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815万下岗职工,我是其中一个。儿子躺我怀里想要吃半块饼干,我心心念欠着3000块钱,无可奈何[1]
1998年,家里实在是揭不开锅,我回到老家包了一些田,心想着自己没有文化只能做些苦力活。不幸的是,98年的一场洪水浇熄了我仅剩的希望。妻子说没有过不去的坎。
2000年,儿子上小学,这可把我愁坏了,再穷不能穷教育。妻子对我说:"要不我去儿子学校门口卖早点吧,能贴一点还能照看孩子。你压力也小些,看看你,愁眉苦脸像个小老头。家里机会少,你要不跟生子去深圳做生意吧,不用担心家里。"(转变思维)
我给妻子打了个推车,每天早上她就推到中学门口,卖牛肉粉。妻子说,咱们得挂个牌呀,我就去找了隔壁家的大学生给我写个六个大字《金角山牛肉粉》挂在车头,也算有模有样。
刚开始,没什么生意。我让妻子别弄了,刚好我在塑料厂干的不错,想让妻子多歇着。妻子说,天下没有好做的生意,再说就早上那会生意,下午我也有时间回来收拾家里。冬天来的时候,学生爱吃热乎的,生意就会好了。
没想到还真是,冬天来的时候,牛肉粉的生意好了很多,妻子说:“一个人有点忙不过来了,你回来帮忙,一家人在一起好一点。”我回了老家,那几年我们家的真的渐渐缓了过来!
2007年,做早点的人多了起来,卖粥的,酱香饼肉夹馍的,卖杂酱面的,学校门口的早点变得五花八门。当然了,还有别人家做牛肉面的,生意被杀下去不少。我劝妻子,要不辛苦一点,多加些品种呢。妻子说:"不行,我们只做牛肉面,这是咱们的招牌呀,我们要做的更好,你想想办法。"(坚持某个方法,提高行动力)
2008年迎来了我们生意的转折,妻子说:“我们的牛肉粉,牛肉要更好吃,更重要的是汤,我们要做的更好。”我就开始琢磨,吃遍了市里所有的牛肉粉面,都不太行。后来我去了兰州、去了青海、去了青海、学习做最好的牛肉粉。妻子吃了我做的新牛肉粉,笑的特开心。
我们开始卖两种粉,愿意尝新的同学,送一个鸡蛋。后来大家说,你们家牛肉面的味道变了呀!我说是呀,怎么样?“好吃了,是不是要涨价呀?”我笑的很开心,妻子说:“真是没想到,送鸡蛋后生意好了很多呀!”我说那就这么卖。其实妻子知道是我们的牛肉粉真的做好了。(融会贯通)
后来我们成了市里有名的牛肉粉,还开了分店,妹妹家打点,还卖牛肉粉。现在,家里算不上富实,起码还算不错。我们没读什么书,也不会做生意,十几年都做早点,走到今天也算还行。
年轻人的孩子不要急,年纪轻轻不要盯着车子房子,找一份事业,多动脑子,脚踏实地做下去,面包会有,牛奶也不少。对了,还要找个好媳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