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题目
1.这里“计”的意思不是计策,而是计划、计算、庙算。《孙子兵法》也讲计策,也讲诡道,但更多的是讲实力,是告诉你要以石击卵,而不是以卵击石。这就要谈到一个问题,《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的区别。
2.《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
市面上有很多书,把《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放在一起,书名就叫《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央视很早之前拍过一个电视剧也叫《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是讲孙膑和庞涓的故事)。
很多人误认为,《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是一类书,其实不是,前者主要讲的不是阴谋诡计,与后者完全不同。而且成书年代不一样,前者是2500年前的孙武写的,后者是一本近代才冒出来的不足百年的伪书(见https://mp.weixin.qq.com/s/6HtcN9tvpq-4AJiz7W-a7Q)。
(二)本篇结构
正文共4段339字。(《孙子兵法》每个版本分段不同,这里以中华书局全本全注全译版为准)
第1段22字,军事的重要性。
第2段173字,五事七计。
第3段98字,诡道十二法。
第4段46字,庙算的重要性。
(三)经典语句摘录
1.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2.兵者,诡道也。
3.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四)阅读感悟
1.计算与诡计
本篇最长的两段,一段是在讲计算,要从5个方面(道、天、地、将、法)研究战前形势,从7个方面判断战争胜负;另一段是在讲诡计,讲了12个方法,归结为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整体上看,“五事七计”是道的层面、战略的层面,是从整体实力上来判断战争胜负。“诡道十二法”是术的层面、战术的层面,是在战争中具体操作。道的层面是根本的,是决定胜负的。但术的层面也是很重要的,有时候也会决定胜负。
《孙子兵法》既讲道,又讲术,是在道的基础上讲术,与《三十六计》有根本不同。
2.战胜敌人有两次,第一次在内心中
金一南说,战胜敌人有两次,第一次在内心中,这句话也可以用在理解《孙子兵法》(并非他的原意)。
庙算思想是说,在开战前已经算好了要胜利。先胜利再去打仗,而不是先去打仗,再追求胜利。所以说,战胜敌人有两次,第一次在内心中。
3.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孙子兵法》大家都看过,为什么交战的双方还是有胜有败呢,因为“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理论固然重要,更要看你的实际运用。
(五)具体案例
1.关于庙算
①抗日战争初期,毛泽东《论持久战》对中日双方的特点进行深入分析,判断战争的结果不是亡国,也不是速胜,而是最后胜利是我们的,但要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进攻三个阶段,后来战争的进程真的是这样的。
②毛泽东还评价过诸葛亮的战略对策《隆中对》,说“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败。”
2.关于诡道十二法,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这方面的战例不胜枚举,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里说:我们可以人工地造成敌军的过失,例如孙子所谓“示形”之类(示形于东而击于西,即所谓声东击西)。毛泽东本人的指挥也多次用到,比如著名的四渡赤水,再比如红军游击战的16字诀“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等等。
比如城濮之战中,晋文公兑现当年流亡楚国许下“退避三舍”的诺言,令晋军后退,避楚军锋芒。子玉不顾楚成王告诫,率军冒进,被晋军歼灭两翼。楚军大败。(强而避之)
比如,偷渡阴平,是三国末期魏灭蜀之战中一次决定性的军事行动。钟会所指挥的东路魏军是主力,被蜀军阻拦在险要之地剑阁,无法前进。魏军西路指挥官邓艾“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余里,凿山通道,造作桥阁。山高谷深,至为艰险,又粮运将匮,频于危殆。艾以毡自裹,推转而下。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涪城守将马邈面对从天而降的魏军,不战而降。魏军从此迅速连下涪城、绵竹,逼近成都,刘禅投降,蜀汉亡。(攻其不备,出其不意)
比如历史上许多反间计,陈平献计,离间项羽和范增、钟离昧等能臣,项羽果然开始怀疑他们。(亲而离之)
(六)思考题
本篇既说“吾以此知胜负矣”,又说“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矣”,是否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