命历程,这只是一个粗浅的理解,进而我又想:拥有“不一样的生活”的学生老师和家长他们的比较对象是谁呢?
(1)应该是他们“以往的暑假生活”吧,这是从同一对象的纵向发展角度进行比较。
(2)通读了全文,觉得还应该是参加“互联网+家校合作”项目研究的班级(学生、老师和家长)与没有开展项目研究的班级(学生、老师和家长)的暑假生活样态的比较,这是从不同对象的横向发展来比较。
(3)再去读文中第三版块的三个具体案例,发现还可以是开展“互联网+家校合作”项目研究的班级中每一个学生和家长之间“不一样”的暑假生活。这里的“不一样”强调了个体之间比较之下所凸显的成长独特性。虽然他们都围绕同一个活动主题以互联网为平台进行家校合作项目研究,如一(2)班开展了“文明常驻我心中”实践活动,虽然在这个大主题之下班级层面的活动推进是统一的。7月份主题是“争当小小孝星”,分别由亲子共读《弟子规 入则孝》、家长主持“孝星点赞”活动、评选班级班级“小小孝星”这三个活动开推进。8月份主题是“文明礼仪故事会”,分别由亲子共读《弟子规》第一二章小故事、亲子在班级群交流读故事感受、家长记录孩子的文明小故事、分享文明小故事大家来点赞、“弯腰一秒钟”公益活动,评选“文明礼仪之星”这几个活动进行推进。在这共性的每一个推进活动中,每个孩子和家长的经历的生活内容却是独特而丰富的,他们在用自己的方式来完成这一项作业,然后通过互联网的平台进行集中的班级交流和展评,这个交流过程中对每个家庭中的孩子和家长产生的教育影响也是不一样的。
摘要部分引领我明确了本次项目研究的背景,发现其不一样的“策略”和“价值”。
(1)背景:以往“学生暑假生活单一化、个体化,以上兴趣班为主”;
(2)策略:借助“互联网+”进行家校合作项目,如“组织家长社群、建立微学习小组、开设网上家教论坛、线上线下互动等形式”,这里聚焦了借助“互联网+”的合作方式的独特性;
(3)价值:“改变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方式,从而提升学生暑假生活质量。”这主要是从学生的角度来提炼。但是从文章第四版块“活动价值思考”内容来看,价值不仅局限于学生的成长,还有教育资源对接共享平台得以建立,促使教育公平的实现成为可能,还有家长(“信息素养得到明显提升”“教育实践能力有了提高”)和老师(“专业能力得到显著提升”、“教育角色的转变”)的成长。尤其是“教育角色的转变”不仅关系到教师教育角色的转变,也带动家长和学生的角色转变,在“互联网+家校合作”项目研究中引领三方对自身所处的教育生活场的价值和意义进行重新审视和构建。“移动互联网技术对教育对象的敞开,教师将从'教育者'转变为'教育学习者',而学生也将从'学习者'转变为'学习教育者',教育领域中各角色之间(包括教师和学生、教师和家长、其他人员和学生等)多维度的互动成为可能。每次角色的转换都是'互联网+家校合作'的深化。”文中第三版块部分详细阐述的三种“互联网+家长合作”的案例中家长都有一个共同任务:在网络平台中针对活动组织交流反馈或者点赞。家长的角色从以往信息的被动接受者变成了在线活动主动的组织者、网络信息的主动搜集整理者,主体地位的变化带来了主体参与意识的增强。联系文本引言部分、第一版块“一、学生暑假生活的现状及其变革的可能性”和第二版块“二、项目背景”中都出现并强调的一个词组——“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来思考该项目研究的价值,其价值应该是具有时代前瞻性和引领性的,这样的活动研究将老师、学生、家长都卷入了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中。
二、由项目研究路径回溯实践,寻找发展空间
纵观全文,由引言部分和四大版块组成,清晰地呈现了笔者的项目研究路径。
【引言部分】:1.提出“互联网+”出现的时代背景、给教育带来的巨大冲击、为教育变革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2.“互联网+教育”的研究现状梳理,分为以下三类:(1)概念、内涵和模式的探讨;(2)“互联网+”与教育之间的关系研究;(3)从实践的角度,研究互联网为载体的教育模式、课堂组织方式、评价方式等方面的变革。笔者特别强调:“在中学阶段,第三类研究的推进将直接影响学生的校内甚至校外生活,与学生的成长有着直接的关系。”而以“互联网+家校合作”这样的行动模式开展学生暑期变革的项目研究就属于第三类研究。
【一、学生暑假生活的现状及其变革的可能性】:1.从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聚焦对学生暑假生活研究的重要性。2.对桃园小学三个班级学生以往暑假生活状况进行调查并进行数据分析,发现学校“家庭文化资本总的来说比较匮乏,而这也将直接影响学生暑假生活的质量。”“还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家庭年收入低于全市平均水平”,这也影响了孩子的假期生活质量。学校该以何种方式来推进学生暑假生活变革的研究?笔者认为需结合当前时代背景,了解学生、家长、教师的需求为研究的基础。
这部分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笔者对影响学生暑假生活质量因素之一——“家庭资本”的客观阐述以及对学校层面家庭资本情况的了解,这是我之前从未读到过的一种清晰表达。在我们学校进行“”幸福作业”暑假版研究初期,我看到顾校长在家长问卷中设计了关于家庭资本的有关问题。后来的推进过程中,在我的班级,虽每次寒暑假都有针对学生和家长的需求问卷,包括学生和家长感兴趣的活动主题,想通过什么方式开展活动?想在假期获得哪些成长?……这些都属于对家长和学生主观意愿层面的调研。我把对家庭资本的情况了解忽视了。家庭资本作为影响学生暑假生活质量的客观存在因素,不应该被忽视。
如果在后期研究中要针对学生的家庭资本进行有关调研,我该怎么做呢?问卷是我首先想到的。访谈我觉得还是有必要的。因为我认为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和政治资本的调研难度与经济资本的调研难度相比会容易一些。经济资本对家长来说对隐秘性的要求高一些。我记得几年前上级教育部门要求学校层面向家长发放一份调查问卷中就有关于家庭年收入方面的,当年我们很多班的班主任都从问卷上发现了家长因为不愿意透露家庭经济状况而故意填错的现象,还有个别家长选择不填,当我电话问询时,对方非常紧张,态度也不是很友善。我想:今后如果要了解学生的家庭经济资本,问卷上的问题设置最好不要直接与收入的数字有关,我可以将经济资本的情况与家长参与或者组织孩子的假期活动结合起来。如:就目前而言,您觉得带孩子进行一次两到三天的短途旅行会给你带来经济困扰吗?以您现在的经济条件,在假期里有为孩子准备游学基金吗?如果有大约是多少元?……这样的问卷应该不会让家长反感吧!另外,文中对家庭社会资本的阐述也让我有了一些思考,“家庭社会资本,主要指父母参与孩子的学习程度以及父母的网络资源”,父母参与孩子的学习程度与父母的工作种类和工作时间有一定关系。这个暑假,我们班在每周固定时间段内进行“最美朗读者”和“书法小达人”的小组内和班级的打卡评比活动,当初我考虑到家长的时间安排,特意将两个打卡时间段错开,“书法小达人”打卡和评选安排在周六8:00—8:30,“最美朗读者”打卡和评选安排在周日19:00—19:30。像这种上传打卡的作业虽然是每周只有一次,但学生也需要借助互联网平台才能完成,前两周试行下来,还是有部分学生没有按时上传。尽管我认为我已经站在家长的时间需求来考虑,可这还不够。我想,我还是应该事先在班级层面调研一下家长和孩子的暑期时间安排,根据总体的数据分析来决定打卡活动的时间。
【二、项目背景】:1.“互联网+”在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中的模式探索,主要是从教育内容、教育体验、教育管理和教育评价四个纬度来阐述。在此分析的基础之上,结合对学生暑假生活可塑性的认识,基于对本校家长素养水平的认知,笔者认为“应该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承担起作为专业教育者的责任与义务,同家长一起为改变学生暑期生活做努力,而这样的项目实践又能促进良好家校合作关系的形成”。2.本校家校合作的现状分析,主要体现在:学校单向传递信息,家长被动接收信息;合作内容单一,一般以学习成绩为主;对目的和育人价值认识模糊。“很多时候,学校在家校合作中渗透的是一种管理思维,而未真正意识到合作过程中学生的发展才是最终目的。”
【三、“互联网+家校合作”暑假生活的变革】:以纵向思维分别阐述具有“班级个性”的三种实践形态。
(一)亲子活动:共同参与,相互滋养。完整呈现了一2班的活动经历的三个阶段:前期——发布倡议书,进行问卷调查、中期——以互联网为依拖开展活动、学期初——暑期活动的总结、展示与评比。
(二)家教论坛:互相交流,革新理念。呈现了活动筹备(家长志愿者的招募、组长的分工与培训、活动的宣传发动)、活动开展(暑期活动整体安排、教师支持)以及活动总结(价值的梳理提炼)这三个阶段。
(三)网络跟踪:信息共享,实时反馈。以“暑期目标小跟踪”实践为例。
结合二、三部分内容,对照自身的实践,不由自主地又重新思考起以下问题:1.关于教师与家长的责任与义务。在暑假生活项目研究中,教师作为“专业教育者”,其“责任和义务”有哪些?家长的责任和义务又有哪些?双方的工作是否存在清晰的边界?2.“家校合作”的最终价值应落在何处?这是一直存在于我心中的疑问,在自己的研究实践中也一直没有寻找到清晰的解答。
细读案例部分,再次找到桃园小学每个活动中老师们的做法,发现老师做的事情如下:1.策划活动整体方案(包括撰写并发放倡议书或者通知、设计调研问卷并回收分析问卷数据),确定活动的推进阶段。2.招募家长志愿者,培训家长或者学生。3.幕后指导或者引领家长,答疑解惑,必要时提供理论支持或实践案例,提高家长所组织活动的有效性。4.参与线上家长们的阶段交流讨论,有针对性地进行家庭教育指导,协调交流讨论的气氛和走向。5.组织全班学生进行活动总结和展评。
家长们主要做了这些事情:1.与孩子一起阅读,讨论交流。2.用文字图片等形式记录孩子假期中与活动主题有关的点滴,发在班级进行交流和展评。3.定期组织或者参与班级的线上交流和讨论。4.策划线上或线下活动的主题以及形式,担任主持人或者项目负责人。5.用图文等形式总结孩子的假期成长。
通过以上对老师和家长在“互联网+家校合作”中的任务解读,我心中的答案逐渐清晰了起来,想到一句话“该出手时就出手”。老师作为专业的教育者,不论是线上还是线下,都应该是具有引领性的,通过实践将家长卷入到统一的教育阵营中来。并不是所有的事情全部推给家长就可以,在家长需要帮助时,老师就需要“出手”,有时甚至需要一步步带着陪着孩子和家长一起走,孩子和家长的成长就在老师的一言一行的的陪伴中得以实现,由扶到放的过程有时是需要的。看了微信群中来自深圳王怀玉老师班级的“生态相约”野餐会美篇,看到了清晰的活动前策划阶段老师的介入引导和活动策划阶段家长的介入引导,还看到了活动后孩子们以文字形式呈现的活动总结。这对家长来说是一个非常完整的与孩子一起指导策划组织活动的学习案例。所以我转发在我们的班级群中,希望我们班的家长可以学习借鉴。从广州圆玄小学汤舒婷老师的美篇中看到她作为班级活动小组的组长,亲自带领孩子们去幼儿园进行体验活动,详细记录下孩子们活动中遇到的真实问题以及应对,令人敬佩的是汤老师还会继续带领其他组去活动。我想老师的示范定会对孩子对家长策划和组织活动的能力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有了这样的引领,家长在后期定会逐渐被卷入。家校合作不论是线上还是线下的合作,最终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学校更好地管理家长,而是要影响并感召越来越多地家长加入到我们的教育阵营中来,最终实现学生的成长,在此过程中也实现老师和家长的共同成长。
那么,我自己所带班这个假期得实践活动样态又是怎样的呢?在假期初我们的暑假作业计划发布之后,我做了一次整体解读,转发了学校层面的如何指导孩子做研究文稿和ppt,让家长更清晰,公布了班级打卡负责人,后来我引导小朋友制定自己的暑假生活计划。
在小队评选的基础上,我每周定期对“最美朗读者”和“书法小达人”进行班级层面的点评,鼓励每个小队的打卡负责人。
小朋友自主组织的班级玩伴团的活动陆续开展,每当看到有活动信息在班级群公布,我也会提出一些建议。当我将这些片段汇聚起来,我发现这个假期里,我正与孩子们与家长们一起经历“互联网+家校合作”,我们班有些孩子正逐步走向策划和组织的自主,可敬的家长也正逐渐走向幕后,放手给孩子越来越多的选择和尝试。这些不可错过的片段让曾经的疑问不再是疑问。
孩子们在参加社区活动时自发组建了小雏菊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