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多年以来,“孩子没有问题,所有的问题都是家长的问题”,成了一句流行的口号。
如果仅仅从让家长担起责任,回到自己的位置上养育好孩子,这是无可厚非的。
可就像那句“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太过以偏概全,也会带来很多的问题。父母也是凡人,也会有问题。孩子也一样,他并不是白纸一张。就像是双胞胎的孩子,他的天生性格也各有不同。而在成长的过程中,每个问题都会有阴阳两面,不同的角度看到不同的问题。
比如说在九型人格里,副型(instincts)的区别就会带来很大的行为上的不同。
比如有的孩子天生就对保护自己的吃的喝的,保护自己的东西很警惕。对于爸爸妈妈给出别的小朋友的礼物,也很小气,在意。也就俗话说的抠门儿。这种孩子很有可能就是自保本能为先的孩子。自保本能是优先关注让我们安全舒适的生活着的各种条件,希望稳固而舒适的生活。有一种要强烈的保障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而还有一种一对一的副型,这样的孩子,他们会优先关注与另外一个人的亲密而有深度的连接,通常在小的时候是关注和妈妈的链接,他会特别黏妈妈,希望妈妈百分之百的精力都放在自己身上,甚至会一遍遍的问,你爱我吗?在你没有看他跟他说话的时候,他甚至会把你的头扭向自己。也特别容易吃醋,嫉妒,受不了其他的人把自己最亲密的人的注意力给吸引走。
还有一种叫社群型或社会型的副型,这样的孩子天生自来熟,特别在人来的时候就容易兴奋,被称为“人来疯”。在家里或者安静的环境底下,坐不住,常常想呼朋唤友,或者积极参与各种人群中的活动。他们对于团队、社会等特别感兴趣,希望获得广泛的群体友谊,获得地位与归属感。
而之所以叫“本能”,就是它是与生俱来的,很难被完全改变。在本能没有得到满足的情况底下,生命的能量就会降低。
所以如果你养育了一个社群型的孩子,可能就会受不了他爱动爱闹,坐不住,而且羡慕那种自保型的孩子埋头苦练技艺,刻苦学习的状态。这时候也许你就会归因于:是不是我小时候带他出去玩儿的太多了,这都是我的问题。
如果你养育了一个一对一的孩子,你也许会按照一般的儿童心理学来解读:孩子这么黏我,是不是安全感不足?都怪我当时那么早给他断奶,都怪我那么早就出来工作。
No,no,不要这么轻易的否定自己。而是要知道孩子这种行为是他的特征之一,并非你的教育出了问题。可以引导他的健康层级变高,而你不要想着能够完全扭转孩子的性格。
所以多学一点儿性格学,可以让自己少一些自责,懂一些因材施教,按照孩子原有的潜能去雕琢他,那不就是事倍功半了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