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又是一年开学季。
其实每个人的大学生活都注定会留下遗憾。
而对我来说,最遗憾的莫过于:既没有放肆地玩,也没有尽力地学。
当然,非要二选一的话,我还是愿意选学。
不过现在想想:当时之所以虚度,自己觉悟不高固然是一方面,这我承认;但同时,缺少好的引导,不知道该怎么学,也确是实情。
别的不说,如果当时能有一套适合的、实用的书单作为指引,我一定就能更早地在知识的海洋里找到方向。
(所谓“适合的、实用的书单”,就是指不包括《百年孤独》的那种。嗯~)
所以,既然我现在有了一些微小的阅读经验,干脆就与大家分享一下,至少抛个砖引一下玉。
以下推荐的几本书,都是一些重要的学科领域里适合入门的书。内容可靠,而且很好读,可以说在严谨性和易读性之间拿捏得死死的。
虽然不一定能帮你考高分、找工作,但所谓“通识”,不就是指任何人都应该有所了解的知识吗?
所以,不只大学生,也推荐所有人都看看~
(当然,我才疏学浅,一定会有更好、更适合的书是我不知道的。如果哪位大神愿意指点一二,也希望能通过私信等方式联系我,我很乐意向大家学习)
01
《政治学通识》
包刚升
课本上有一句话:“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
但那是指长时间范围内。
而如果把时间的尺度缩小,比如具体到几年、几个月乃至几天之内,就会发现:短时期内真正起决定性作用的,应该是政治(中国人对此应该特别能感同身受)。
政治和每个人都息息相关,亚里士多德说:“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就看生活中,从群情激愤的网络到酒过三巡的饭桌,国际大事、政坛风云始终是热门话题。甚至,这年头要是不懂点政治用语,都没法在网上跟人聊天、吵架。
当然了,读书不是为了吵架,而是为了更深入、客观地认识世界。
政治是一门严肃的学科,别看很多人好像聊得头头是道,有多少是真的懂呢?
这本《政治学通识》就是一本非常不错的政治入门书。作者是复旦大学教授包刚升,本书是在他所教授课程的基础上修改、润色而成,权威性有保证。而且内容及风格的编排非常适合国人阅读,对政治有兴趣的人不妨由此入门。
02
《这才是心理学》
[加]基思·斯坦诺维奇
这本书其实不完全是讲心理,更适合叫“伪科学鉴别指南”。
我们知道:心理学是伪科学的重灾区。毕竟跟生活过于贴近,好像谁都能上来说两句。而人类又是一种很容易被误导乃至催眠的动物,有时候听起来像那么回事,也就信了。
甚至,一些流行的所谓“人格分析”还披上了貌似科学的外衣,搞得煞有介事,但其实跟星座、算命没两样(说的就是你,MBTI !)。
真正的心理学是一门严肃的科学。它不是“读心术”,不是“算命”,也反对简单粗暴地给人贴标签。
所以,对心理学真正感兴趣的人,这本《这才是心理学》不妨一阅。
书中详细阐释了可证伪性、安慰剂效应、相关与因果、概率论等心理学中的基本原则,总之,看了这本书,你就很难被忽悠了。
而如果你真的对心理学特别感兴趣——《心理学与生活》、《社会心理学》这两本最经典、最厚重的教材在向你招手~~看完这两本,市面上绝大多数心理学书就都不用看了。
另外,最重要的:
求求了!都2022年了,别再看弗洛伊德了!
03
《刑法学讲义》
罗翔
刑法值得我们每个人了解,因为赚钱最快的方法都写在刑法里因为它离我们的生活很近。
不过坦白说:法律方面我了解得不多,基本只看过罗翔老师的一些视频和书。这本《刑法学讲义》就是他写给非专业人士的普法书籍,虽然很多内容都是他视频里讲过的,但更系统一些。
关于罗翔的走红,我看到网上有些争议:一些人觉得他是“哗众取宠”,靠段子吸引人,真正的学术干货不多。
但我们知道:知识的传播力与深度注定是难以兼得的。就像罗老师在书中所说:
“作为学者,我们时常生活在一种幻象之中,认为真正的知识一定是高雅的,大众传播都是下里巴人,娱乐至死。但这是一种傲慢与偏见,甚至是另一种形式的不学无术。真正的知识一定要走出书斋,要影响每一个愿意思考的心灵。”
所以,我觉得罗翔的做法没问题。相反,真正的问题在于:像罗翔这样愿意走出书斋的学者还是太少了。
而且,对普通人来说,最重要的不是非得掌握哪些法律条文,而是领悟法律的精神。这是当下中国亟待补上的一课。在这方面,我觉得罗老师已经尽力了。
有兴趣的话,罗老师的其他书,比如《圆圈正义》、《法治的细节》等也都可以了解一下。另外,法律方面还有一本《洞穴奇案》也很经典,讲的是一则虚构的寓言故事:面对一起“食人案”,十几位法官从多个不同角度出发进行严密的论证,最终得出了不同的判罚结论。或许没有哪个一定正确,但重要的是启迪自己的思考。
04
《简单的逻辑学》
[美]D.Q.麦克伦尼
讲真,在我国的语文教育中,“逻辑学”的缺失是个非常不可思议的事。我甚至感觉:当今网络上那么多“杠精”,就是逻辑教育不到位的后果,至少也是原因之一。
其实往深了说,这个话题甚至能追溯到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具体来说是古希腊文化)的差异性上······不过这个问题就太深了。
总之,逻辑思维也是当今中国社会亟待补上的一课。
这本《简单的逻辑学》确实非常简单,很薄的一本小书。但如果你真的能认真看完,并内化于心,你绝对能在判断力上赢过身边以及网上的绝大部分人。
相关延伸阅读:《学会提问》、《逻辑新引·怎样判别是非》、《逻辑学是什么?》、《明亮的对话》
05
《科学的历程》
吴国盛
中国人对“科学”的态度十分微妙。
一方面,在我们生活中,“科学”常常充当着“正确”的代名词,就像我们经常听到人说:“这不科学啊!”
但另一方面,其实相当多数国人是打心底瞧不上科学的(特别是中老年人。通常他们还会认同:啥都比不上“老祖宗的智慧”)。
比如电影《狗十三》里,有一幕我印象很深刻:一个长者问女主平时都看什么书,女主说《时间简史》,然后那长者立刻露出了不屑的表情:
“那都是娃们看的书,还是得多看老经典······”
根据我的经验,生活中这样的长辈应该不在少数。
我非常认同“老经典”的价值。但如果因此而排斥科学,那只能说,这“老经典”也是白看了。
还有些人排斥科学是出于民族原因,称“科学那是西方人的玩意,咱中国人不用学”。对此我只能说:无论你是哪国人,牛顿三定律都不会放过你。
这也是我喜欢科学的原因。它如磐石一般坚定而恒久,不会因个别人的意志而改变。
这本《科学的历程》是清华大学吴国盛老师的经典著作,从古希腊科学精神的诞生一直讲述到到当今最前沿的科技。虽然稍微厚了一些,但绝对值得精读一番。
相比于具体的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从科学的发展历程中领会“科学精神”。这也是中国人亟待补上的一课。
相关延伸阅读:《极简科学起源课》、《什么是科学?》、《牛津通识读本 · 科学哲学》、《世界观》
另外再推荐一份科普杂志:《科学世界》。中科院出品,在它官网、公众号或电商平台都可以订。一年十二期,找到便宜渠道的话,两百多块钱。
还有一本比较有名的科普杂志是《环球科学》,不过内容更前沿,也更深一些,可能不太好读。当然了,学霸随意~
06
《李银河说爱情》
李银河
社会学家李银河老师的经典著作。
依然是国人普遍缺失的一课,不多说了。
07
《五万年中国简史》
姚大力、李山 等
中国学生对“历史”这门课的感情多半比较复杂。
以我自己为例,虽然我现在很喜欢历史,但在我学生时期,我却丝毫感受不到这门学科的乐趣。
应该不是只有我自己这样吧?
这个比喻非常贴切。出自张宏杰《历史的局外人》
所以,找一些既可靠又有趣的历史书,来重新燃起对历史的兴趣,非常必要。
当然,历史方面的好书太多了,我才疏学浅,太深刻的有些我自己都看不懂······再加上考虑到易读性,这本《五万年中国简史》是我近几年看过的不错的。
如书名所言:不同于我们平时说的“上下五千年”,本书是从五万年前开始讲起。
这也是它相较于传统历史书有突破的地方——它结合了诸如人类学、遗传学等其他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比如开篇就是一个辟谣:北京猿人并不是我们的祖先),来讲述智人这个物种在这片土地上的全部历史。
这本书不是一个人写的,而是一批国内知名学者合著,每人负责一个朝代。其中包括姚大力、钱文忠、于赓哲、仇鹿鸣等名师,堪称“全明星阵容”。每位老师也都有自己更加专业的著作,如果有兴趣,可以“顺藤摸瓜”去找来读。这其实就是一种非常好的读书方法。
08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
《中国古代物质文化》
王力 & 孙机
这两本书基本互补(虽然有部分重合的地方)。
第一本《文化常识》过于经典,就不多说了,属于“中国人必看”的那种。这里我想特别强调一下第二本:《中国古代物质文化》。
长久以来,在提到中国文化时,几个逃不开的词就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等等。但这其实就跟夸一位美女好看时只用“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来形容一样,美则美矣,但未免太虚,旁人听了还是很难明白:究竟有多美。
而这本书就相当于给“中华”这位美女拍了一组写真——
所谓“物质文化”,就是指一切有形的、可见的东西。从衣食住行,到兵器、乐器,本书以古人生活的这些不同侧面为经,以朝代为纬,正本清源地告诉大家:中国古人到底是怎么生活的。
近些年在国家的大力宣传下,我们经常能了解到各种各样的“非物质文化”,而有形的“物质文化”反而被忽视了。再加上很多粗制滥造的影视剧的影响,人们对古人到底是怎么生活的,就更傻傻分不清了。
甚至,在很多人的认知里,好像中国古代统一都是身穿汉服、出门骑马······反正电视上好像都是这么演的。
但要知道:古代也分什么古代,对唐朝人来说汉代也是古代。什么朝代穿什么衣服、是跪还是坐、是煮茶还是泡茶······都是不一样的。
正如作者孙机先生在后记中说的:“中国古代的物质文化成就是我们这个东方大国五千年辉煌历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基本国情,本应成为常识,本宜家喻户晓”。
而在我看来,了解古人的生活方式,还有着更重要的意义——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加理解古人。或者用个更流行的说法:与古人共情。
问大家个问题:
什么是历史?我们为什么要了解历史?
虽然这个问题很大,可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但我还是想把自己目前的一些粗浅认知拿出来与大家交流:
在我看来,历史就是千千万万的人。
而了解历史,就是要通过与这些人的“共情”,去触摸这纷繁万象背后的真实世界的脉络,去思索世界何以成为现在这个样子。特别是,对广大底层民众的共情。因为他们是推动历史的决定性力量,却是历史中沉默的大多数。
没错,在我看来:读历史最重要的就是共情。或者冒昧借用一下陈寅恪先生的说法:“了解之同情”。
但,有很多自诩喜欢历史的人,其实并没有做到这一点。
所以他们只把历史当作自己幻想、意淫的舞台;所以他们那狭隘的眼光只能看到那些在历史舞台上唱独角戏的帝王将相;所以他们无法想象史书上每一句轻飘飘的记载背后,都是千千万万像你我一样有感情有思想的独立的人。
说白了:他们认知中的所谓“历史”,和娱乐圈的八卦没有任何区别。这样的人,就算他能对哪个皇帝和妃子之间的逸闻轶事侃侃而谈,对哪个将军的生平战绩如数家珍,我还是要说:他是不懂历史的。
或者再直白一些:他不懂人。
而这就不仅关乎历史了,也关乎生活——
一个不会跟古人共情的人,难道就能指望他会跟身边的人共情?
罗翔老师说:
城里人和乡下人如此,现代人和古代人又何尝不是如此?
古人、今人,其实都是历史长河中的普通人。
我们的“现在”无时无刻不在流逝成为历史,我们自己也终将成为后人眼中的古人。
这世上从来只有一部历史,
那就是我们自己的历史。
09
《大历史》
[美]大卫·克里斯蒂安 等
近些年市面上的畅销历史书有个特点:视角越来越宏观。
比如前些年大热的《人类简史》,以及前面提到的《五万年中国简史》,都是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古代历史”,结合了生物、基因等其他学科,从人类进化的起源开始讲起。
而这本《大历史》则将这种做法推向了极致——它直接从宇宙大爆炸开始讲起,可以说将传统的天文、地理、生物等各学科的知识都融为一炉,名副其实的“大历史”。
其实想想,确实如此:所谓“历史”,不就是应该包罗一切曾经发生过的事吗?
所以本书很适合我们搭建“知识框架”。当然,因为视角过于宏观,所以在一些细节方面肯定就无法兼顾了。
10
《大问题》
[美]罗伯特·所罗门 等
西方哲学最好的入门书。
(其实推荐这本书我诚惶诚恐,反正大家去看就是了,绝对不会失望)
关于我心目中读哲学的意义,也想跟大家分享一下。一家之言,抛砖引玉:
我越来越倾向于把生活中的问题分为两类——“小问题”和“大问题”(大和小不含褒贬之意)。标准很简单:生活中能遇到的具体问题,是小问题;而那些八辈子都遇不到、对生活没什么具体影响,却永恒而广泛存在的问题,则是大问题,诸如:人生的意义、世界的本质、我们能否认识世界等等。
二者最大的区别是:“小问题”往往有着明确的答案;而“大问题”通常是开放式的,没有什么确切的答案,反而有时越思考越使人感到迷惑。
诚然,“大问题”太大了,跟生活八竿子打不着,关心不关心好像都没什么影响。但它就像一团混沌而永恒的乌云那样,长久地笼罩在古往今来所有人的头顶。当我们埋头在琐碎的生活中时,可以暂时忽略它。但总会有那么一些时刻,我们不得不去直面这团乌云。而这种时候,我们往往特别能感受到自身的渺小。
但不必害怕——沿着历史的方向转身回望,我们可以看到:这片乌云之下并非漆黑一片,而是有一束束光芒在闪耀着,它们前赴后继地向那团乌云发起进攻,似乎都在努力刺破它。那是古往今来无数最伟大的头脑对“大问题”的思索和回答。
所以,当你面对无解的乌云感到惶恐无助时,不妨走近那些光,去聆听一下那些伟大头脑的思考。说不定就会发现:很多你自己“引以为豪”的想法,都早已被他们想到过,而且更加深刻、周全,让你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就算他们也给不了笃定的答案,但至少能够启发我们的思考,让我们体会到人类的智慧和尊严,明白在那团乌云面前人类并不是渺小的。
这就是我眼中哲学的意义。
另外,如果想系统了解西方哲学史的话,相关的经典有不少,如罗素版、梯利版等等。不过要说符合国人阅读习惯的话,我觉得赵林、邓晓芒合著的那本《西方哲学史》可能会更适合一些,赵林老师自己也有一本《西方哲学史讲演录》,B站上还有他的课。当然,如果想更通俗一点,《苏菲的世界》也挺好。
以上这些就是各领域里我觉得比较适合入门的书,分享给大家。如果真的能帮到那么一两个人,荣幸之至。
我知道:对专业人士或者学霸来说,这些书可能会比较浅显、业余。
但一来,是我能力所限,这我也承认;二来,入门嘛,通俗易懂、激发兴趣是很重要的(当然是在保证内容权威可靠的前提下)。
而最重要的,则是诸位自己阅读时的心态:
希望你能将其当作求知的起点,而非终点。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