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节:老实人与精明人的激烈碰撞
在我们的内心深处(理性的小明B)在处理问题和人际关系时,总会有些纠结于一个问题:是老实一点还是精明一些?我们有时希望自己的孩子老实点,免得乱来,有时又希望他精明点,免得他吃亏。
一、故事里的“精明人”
还记得在前面“潜伏的对抗中”讲的《三十六计》中“笑里藏刀计”的案例“公孙鞅计取崤山”吗?公孙鞅主动约昔日的老朋友公子行商谈议和大事,公子行信以为真准时带随从赴约,还未坐定就被公孙鞅的伏兵包围,公子行和随从全部被擒。很明显,相比公孙鞅来讲公子行是个老实人,肯定没想到精明人公孙鞅会“笑里藏刀”、会真的不顾多年友情和信誉,歹毒如此。另外在“趁火打劫计”中讲述,伍子胥等忠臣多次劝告吴王夫差尽快杀掉俘虏越王勾践,以免后患,但吴王硬是留下了越王勾践,勾践被俘七年间很会坚忍和演戏,竟然能做到亲自去尝吴王的粪便,媚态百出。“入宫问疾,尝吴王粪以诊病情,吴王喜,勾践遂得赦归越”,勾践高超的演技最终骗得吴王的无比信任和最终释放,直到等来一个“趁火打劫”的机会,三千越甲可灭吴,勾践成功的反杀吴王。成功和精明的勾践便成为历史偶像,相对老实的吴王便成为笑柄,而忠心的伍子胥却被吴王逼迫自尽。无数的历史案例好像都在潜移默化的的告诉世人:老实人吃亏。
“笑里藏刀”、“趁火打劫”等等都被作为《三十六计》的经典案例被百姓们广为传颂,大家仰慕精明人的英明神武取得成功,取笑老实人活该吃亏,人们只看胜者为王的结果,却不管是否龌龊的过程。
最近读到网上一篇“李建成为何不提前杀掉李世民?兄弟之间到底谁的心更“黑”!”的文章。当时太子府上的谋臣魏征早就建议太子李建成和齐王府李元吉先下手为强,率先除掉李世民。如果李建成、李元吉想要先下手,很容易就可踏平秦王府杀死李世民。但李建成并没有这样做,他在想我杀死亲弟弟李世民后该如何面对父亲李渊呢?可是更精明的李世民可没这样想,这才有了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及党羽在玄武门先发制人杀死了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然后马上逼父亲李渊退位,哪管父亲的巨大哀痛,最后李世民大功告成。不过百姓们最终只是敬仰盛唐的贞观之世、千古一帝的大事件,而笑谈杀兄逼父的“小事情”,反正被杀的又不是自己。李建成李元吉等老实人只会被淹没在历史的海洋里,成为无足轻重的配角。
上面3个“精明人”的小故事其实还没讲完呢!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太子驷即位即秦惠王,公子虔等人告发公孙鞅“谋反”,秦惠王下令逮捕公孙鞅,公孙鞅逃亡,后竟然与秦军对抗,战败身亡,尸体带回咸阳被处于车裂之刑,精明的公孙鞅最后竟然死于自己一手创建的秦法,之后秦惠王下令诛灭公孙鞅全族。
越王勾践大胜吴国后开始统治自己的国家,在经历被俘之辱后性情开始大变,暴虐而且多疑,聪明的谋臣范蠡早早的带着西施逃跑离开了,而勾践身边的谋臣文种后被赐死,糟糠之妻皇后雅鱼愤而自尽。一起打江山的所剩无几,精明的勾践最终孤独病死,后来越国第二次被楚国楚威王所灭。
而唐太宗李世民后面的故事看起来也不尽人意,李世民玄武门之变的所作所为都被儿子们记在心里,太子李承乾生怕自己也步入“前太子李建成”的局面,便想先下手刺杀亲弟弟魏王李泰,再发动了另一场“玄武门事变”,逼迫李世民下台。事情败露后李承乾被李世民所废,魏王李泰竟然也被贬,最终皇位便宜了李治。纵观两场“玄武门之变”,我们不得不为这些“精明人”感到痛惜!
所以,那些“精明人”真的最终都能成为人生赢家吗?我们到底希望自己或者教育自己的孩子今后要做个老实人,还是做个精明人?或者是该老实的时候装老实,该精明的时候装精明呢?此话题虽各有各的答案,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假如与您有密切关系的人群全都是公孙鞅、勾践、李世民之类的精明人,那估计您会活得很累,甚至可能会很惨!真希望自己和身边的人彼此都只是老实人,您一定会更愿意和公子行、吴王、李建成等相对更厚道一点的人在一起,因为和精明人博弈累,做精明人累,想学做精明人的老实人更累,混在精明人堆里的老实人最累!
二、门上的挂锁
小时候,多数农村家庭都是大木门,从很宽的门缝里就能清楚的看到客厅里面,门口中间突兀的挂锁的意思是提醒你:锁门了,家里没人。那时极少听说哪家的门被撬、东西被偷的。后来农村里也开始换门,木门换成铁门挂锁换成了暗锁,门外再也看不到家里面是否有人,暗锁不能显示家里是否有人。后来社会风气慢慢变差,家里财富增多、电器增多,小偷也开始多了,所以过节前偷鸡偷狗偷腊肉的事情经常会发生。很多家庭就开始换装专业防盗门,暗锁换成三保险的扣锁,连所有楼层的窗户、阳台都装上不锈钢防盗网,甚至楼顶拐角还装上监控头,从外面看起来个个像全副武装的堡垒。以前老实巴交的村子和村民,变成关门闭户、防贼防盗的“战士”,都慢慢变得更精明了。
当我们把简单的挂锁木门换成了复杂的防盗门时,我们就更安全了吗?当把老实人都转变成了精明人,精明人就更幸福了吗?
三、挂在我们心中的纠结:是该老实点,还是该精明些?
普遍认为老实人具备的几个特质:不比较、不害人、甘于普通、甚至享受普通;不善于打听获取信息、不善于应付变化,踏实、沉稳、能坚忍。有时我们评价“他是个老实人”,语气中好像还会带一点轻蔑、平庸、有点傻的味道。
常听到一句话“老实人吃亏”,的确在现实规则中,老实人吃亏的案例比比皆是。有人又说“一辈子善良下去你就赢了”,但是身边有一些案例表明,有的人一辈子善良得无以复加,但老了以后却还是很凄惨(当然,在得知他去世以后能上“天堂”,让我们好像能得到一点“宽慰”)。换一个角度看,也有相当一部分“精明人”活得惨不忍睹、焦虑不已,精于算计比较、劳心劳肺,最后也不一定能“功德圆满”。看来是做老实人得益,还是做精明人有利,不能简单的听“有识之士”带有目的性的引导,而是要看环境、看需要、看心态了。
你要选做什么类型的人,关键要看你的人生观是什么,你的人生目的与价值达到了,那你就做对了(有个前提:今后决不后悔)。比如有人把健康长寿当人生终极目的,有人把忠诚与信用看做生命与财富,有人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当人生终极享受,有人把登上福布斯富豪榜视为人生终极巅峰,你的人生观将引导你扮演一个什么样的人。因此你对待同一事物的态度和扮演的角色,与你当下所秉持的人生观有关。
比如,有甲乙丙三个人,在面对自己领导的某项工作失误是否需要揭发、如何揭发这件事,各有各的表现,假设甲的人生观是将身心健康愉悦放在第一位,乙是极其爱护羽毛看重自己的形象与信用,丙则是一心追求职位和权利的提升。那么甲乙丙这三人面对此事的态度和行动一定很不相同,有的可能表现得“无所谓”,有的表现得“严肃严谨”,有的则表现得“精明钻营”,总之一切“扮演”都是为了达成自己的人生目的。有关人生观重要性的话题在后面第三部分会再次讨论。
另外,我们往往都去关注人,而忽视了人背后的游戏规则,什么样的人为规则就会催生出什么样的人!改变游戏规则才能快速的改变人。
当王位与世袭的规则被去除,类似伊稚斜杀父、玄武门之变中的精明人从此不会再出现,勾践也不会再去尝粪便;当新农村建设铺开,村里各个角落安装了监控摄像头、布置了警务室,于是密密麻麻的防盗网就开始自发的拆除,围墙变成了绿植;当客户点评成了公开信息,还有几个精明的商家敢于弄虚作假;当项目进行完全正规的招投标,那么还有几个精明人愿意在酒桌上谈生意喝得胃穿孔;当产品都能进行横向比较、性能指标全部公开,那还有几个精明的销售员愿意巧舌如簧巴结顾客。
所以,一个平等对称、透明互助、信用至上的规则体系,能让人逐步变得更老实,因为人人都知道善良与互助的收益会更大,而挑战规则或道德底线的风险将大于机会。其实不管你是什么人,你只是遵循自己的人生观在行动而已,在经过外部规则环境的敲打后,你斟酌再三会推出你自己特有的操作手法。(该话题会在第四部分再次讨论)
不管今天换上哪副“面具”,其实多数人的内心最终都向往做个平静、无争的老实人,但好像环境不太允许。
(未完待续、每日更新,先连载后刊发,谢谢支持!原创艰辛,请尊重创作人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