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时,坐在我后面的男生,个子特别高,会拉手风琴,整天都在睡觉,却会在下午最后一节自习课,悠然醒来,在课桌底下,偷偷的拌面吃。面的香味浓郁,引起疲惫一天而饥肠辘辘的我们的抗议,他还是不顾我们的反对坚持吃到毕业。他的桌子上高高地摞起新概念作文,可能是全集,恰好把他挡住,能让他安心在课堂上睡觉。繁重的课业,实在是疲惫,我们便会向他借书来看。
那些年的新概念作文,特属于80后的忧伤与疼痛,如今看来,矫揉造作的不少,能够记住的也寥寥无几。但是,我记住了,朴树。十篇文章,有五六篇会提到朴树和他的《生如夏花》。我想,大概他是文艺的,青春的。
第一次完整地听他的歌,没有什么特别的。至少,我现在想不起来,当时是什么情景。他们可能言过其实了。他不在江湖,但江湖上到处是他的传言。在我的心目中,他应该是很厉害的人吧。
《平凡之路》刚出来的时候,单曲循环了很久,某些瞬间,挺有共鸣的。“我曾经失落失望,失掉所有方向。”2014年,2015年,过得都不是太好。“绝望着,渴望着,也哭也笑着平凡着。”他们分析这首曲子的编排其实挺中规中矩的,这些专业我不懂,我只是清楚,能够写出这样的句子,每个字,都是他消失这十年的注解。能把期间的挣扎,迷茫,觉醒,毫不留情的剖析出来,并不惧世人的眼光,把它公布起来。这让我开始有点儿喜欢他了。
今天在豆瓣上看《如是》采访朴树的预告。镜头中的朴树,看起来羞涩,敏感,脆弱,四十几岁,还如少年般赤诚,这让我触动。
年纪一天一天的变大,我们要褪去青涩,变得成熟起来。我们要像个成年人一样,最好能够长袖善舞,八面玲珑。就像《小王子》的续集里大王子那样,戴个面具,直至面具长到我们身上,教我们分不清自己和面具。
至少我是不敢像他那样把自己完全暴露出来,总得隐藏点儿,却也因为隐藏而闪躲起来。看见他,猛然间会想起自己的渴望,至少曾经我也想成为那样诚实的人。本质上,我们都愿意如婴孩般,纯粹而干净。自己不能成为那样的人,能够看得见,也是一种难得的喜欢。
研一过后,进入实验室,渐渐的很少再公开的写心事了。好像一下子都老成了,情绪很少再流露给不熟的人。看起来,那种肆无忌惮表达自己的方式,矫情而又不合时宜,像个傻子一样。一方面我由衷得赞叹自己终于能够成熟起来,另一方面,我并不开心。没有人再会突然跑过来跟我说“看你的文章,觉得好温暖啊,突然有了力量。”也就再也没有写文字的成就感,自己写给自己的心事,只与自己有关,与大家共同的并没有联系,就更容易陷进自己的小圈子,认不清自己。
即使小说是虚构的,明眼人也会轻而易举的发现虚构的故事中隐藏中的我。要想写出有诚意的文字,首先我自己得是真诚的。
想成为艺术家或者艺术般的人,我首先要做的,就是赤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