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上柳梢,秋意渐凉,又到了一年一度的中秋时节。下班后,走在回家的路上,大街两巷,到处都是售卖月饼的超市、商铺,色彩多样,琳琅满目,不由得让人想起了儿时过八月十五时的情景,总觉得那时的月亮很圆,月饼更香,记忆更清晰。
每年的八月十五前后,也是庄户人家的秋忙时节,扳苞谷,挖花生,刨红芋,揪毛豆,活多的像麦片儿一样。即使是这样,也毫不影响庄户人家过八月十五的热情。记得小时候,物资比较匮乏,月饼是很少见的,大多时候都是水晶饼,水晶饼咱关中人也把它叫点心,表皮酥脆,拿在手里,放在手心,点心表皮随时随地都能酥的掉渣渣,这也是检验点心好坏的一个标准之一了。一口下去,香甜可口,顷刻间,嘴里白糖,青红丝,果脯的香味就在嘴里炸开了,直上头。第一次吃月饼,还是我姑出门后那年八月十五,姑过节带的礼物里就有月饼,我记得那是用黑麻纸包裹的(那个时候买食品都是用黑麻纸包装的),用麻绳捆裹的圆柱形的黑麻纸上还覆盖了一张红油纸,上面写着:中秋佳节,品质糕点的字样,红油纸的四周印有黑色的传统中式花纹,月饼上的油已经渗在了黑麻纸上,拿到鼻子底下闻一闻,清香扑鼻。我和我弟迫不及待,小心翼翼地一层层打开黑麻纸,油黄,奶香的月饼样子第一次进入到了我的眼底,外形和我们烙的坨坨馍差不多,只是上面写着伍仁,玫瑰,红糖等月饼陷类型的字样,咬一口还是和水晶饼有些区别的,糯很、粘很、甜很。
除了水晶饼和月饼,其实庄户人家最爱的还是芝麻坨坨馍了,也是庄户人家里再传统不过祭拜月亮神,喜过八月十五的必备品了。烙馍可是个技术活,从时间上来说就得整整一天,从寓意来说,那可是如同过年蒸包子一样的大事,馍白不白,面发的美不美好像跟来年的运气都能挂上钩,所以家里的大妈婶婶们可是不敢怠慢的。烙馍的面得稍微起的硬一点,烙出的馍才有型,在烙馍拓拓(一种烙馍的模具)里才能更好的定型,烙出的馍也更好看。发完面就是调陷了,陷有很多种,红糖的,芝麻盐儿的,后来还有锅巴陷的。芝麻盐儿就是以黑白芝麻为主,后来我家后院的核桃树结果了,我婆也把家里结的核桃加了进去。黑白芝麻提前淘洗干净,晒干,上锅备干,放在碾辣面子的槽子里碾碎,核桃也一样,最后加入盐调成芝麻盐儿。面发好,陷调好,最关键的步骤就是使碱了,这也是考验婆婆婶婶们水平的时候,和蒸馍一样,碱大了,面发黄,口味发苦,让人毫无食欲;减轻了,面发青发硬,像死人脚后跟,根本难以下咽。婆婆婶婶们也是很小心,碱一点一点使,揉的差不多了,在面坨上掐上一点,粘在烧火棍儿上,放进炉膛里烧,等四周烧焦发黑,拿出来一捏,听声发脆,闻味有香,看面有孔,观色泛黄,这碱就使好了。那个时候没有电饼铛,馍熟不熟关键看经验,看色听声,这是婆教给我的秘诀。看色,就是火色,这就和烧锅有很大关系了,火猛了,火色太重,容易焦,里面还不容易秋;火小了,火色上不上,表皮容易硬,换个钢牙也咬不动,所以烙馍的柴火得用麦秆火,软硬适中,不大不小。折腾了一天,庄户人家的中秋节才算是到了高潮,晚上敬月亮神,没时间逛集的,就是家里有啥,地里长啥就吃啥。把饭桌子支到院子里,桌子上摆的煮的毛栗子,花生,蒸的红芋,月饼,坨坨馍,从我家后院石榴树上摘的几个石榴,其他的石榴也都分给了四邻五舍,隔壁婶婶给了几个她家院子苹果树上结的苹果,还有婆从村里商店里买的瓜子,洋糖,也算是齐活了。一切准备停当,婆就带领一家人,上香拜祭,嘴里念念叨叨的,大概就是祈求月亮神保佑一家人平平安安健健康康的,娃娃上学脑子灵之类的话,我们几个就等着婆赶快结束,哈水都流了几尺长了,仪式结束,一家人乐乐火火的围坐一起,把茶吃饼,好不快活呀!
时至今日,又到中秋,只是婆离我们而去已经快二十年了,可婆留给我的东西却太多太多了,在这样的日子里,我依然会洒扫庭院,支锅烙馍,敬畏月亮,分享思过,用婆留给我的方式,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再去影响我的女儿,这也许就是传承。
(作者简介:刘 娟,笔名:关中女子,鄠邑区作家协会会员,小学语文教师,喜欢乡土文学创作,其作品《搅团》、《一把雨伞》、《烧炕》等在《金鄠视野》发表,《香椿芽儿》发表于学习强国三秦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