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变,世界才会变。心不变,不管做什么,都到达不了彼岸。
当然,想要让心变是很难的。这需要我们在漫长的时光里,一遍一遍的审视自己的内心,一遍一遍的深入自己的潜意识,无数遍的深挖自己的伤口,不停的把自己最害怕面对的事情拎出来逼自己面对,不论这件事有多么残酷,多么的血淋淋。
也有人说,有些伤痛就让它过去,人总有不想面对的事情,为什么把自己逼的那么紧。我同意。也有人会说,心理问题大家都有,或者不要说成是心理问题这种词汇,(为什么这么害怕“心理问题”或者“抑郁症”等这种词汇,是不是潜意识觉得有这些症状,就觉得很丢脸?)而是“某些观念”或者“自我伤痛”大家都有,为什么非要去释怀,人有不释怀的权利吧。这我也是同意的。
太多的心理专栏提倡“与自己和解”,“与家人和解”,“与世界和解”,以致于有人看烦了高喊“我特么现在就是不想和解不行啊,我现在难受的要紧你还来逼我和解”。大意就是“老子就是不愿意”。这其实是把结果和过程给颠倒而导致的矛盾。和解是结果,这个过程可能很快,一年之转就能达成,也可能很慢,有人需要用一辈子,甚至一辈子也解不开。
而这些心理推文把“和解”设置成是一个有过心理问题的人需要达成的“目标”,进而表达了一种“如果你无法完成这个目标,你就是个loser,你以前的心理文章全都白看了,你没用”的潜在思想。写一篇高质量的心理推文其实也并非很简单轻松的,它是聚集了心理推文作者自身的多年所学,再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感悟所汇聚成的一种精华和浓缩。一篇篇推文就是一份份心血,这样的心血值得被人看见,经验放在这里了,能不能解决你的心理问题,就看你的理解能力和本事了。如果你看了这么多的文章,你还是无法达成各种“和解”,那就不是作者的问题了。搞心理的人也是需要存在感的,谁还不是为了存在感而活着呢。而“这是你的问题”何尝不是一种存在感呢。
也难怪有受众会倔强的扯着嗓子大喊“我就是不想也不能解决我的问题,不是意愿问题,是能力问题。谁愿意被往事折磨,谁愿意背负承重的过去,谁愿意?”嗯,没错,谁都没法勉强自己去做任何改变,不想改变的时候就不要逼自己改变。挺好的,挺顺其自然的。然后呢?然后依旧啥都没有任何变化,依旧面对同样的问题心如刀割,依旧一点点触及就敏感到不行,依旧陈年往事心血来潮就来个深夜痛哭,依旧顾影自怜自怨自艾还美其名曰:有人说了,不想改变的时候不要勉强自己。。。
我觉得人一定要有分辨与客观判断的能力。不管与人交流,或者看一篇文章,读一本书,都是接收别人观点或者价值判断的过程。当我们喜欢一个人或者一位作者的时候,一定是他(她)的想法与自己的不谋而合,产生认同。但更多时候,我们总是会感受到别人与我们拥有不同的三观,一般情况下,我们第一反应就是抗拒此观点,进而很自然的抗拒拥有此观点的人。人们总是说,要找三观一样的人做朋友,要和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本质就是寻找认同。所以当有人看到“不需要急着和解”的文章时,特别认同。可是我认为,仅仅这样是不够的。我们可以在自己还没有能力解决心理问题时承认自己做不到,但如果因此而找到一个借口,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放任不管,不断的循环各种模式,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所以,任何一篇有关心理学的文章都是有借鉴意义的,只是人们用何种眼光看待。如果只是因为自己的不认同,为了否定而否定,损失的只有自己。我们最终的目的不还是和解吗?而什么是和解,我认为并不是“解决”掉一个心理问题让它消失,不是一个从有到无的问题,而是从不愿面对,到愿意正视,不再逃避。仅此而已,面对本身就是通向和解的道路,而我们要做的只是持续的,不断的面对。因为心不变,做很多事情,都到达不了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