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庆幸35岁时候读了人类简史。
书是一种沟通和交流的工具,存在于你跟作者之间。所以你的阅历不到的那个点,你就很难和作者达成什么共识,从这个角度说,可能我一辈子都不会对红楼梦感兴趣了。
1976年出生的作者,比我大五岁,今年也是40岁了,2014年,37岁时候出来了这么一本书,人类简史。
果然还是要和比自己老的人沟通交流才有意思。
我喜欢作者,恐怕是因为他的整体思路并不特别灰暗。整体和俯视,这是本书的一个宏观视角。摘要来说,人类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认知革命;农业革命;科技革命。三个革命之间间隔的时间不段变短,推演下去,人类的下一次革命时间索要会更加少。
读这样的图书,幸福感是不言而喻的。
你会看到自己站在人类的顶点。
但危机感也不言而喻,因为预测不到人类的下一秒是悬崖还是扶摇直上。
但愿是一条上升曲线。
但上升曲线在其他物种身上都没有体现,为什么就一定会是人类呢。
阅读后大概是一种类似三体的感觉,你开始觉得有点虚无,后来是无力感和虚脱,最后,你觉得其实主观感受还是需要,又再一次认同这个价值观。
对有些问题可以豁然开朗,比如说今天这个时代的基本价值观是什么;我们还会不会回到原来的时代去;为什么消费主义开始盛行;在消费主义时代获取快乐的方法究竟为何。
想象力的重要性。想象,这是我们这一代智人胜出的关键,他存在在我们的基因里,永不磨灭;我们的想象力驱动大脑,去探索、合成、掌握这个星球上给我们的资源,我们就像是上帝的玩具,精妙无比,动手改造这个星球,最后也创作出我们自己控制不了的世界,吓自己一跳;所有这一切回到一个主题,我们应该如何度过愉悦的一生,健康的,期待小的,平稳的一生。
本书让我印象深刻的几点如下:第一是作者宏大的叙事观点,从想象力出发,让人类先定义在智人框架内探讨,然后你看到这个物种在框架内的逻辑推演;第二是逻辑的清晰和自洽,三个阶段非常明确,一步步的推演可以清晰的给你未来的方向和以往的一路走来,背后的暗线无可辩驳:我们依然屈服于基因,第一次和第二次我们都牺牲自我后让群体获得巨大繁荣;第三,推演出来的一个有意思的假说是,智人开始走向末日,可以说我们的大脑把我们自己带到了一个新的阶段,站在一个奇点上,等待着下一代人种的诞生。
最后想说说爱恨。非常喜欢本书的原因还在于,爱恨在这里并无意义。如果韩寒还是停留在爱恨里,我觉得主观上我是觉得一个这个app可以删除了。新知识永远带来新的情感,这是这个时代的烙印,也是这个时代的伟大之处;我们不要悲悲切切的总说时代之殇了,简史告诉了你,资本主义和消费主义是如何一点点瓦解族群和家庭,这个过程在中国表现的尤其强烈,3年到5年,你就有所感觉;家庭还是温暖的载体,但家庭不在富有安全网的义务,或者是否可以这么说,在中国,如果你的家庭还可以做一个安全网,某种意义上说,你是获得了双重的快乐;即享受到资本主义中个人价值的呼唤,也表现为纵欲欢乐后你可以全身而退,这不是一个天堂般的国度又是什么呢。进可以向市场向社会要自由,退可以向家庭向社群要情感。
最后,感谢本书给了我原始的阅读快感。我越来越觉得好的阅读是沉浸式的阅读,而论述严密,逻辑自洽,越来越成为我判断好阅读的标准。一些音乐是为了消遣,另一些音乐是为了让你更好的审美认识这个世界。两者完全没有孰优孰劣,两者都给你信息,你可以选择交替进行,也可以选择一边。对我,第二种的阅读是一种深度的治疗,我们站在人类物质的顶点,物质开始无限繁荣,变换成各种样式,想想200年前人类还刚刚接触电,100年前也就是1916年,世界刚刚经历第一次世界大战,20年后,又是第二次战争。1945年开始,人类开始迎来近60年的繁荣。
而就在这60年,我们已经取得了今天不可思议的成就。
未来,光明到让人战栗,这种和平,让人陌生,同时让人们越来越关心,我们究竟想要什么。
我爱这个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