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是新课程理念对课堂教学的要求,也是重建课堂中的师生关系、使课堂教学有效性得以实施的关键。
产生个体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呢?
1、教师存在理念误区,默许分化现象
大多数教师认为下,个体差异总是存在的,这是任何人任何办法都避免不了的。这一想法,实际上就是默许了差距,导致差异越来越大。当然,个体差异确实存在,所以,课标才提出要关注和满足个体差异,如果教师默许差距就可能会忽略一头,导致更严重的分化。
2、教师课堂为完成教学任务而赶进度,顾不上关照全体
新教材容量大,任务重,教师上课受习惯影响,按课时备课,每节课在教学中为完成既定任务会赶进度,满堂灌,当然顾不上关照和照顾全体学生。
3、备课时忽略学情和差异
学情是指学习者在某一单位时间或某一学习活动中的学习状态。它包括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方式、学习思路、学习进程、学习效果等诸多要素。
学情具有多样性。从某种意义上讲,每一个学生就是一个学习的主体,学生主体的差异就决定了学情的多样性;而学情的多样性就是个体差异存在的根本原因,忽视学情就会忽视个体差异。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学情,考虑个体差异,灵活处理,有针对性的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