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逸书院。今天谈谈孝道和正统意识的关系,还有《三国志》对意识形态敏感问题的特殊处理,你可以从中看到中国传统史书的特殊写法。
(1)正统意识里的孝道问题
我们在谈到东西方文化差异的时候,总会说中国人重视孝顺老人,而西方人是把重心放在孩子身上。孝道从本质上说并不是家庭导向的,而是社会导向的,一旦社会结构变了,自然就会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古代无论是皇帝发布诏书,还是大臣奏议朝政,总喜欢说“圣朝以孝道治天下”。孝道当中最重要的行动并不是孝顺父母,而是要让天下有皇帝。
我们都知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贵族对孝道的最高追求不是孝顺父母,而是“世不绝祀”,也就是世世代代都有男性继承人来祭祀祖先。如果做到了,这就是所谓“死而不朽”,意思是说,虽然每一代继承人终究不免一死,但家族永存,香火不灭。
从“香火不灭”的角度上看,如果魏、蜀、吴都是割据政权,那就意味着“上无天子”,没人给上天烧香上供了,人心就会不安。
曹丕、刘备、孙权,三个人各说各话,但有资格对上天尽孝的人只能有一个。这个人到底是谁,取决于你站在哪个角度来看。
天子只能有一个,正统也只能有一个,凡是并存的政权,一定有正有邪。这种中国特有的文化基因一直延续到今天,所以我们看美国人打仗,打的是“韩战”、“越战”,中国人打仗,打的是“抗美援朝”、“对越自卫反击战”,称谓上的差别反映出来的就是文化背景上的差别。
(2)特殊笔法
今天我们讲中国历来的“正史”系统,有所谓“二十四史”,《三国志》就是其中之一。《三国志》又和《史记》、《汉书》、《后汉书》合称为“前四史”。其实严格来说,《三国志》原本不算正史,只有《三国志》当中的《魏书》才算正史。
即便到了今天,我们背诵历史朝代次序,说起来还是“秦汉魏晋南北朝”,而不是“秦汉三国晋南北朝”,显然《三国志》确定的正统已经约定俗成了。
《三国志》原本是三部书,分别是《魏书》、《蜀书》和《吴书》。虽然早在晋朝,已经有人把这三部书合称为《三国志》,但大约要到宋朝以后,三部书才合刊成为一部《三国志》,整个归入正史系统。这是因为只有时间隔得久了,当初很敏感的意识形态问题才变得不那么敏感了。
古人写历史,需要“为尊者讳,为亲者讳”,并不鼓励冷静、客观、中立的写法。即便没有存心避讳。
我们也必须知道“客观视角”是不存在的,任何人都有倾向性,要么是情感倾向,要么是审美倾向,要么是理解力的倾向。从杂乱的史料当中选取哪一些,删除哪一些,都是由这些倾向性决定的。所以我们读历史,最好的办法就是拿不同的史书参照来看,这就等于借用很多人的视角来看同一件事。
今日思考
读《三国志》,有两份参考资料是必备的:一个是裴松之为《三国志》作的注释,一个是“前四史”当中的《后汉书》。《后汉书》记载后汉的历史。我们知道,刘邦建立汉朝,然后王莽篡位,建立新朝,新朝很短暂,刘秀又恢复了汉朝。为了区别,刘邦一系的汉朝称为前汉或西汉,刘秀一系的汉朝称为后汉或东汉。后汉之后就是三国,也就是说,从书的内容来看,《后汉书》要排在《三国志》的前边。但是,《后汉书》写曹操阵营里的历史,忌讳反而比《三国志》更少,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是今天留给你的思考题。
今日得到
今天就讲到这里,最后复习一下。今天谈到孝道和正统意识的关系,还有《三国志》对意识形态敏感问题的特殊处理,你只需要记住一件事:《三国志》原本是三部书,分别是《魏书》、《蜀书》和《吴书》,大约在宋朝以前,只有《魏书》才算正史,你可以从中看到中国传统史书的特殊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