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诱因”被深植之后,大脑对此的反应速度可以和本能反应一样快。这就是为什么人类不管怎样后天练习,都无法完全控制原生表情(微表情)的真正原因。你可以用最快的速度去掩盖它、替换它,但它仍会存在,只是停留的时间有长有短而已,这是人脑独特的结构及其运行机制所决定的。 了解这些奥秘后,我就明白:如果人要彻底消除脸部的某些微表情,第一步就是先要认识背后的情绪,然后就是找到方法去改变“情绪诱因”。因为改变了“情绪诱因”,就改变了情绪,也就改变了微表情。
第3节 既然事已发生,那就接受并拥抱
完成了线上课程和系统模拟训练后,我参加了PEG在旧金山举办的为期三天的高级课程。 第一天刚去的时候,我发现来上“微表情”课的主要有两类人,一类是销售从业人员,另一类是法律从业人员。这挺好理解的,销售人员需要从大量的潜在客户中筛选出有意向的精准客户,而法律工作者也需要跟各种人打交道,甄别真相。学习微表情对这两类人的工作都有很大的帮助。而像我这样两个行业都不是,只是纯粹因为兴趣爱好来上“高级班”的人就显得非常特殊。 当时坐在我前面的一位学员是律师。某次课间休息时,我问他为什么要学微表情。他告诉我说,在工作中,他发现越来越多的当事人都在“感情用事”!他们常常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打一些看上去毫无必要的官司。作为律师,他没法理解和解释这种现象,而这样的案子往往会使人身心俱疲。所以他想来了解一下,情绪到底是如何产生的,或许以后可以运用这方面的学识,来帮助当事人更理智地处理纠纷。
我对这点有很深的体会。因为在当时,我正在加州一家法院担任志愿调解员,就曾遇到过一桩令人哭笑不得的案子。 那是一桩房东和房客之间的纠纷案。有个房客租了房东的一间房,每个月租金是1000美元。租期结束后,房东因为一些原因扣了房客一些押金,引起了房客的不满。当时,他已经从美国搬回了加拿大,但就为了讨回这几百美金的押金,他专门从加拿大飞回加州打这个官司。 对此,一般人很难理解吧?但用他的话来说,这是一件原则性的事情,必须死磕到底!而房东的态度也是如此,奉陪到底! 我很清楚地记得房东和房客都是印度裔,看起来也都是三四十岁的样子,都戴着眼镜。房东高高瘦瘦的,皮肤黝黑;房客则矮矮胖胖,穿着格子衬衫和牛仔裤,看上去像一位典型的IT男。
我觉得,房东可能对自己的微表情是毫无察觉的。面对这样的情绪化状态,我们只有先把他们分开,分别谈判。此时房东显得相对理性一些,所以我们先和房东进行了交流。在交谈过程中,我发现房东脸上蔑视的表情消失了,回复到平常的微笑中,只是眼角有些下垂,透露出一丝忧愁。他对我表示,并不觉得自己做错了什么。对方每次找到他的时候总是表现出莫名的生气,这让他也很无奈,被迫要到法院来解决这件对他而言毫无意义的事。 事实上,这个案子涉及的金钱利益是非常小的,当事人的情绪才是关键点。所以我们后来尽可能地安抚了双方的情绪,也告诉他们,这件事没有谁对谁错,重要的是找到一个好的办法,离开法院,重新开始新的生活,而不是继续纠缠于不愉快的旧事。
所以,我非常理解这位律师所说的话。很多当事人打官司的初衷可能就是因为委屈、不甘心或愤恨,一定要出这口气,也就是说不过是一时的意气之争而已。这位律师已经慢慢意识到,很多官司没必要打,但是当事人坚持要打,其实说到底就是因为情绪问题。而当事人是不会直白地表露出来的,这就需要从其微表情中认出背后的情绪,然后再试图找到“情绪诱因”,从源头上解决问题。 如果说,网上课程属于传授基础理论知识,以科学的角度将情绪产生的来龙去脉给讲清楚,那么高级课程就开始深入挖掘内在自我了。 在这过程中,有两点令我记忆深刻。
第一,学员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去观察自己的表情,对自己有一个更系统的认知;
第二,心态对情绪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 事实上,绝大多数人经常看到的是别人的表情,对自己的表情并不是很了解。
表情是情绪体现最直接的方式,而情绪来自“情绪诱因”,“情绪诱因”归根到底跟一个人的心态有关系。如果你的心态是负面的,你的情绪就往往是沮丧、恐惧或失控的,所以只要真正拥有好的心态,你就不会产生那些负面的微表情。 所以,伊芙·艾克曼花了很多时间和我们谈论这个话题。事实上,虽然我们知道调整心态很关键,也应该想办法去改写“情绪诱因”,但如何真正地成功改写却是个难题。
一系列的微表情课程让我收获颇丰,也打开了一扇我以前从来不知道的大门。当然,要想真正掌握这项技巧,还需要长时间的不断演练。一般来说,真正达到娴熟的程度需要上百个小时,好在我们可以经常在生活中找机会去练习。比如,我常常会将家里的电视调到静音模式,通过观察剧中人物的表情来猜测剧情。 古代中国人推崇“喜怒不形于色”,像东晋名士谢安那样“矫情镇物”最好,所以表情不一定会以整体的方式表现出来,面部表情一般不会像西方人那样强烈、丰富。但是,微表情还是瞒不了的,一些面部小动作如撇一下嘴、扬一下眉等,都可能是内心情绪的外部体现。
其实,这对很多人来说都不算太难。因为我们每个人多少都经过社会的淬炼,在不知不觉中累积了很多“察言观色”的技巧。虽然没专门学过,但仍然能判断出对方是生气还是开心。换句话说,我们每个人每一天都在不知不觉中训练和实践着,每个人的大脑里都有属于自己的微表情系统库。 而微表情带给我的是系统性的学习,让我明白了情绪和微表情在科学方面的解释,以及可以按照严谨的科学方式去观察和运用这些技能。 而另一方面,它也在最大程度上完善和修正了我自己的微表情系统库。比如,我以前从没注意到人们在鄙视别人的时候,嘴角会不自觉地上翘,但学之后再去观察,就会发现这个特征非常明显。我的“资料库”就能不断地进行补充和完善。 当然,这也可以让我对微表情的捕捉和判读更为精准。我可以运用这种技巧,判断出对方是生气还是开心。虽然我当时可能还无法了解这些情绪背后的成因,但微表情已经可以帮助我在一定程度上设立一个基点,通过这个点去感受他人在内心和表述两者间的差异,并有机会去探索其差异背后的真正原因。 从此,我就打开了情绪认知的大门,意识到人往往会在自己编写的“情绪诱因”程序中无法自拔。回顾自我经历,我就发现周末的电话铃声已经成为我的“情绪诱因”。在这段程序中,我告诉自己的故事是——电话铃一响,就一定是公司同事告诉我有人辞职的坏消息;而重要岗位上的员工突然提出辞职,势必会给公司带来严重的影响;这一严重影响势必会成为我的负担或烦心事。这段程序被储存在大脑以后,也就成了我的一块“心病”。 比如,我们很多人在下班后或者节假日突然接到电话,尤其是在半夜时,第一反应就是:“天哪!又出啥事了?”或者是:“我最怕半夜的电话铃声了,这个时候来电话,准没好事。”
重新定义之后,我发现当初的那段“情绪诱因”慢慢消失了。现在如果周末再接到这类电话,我甚至会主动问:“我有什么地方可以帮你的吗?” 这就是微表情课程给我带来的最直接的帮助和改变。要知道,我们绝大多数人总是会有些莫名其妙的恐惧,却往往会被我们视为自己本身存在的一个特别点,会告诉自己说“我可能本来就是这样的”,而不是作为情绪上的毛病重视起来,或者说是往往知道问题存在,但不知道怎么去改变。通过学习微表情课程,我能从全新角度观察到自己的表情反应,而且能想办法弄清楚其中的来龙去脉,发现那些负面的“情绪诱因”,所以也就有机会重新改写并优化这个程序。 我的下一步就是要好好地而且系统地学习如何改变心态。
第2部分
你理解的情商可能是很狭隘的 第1节 不仅仅是人际交往能力 我一直觉得情商这个概念很有趣。人们往往都会把情商和处理人际关系画上等号,觉得情商高的人就是人际交往能力强的人。 但情商真正的含义是什么呢?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心理学家、耶鲁大学校长彼得·沙洛维(Peter Salovey)将其定义为情绪智力。也就是说,情商的核心意义是围绕着情绪本身而展开的。
商更重要,并且赋予情商六种实际的意义: 第一,能对自己产生的情绪有一定的认知,尤其是当它正在发生的时候。 对于情绪,正像保罗·艾克曼所说,当它发生时,因为是直接通过杏仁体传达到你的神经系统的,所以人是无法控制的。 既然无法控制,那么在情绪产生的那一刻,你是否能以最快的速度察觉自己正处在情绪中呢?只有察觉它,才有可能改变它,也才有可能很快度过“情绪诱因期”的状态——一个被情绪左右而不可自控的时间段。 第二,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 当你知道自己处于某种情绪期时,你会让自己在其中停留多久?我们常常看到,在巨大的悲痛面前,有些人只会伤心几小时或几天,有些人却会伤心很长时间,甚至逐渐走向抑郁。所以情商的第二个意义就是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尽量缩短极端情绪持续的时间。
第三,如何让自己有足够的动力去专注地做一件事情。 动力跟情绪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人在足够专注和全情投入的时候,其实是有情绪参与其中的,如非常喜欢、跃跃欲试和富有激情等。相反,如果你心不在焉,行动机械,照章办事,那也就意味着这件事对你来说无聊乏味,你不喜欢,也缺乏热度。 所以要想真正做好一件事,就需要充分调动正面情绪,让自己进入一个专注的状态中。
第四,如何观察和识别他人的情绪。 前三点都是跟自己的情绪有关系,而这一点指的是能够通过细微的情绪信号,敏感地感受到他人的欲望与想法。
第五,如何管理和协调他人的情绪。 正如之前所说,很多人一谈到情商就觉得是谈怎么和别人相处,怎么管理别人的情绪。但事实上,这只是情商的一部分。当然,管理好别人情绪的前提是你需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 第六,也是最重要的,那就是如何处理群体关系。 群体和个人的差别是很大的。社会学家通过研究发现,人常常会在群体中失去自我。也就是说,当你身处群体中的时候,常常会做出一些在作为个体时不会去做的事情。以英国的足球流氓现象为例,一群人为了庆祝或抱怨球赛结果而进行打砸抢活动,让治安管理者非常头疼。试想一下,如果只有你一个人,还会这么做吗?很多人可能就退缩了。
第2节 情绪有问题,首先要说出来
微表情课程让我学习到了人类大脑是如何构成的,弄清楚了人类情绪的来龙去脉,发现了不同情绪和脸部表情之间的关系。课程还帮助我认识到好的心态对于人的正面意义,但对如何管理和协调自己的情绪,以及怎么保持好的心态,却没有展开详谈,所以我觉得还是很有必要继续探索,向丹尼尔·戈尔曼这样的情商大师学习。
近年来,美国人逐渐开始重视“新时代科学”——把科学和古老的智慧结合起来所产生的新学科。欧米茄中心正是这样一个研究和学习的平台。 秋天的莱茵贝克特别美丽,能看到大片金灿灿的农田,如茵的绿草,加上湛蓝的天空,看上去有点像世外桃源。从拥挤的都市来到这里,我的心情一下子放松了。
这部电影讲的是性格刻薄的男主角因为意外陷入了时光隧道中,每天只能重复同样的生活,而能跳出循环的唯一方式是让女主角可以在一天之内爱上他。为此,男主角不得不改变自己原有的性格和处世方式,最终变成了一个好人,而他和女主角的爱情也修成了正果。 这部电影让我至今记忆深刻。如果从情绪的角度来看,其实我们很多人都活在“同样的一天”里,每当深陷情绪旋涡的时候,我们每次只能给出同样的方案。而就如电影描述的那样,我终于有机会可以选择另一种处世的方式。所以,当第一天上完情商课,走在路上看到这只肥大的土拨鼠时,这部电影就猛然从我的脑海中映现出来了。 刚到欧米茄中心我就吃了一惊。因为来上课的学员除了我之外全都是白人,而且80%都是已婚的中老年女性。我心想:我又成为少数派了。 不过仔细想想,出现这种状况也是合情合理的。在日常生活中,提高情商其实对这部分人群是最有帮助的。女性在家庭关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一个家庭的和谐稳定离不开女性的投入和付出,由此就不难明白为何这些在家庭中起决定作用的女性特别看重情商了。 当时,这些女性学员齐刷刷地盯着我看,估计她们也感到很惊讶,怎么会有一个单身男青年来上情商课呢?不过现在回想起来也是蛮有意思的。
在这方面,丹尼尔·戈尔曼给出了六点建议。
1. 训练捕捉情绪的能力,也就是“情绪察觉”
2. 说出你的问题
3. 重新设立目标
4. 预估结果
5. 筛选方案
6. 执行方案
当情绪产生时,你是否可以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正处于其中?这就考验一个人捕捉自己情绪的能力了。这一点看似简单,但在没有经过任何训练的前提下,要做到其实很难。 每个人的“情绪诱因”不尽相同,对人的影响也有大有小,持续的时间有长有短,情况非常复杂。
通过反复训练,我们可以更敏感地认知到自己的情绪状态了。一旦察觉自己有情绪,可以尝试着深呼吸,心里默默数数,通过调整节奏感,让自己的情绪稍微缓和一下,大脑才可以开始思考。 让我们的大脑思考什么呢?然后怎样才能连接上丹尼尔·戈尔曼所说的第二到第六点呢?
众所周知,我们不可能没有情绪,有情绪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继续陷在情绪当中,这样对解决问题没有任何帮助。通过训练,我开始对自身情绪有了敏锐的洞察力,然后能用优质的自问自答帮助自己找到一些可行的解决办法。毫无疑问,启动这个“解题程序”的好办法就是及时把自己的情绪说出来。 第3节 给自己换一个故事 上课期间,很多女性学员会将自己的故事分享出来,以寻求最佳的解决方案。比如有一位学员说,每当和丈夫吵架时,就总觉得对方不理解她,而越这么想她就会越生气,也会一直按照这个逻辑和角度推演下去——丈夫不懂得照顾人,一点都不体贴,等等。
丹尼尔·戈尔曼给她的建议是——先平复一下心情,等冷静以后再想:这个故事不好,不妨换一个故事。试试不同的故事,比如:我丈夫最近比较忙,工作压力比较大,并不是他不体贴、不细心,而是因太忙而忽视了我的感受。或者:这家伙品行还是不错的,只是男人都大大咧咧,他不知道我有这个需求,而我也没有向他表达我的需求。 当你换了一个故事说给自己听后,就会发现自己渐渐心平气和了。接下来,如果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列出所有你能想到的解决方式。 解决方式列出来之后,你会发现有很多种:你可以跟他吵架,也可以心平气和地跟他说;或者是换成文字方式说,例如写封信给他,把问题表达清楚;或者安排晚餐,在吃饭的时候跟他沟通。等你把所有方式都列出来后,再从中筛选一个最好的方案去执行。
两天的课程非常丰富,也非常有趣。我想,丹尼尔·戈尔曼应该完全了解他的主要受众群体为已婚的家庭女性,所以把他的太太也一起带来,两人在课堂上分享了不少家庭趣事。当戈尔曼教授讲到如何把自己的拿手绝活——情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解决一个个的家庭问题时,大家常常听得会心一笑。 丹尼尔·戈尔曼不遗余力地推广他对情商的认识和理解,其中有两个观点让我印象深刻。 首先,他觉得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情商的认知有很大的改变。以前,很多人或许连“情商”这个词都很少听到,所以那时候,他必须花大力气去做普及工作。现在,人们不仅知道“情商”,也普遍了解到情商的重要性,但还没有真正认识到如何行之有效地去培养情商。所以他现在所做的,就是教授大家各种培养情商的方式。 其次,他认为情商应该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培养,这样可以很大程度上避免孩子产生负面问题。比如孩子们有争执或遭遇失败时,像“大胆地把情绪说出来”“给自己换一个故事”等方法都是非常实用的;而老师如果受过情商培训,也可以言传身教,让孩子从小就培养这方面的能力。 丹尼尔·戈尔曼和他的情商课使我收获很大。 首先他让我认识到,所谓情商和我以前理解的“情商=人际交往能力”不完全一样。人际关系只是情商中的一部分,他提升了我对情商真正全面的认知。 其次,保罗·艾克曼和丹尼尔·戈尔曼虽然研究的领域各不相同,但我觉得在很多地方还是殊途同归的。
我相信,类似的事件很多人都经历过,有些人会当场宣泄,有些人会积极解决问题。但仔细想想,让你决定采用哪种方式的前提是什么?还是情绪。 亲身接触到情绪领域的这些顶尖权威后,我还发现了一个秘密,就是他们都在孜孜不倦地研究着古老的智慧。为什么?因为如果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古代的圣人就是那个时代的“科学家”,他们采取自我修行来寻找解决问题的道路,而且是寻找每个人都可以走的道路。
却未必会有最好的办法来解决我们的情绪问题。但这些问题并不是现代社会所独有的,“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所以就不妨回头看看古代的圣人或智者是如何解决问题的。我们去学习和理解他们的解决方式,并尝试用现代科学来加以诠释,这就是古代智慧和现代科学的紧密结合。把古今两种智慧融合在一起,我们会更有机会提高自己对情绪管理的能力,打开更多未知的世界。
第3部分 FBI神探教我破解肢体语言
第1节 白宫学者后的又一次严格筛选 在完成了微表情课程以后,我意识到在微反应领域,微表情和肢体语言是密不可分的,既然学了微表情,那接下来就得对肢体语言有所了解。既然要学,就得找这个领域的权威——乔·纳瓦罗(Joe Navarro)。 乔·纳瓦罗是著名的肢体语言大师、前美国联邦调查局(FBI)探员,曾长期担任反间谍情报小组的审讯专家,被称为FBI的“神探”。
除此之外,他还特意写了封电子邮件,问我为什么要学习这门课程。他在信里写到,他的工作非常繁忙,而教这门课程是需要一对一辅导的,这会占用他很多时间,所以他只能收很少的学生。“因此,你需要告诉我,为什么要学习这门课程,以及你愿不愿意投入比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学习。” 我当时回复他说:我给了自己一年的时间来学习如何进步;在报名之前,我学习了保罗·艾克曼的微表情课程,然后我读了您的书,很受触动!我认识到,脸部的表情只是身体表情的一部分,如果要真正认识情绪是如何通过身体来表达的,就需要学习如何看懂肢体语言,而您在这方面是绝对的权威,所以我非常想跟您学习。 过了几天,我收到了他的回复:我决定教你。 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通过函授的方式进行学习,整个课程花费了差不多一年半左右的时间。我和乔·纳瓦罗每次都是通过电子邮件来联络。他会先给我布置一些作业,同时列出一些问题;我在学完之后,针对这些问题给出答案;然后他会再接着问问题,或者跟我分享一些具体的案例,就这样不断地循环往复。
第2节 出真知的FBI实战 乔·纳瓦罗出生于古巴,8岁时移民美国。他曾在采访中提到,一开始由于语言不通,他就特别留意别人的肢体语言,帮助自己更容易搞懂对方的意图,从此逐渐开始喜欢上了解读肢体语言的秘密。 肢体语言是人类在几百万年进化的过程中逐渐发展形成的。
以后,像胸部、腹部这样有心脏、肾脏等重要器官的部分就更缺乏保护了。我们不能像其他爬行的哺乳动物那样可以紧贴在地面上,也没有进化出鳞甲作为保护。为了保障自身的生命安全,人类就会充分利用四肢,对身体和头部做出保护动作。 肢体语言的状态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开放式的,另一种是封闭式的。简而言之,当人类表达一些积极的情感的时候,就会使用开放式的肢体语言;相反,在表达消极情感的时候,就会使用封闭式的肢体语言。 具体如何表现呢?举个例子,当见到陌生人靠近之后,有的人便会不自觉地往后退,有的人则下意识地把双手交叉抱于胸前。相反,如果迎面走来的是自己的好朋友,我们可能就会张开双臂,给对方一个拥抱。因为这时候我们知道对方是没有危险的,我们的肢体自然而然地就处于开放状态。
除此以外,握手也是很典型的代表原始反应的肢体语言。握手的时候,双方都需要展开手心。这个细节非常重要,因为在远古时代,人也好,灵长类也好,在攻击的时候常常要用手攥着石头、树枝等武器。张开手心,这就等于告诉对方,我手里没有武器,也没有敌意,所以这个动作是积极和开放的。 我们再说到封闭式的肢体语言,最典型的就是看手和脚的摆放位置。一个人说话的时候,如果总是把双手插在口袋里,我们就有理由认为,他是想要隐藏一些什么,或有可能在说谎。当然,也有可能是当下的环境让他感到不舒服,于是不自觉地使用了封闭式的肢体语言。
一个人坐着的时候,双腿如果交叉或并拢,可能是一种防御姿势,也是一种自我保护。人一旦觉得很舒服,就有可能把腿伸开,很流行的“葛优躺”——毫无保留地摊开四肢,就是一种非常舒服的状态。 当然,我们在研究肢体语言的过程中,也需要根据每个人的肢体习惯,了解他的基础情况,才能做出更为准确的判断。 比如之前提到的,当某人把手插在口袋里的时候,判断他的肢体语言也要结合其他因素。如果当时的天气非常冷,那么他把手插在口袋里就不一定是在掩饰,而是客观上真的想获得温暖。又或者,这个人从小就在口袋里放一枚硬币,没事就会伸手去摸一下这枚硬币,这是他特有的习惯,那他插口袋的这个动作就未必代表他在说谎。 所以,如果我们只以普遍掌握的肢体语言信息,来判断这个人的心理状态,就可能会产生一些错误。所以,掌握对方的基础情况就显得尤其重要,只有当他此刻的情况和他的基础情况有差异了,判断才会显得更为准确。 说到底,肢体语言在一定程度上和微表情一样,是无法自我控制的,这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产生的一种近似于本能的反应,它会随着情绪不经意地自然流露出来。而我们每个人,又会因为后天环境的影响,产生一些特有的习惯动作,也就是所谓的基础情况。因此,在研究肢体语言的时候,我们就需要把两者结合在一起,才能够很好地通过肢体语言去判断一个人的心理。 在学习过程中,我发现乔·纳瓦罗的教学方式跟其他教授有着很大不同。一般来说,教授讲课更偏向于理论,当然也会提到这些理论运用于实践将会怎样。然而,乔·纳瓦罗却是典型的“实战派”。 虽然微反应理论在当下非常盛行,很多警务人员也曾受过这方面的培训,但如果没有经过长期的训练和实际运用,还是无法真正掌握其核心价值。“去实践”是乔·纳瓦罗鲜明的“实战派”特点之一。
在学习过程中,他常常建议我:“如果你有时间的话,最好每天花15分钟来观察别人。”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一有空就会坐在靠马路的咖啡店里,隔着玻璃观察路上的行人,然后用他教我的方式去观察人们的肢体动作,尤其是那些我以前压根不会注意到的细节。 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总会对那些擦肩而过的行人“视而不见”,就算有意识地关注,也仅限于外观,比如样貌、衣着、配饰和发型等,很少会注意肢体语言带来的信息。 记得有一次,我连续看到了三位穿着深色西装的男士,都是白人,年纪都不大,但给我的感觉却是千差万别。
第二位男士的服饰和第一位男士的服饰很相似,但给人的感觉却截然相反。他走得非常快,脚步轻盈,走路的时候昂着头,背挺得很直,双臂前后摆动的幅度很大,眼睛也很有神。从这些细节中,我能很清晰地感受到他的自信。我猜想他可能正赶往公司,处理一件重要的事务,有一种志在必得的感觉。 第三位男士紧接着走了过来。他同样穿着深色的西装,但头戴耳机,走路不紧不慢,脑袋时不时地摆动着,仿佛在配合着音乐的节拍舞动。他的脸上带着轻松的笑意。虽然双手插在口袋里,但两只大拇指露在外面,配合着头部的摆动而有节奏地敲击着。我感觉到他的工作生活状态是稳定而轻松的。
的内心处境和精神状态。我觉得这样的观察非常有趣,能给我带来很大的收获。一方面,我可以不断验证之前所学到的知识;另一方面,我也能不断反思自己,借以修正自己的肢体语言。
当然,世界上很少有什么事情可以达到百分百的准确率,尤其是对探究他人内心隐藏的信息而言。读懂肢体语言可以做的只是帮助你找到一个相对正确的方向,然后循着这个方向去寻找答案。 体现乔·纳瓦罗鲜明的“实战派”特点之二是,他善于追问。 每当我完成了他布置的功课提交答案的时候,他常常会说:你的答案不错,但是,你为什么会有这个答案?还有没有其他答案?如果有其他答案,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这种连续式的追问,常常使得我搜肠刮肚地去寻找自己的思维“死角”,让自己尽量从不同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然后,当我给了他答案的时候,他总会问我:你确定吗?要知道,一旦你答错了,就可能会有人因此死亡,所以,你确定吗? 老实说,每次看到他这么问,我都会有些心理压力。要知道,在学校时,教授们可从来不会这么说,你的答案有可能会害死人!多么令人惊悚。
如果你在FBI工作,每天都要面对生死存亡,这样的情况是不允许你出错的,所以你得用不同的方式去挑战自己的假设,而且每次给出的答案都必须是正确答案。万一你的假设出现错误,所造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可能就会造成伤亡。 如果循着这个角度去思考,学习态度就完全不一样了。我意识到自己的每一个回答都要多方面去慎重考虑。这是除了肢体语言课程以外,他教给我的几十年积累的又一个珍贵经验。
第4部分
去到情绪的深处 第1节 如何改写情绪诱因 你或许已经意识到,情绪主宰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小到处事态度,再到人际关系,大到人格养成。情绪不是我们习惯认为的主观事物,而是富含科学内容。 在BCC工作的时候,常常会有同事问我:“老黄,为什么你看上去那么严肃?大家都有些怕你呢!”我通常会反问:“有什么好怕的?” “你好像从来不笑,每次都板着脸跟我们反复强调——指标,指标!目标,目标!所以大家都不太敢跟你说话。”
远呢?在那段时间里,公司一大堆的事务总是让人心烦意乱,几乎没有一件事情会让我的心情好起来。就算听到好消息,也很快就被层出不穷的问题冲淡。而更令人烦恼的是,一起创业的几个要好朋友之间也出现了隔阂和不愉快。 公司在创建之初并没有明确分工,虽然我是董事长,但当时觉得大家应该平起平坐,所以很多事情都是几位合伙人都同意了才往前推进。随着公司的规模越来越大,什么事情都一起做是不现实的,必然会有分工,有人管销售,有人管技术,大家各有指标。但最终作决定的时候,我们又是平起平坐,大家一起探讨。这样一来问题就出现了。人的观点和角度是多样化的,不同的人想法往往会有分歧,分歧发生的时候如果没有很好的沟通,尤其没有一个很好的决策机制,矛盾也就产生并逐步加深了。
事后,我想找时间和大家沟通一下,但大家每一天都很忙,于是就想着,反正有这么多年的感情做基础,那就先搁一搁,等下次再找机会好好沟通。下一次见面,可能有时间,也可能没时间,但是矛盾已经在那里了,情绪上打的结也还没解开,当新问题来临的时候,免不了还会争吵,情绪的雪球就越滚越大了。 你是否也有这样的体会:当我们意识到情绪在控制我们时,往往已经晚了。所以了解情绪的触发机制就变得十分关键。通过我的切身体会、幡然醒悟和课程学习,我明白了“情绪诱因”的形成很大一部分来自后天,因此我特别想知道自己身上到底有哪些“情绪诱因”,它们从何而来?是否可以被改写或消除掉?
到现在我仍能清晰地记得我记录下的第一个“情绪诱因”。那是四年前,我和几个朋友去缅甸旅行,当时我们一行人正乘船去河流的上游。期间我去上洗手间时,发现里面的手纸用完了,就去问船员要一些,没想到对方态度非常不好。我当时非常生气,心想这事如果换成以前的我,一定要找他理论一番。但当时我刚学完微表情课程,所以并没有直接将不满的情绪宣泄出来。 当然,我也意识到这是情绪来了,于是就开始思考:什么原因会导致我这么生气?因为船员的服务不够专业,还是我对别人的“专业”已经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标准?当对方没有达到这个标准时,我就会认定他不专业,这时生气的情绪就产生了。
当我重新定义这段经历时,就发现情绪平复了很多,更重要的是,这让我有机会去想更多的解决方法,于是这个让我生气的“情绪诱因”也就随之消失了。 从那以后,只要有负面的“情绪诱因”,我就会把它记录下来,并且思考它到底从何而来。但让我困扰的是,有些时候我好像找不到“情绪诱因”的来源。我得怎么才能找到呢? 第2节 有的人困在“情绪循环”里 带着这个问题,我去参加了Landmark的自我突破课程。在Landmark官网的主页上,它是这么介绍自己的——这是一个致力于个人发展的全球性论坛和培训平台,内容基于成功塑造、心灵满足和人际关系重塑等方面。
具体来说,就是我们对小时候发生过的一些事情的解读,会存在于意识深处,当我们下次再遇到相似的情境时,这些情感和行为反应就会被重新唤醒,让昨天的一幕再次上演。这使得我们像活在一个“情绪循环”里似的,不断循环往复。
第一次上课时,我发现学员的成分非常杂。一方面,年龄差异大,老、中、青各个年龄段都有,有六七十岁的老人,也有十六七岁还在上学的学生;另一方面,背景差异也很大,从事什么行业的都有。后来我才知道,Landmark大力提倡推广,有个内部规定就是,如果你上了这些课程觉得受益匪浅,就请告诉身边至少三个人,所以上过课的父母可能会让孩子来,很多人也会推荐身边的亲朋好友来。
第一,我不值得。比如小孩子打碎了一个杯子会遭到父母痛骂。父母的情绪反应会让我们害怕,让我们认识到有一些事情不可以去做。如果做了,可能会得不到爱,或者受到感情伤害。以后,只要这个“情绪诱因”出现,例如我们感觉把一件事情搞砸了,就可能会触发我们的情绪。 第二,我不属于这里。比如我们打搅了大人的工作,父母觉得我们不该出现。以后,只要这个“情绪诱因”出现,例如我们感觉某人排斥我们,我们的情绪也可能会一下子就上来了。 第三,我独自一人。一些孩子身边突然没有了家人的陪伴,于是得靠自己,又或者家人的关怀只在于物质方面,这时候他的“情绪诱因”可能会把物质定义为安全感。长大之后,当他需要给自己安全感,物质就成为最直接的方式。
第3节 直面内心深处的人生脚本 婚姻是人生旅途中很重要的部分。当今社会中,婚姻这一主题也为形形色色的人提供了无穷无尽的话题,我们周围也不乏各种专家提出各种或深刻或警醒或实用的建议,似乎都有道理。但是,那么多声音里面,有科学根据、能成为体系并解决人内心深层问题的却寥寥无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