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国家一级作家、报告文学之王、李春雷老师创作的《江山如画》,内心无法平静,感情久久澎湃,不断地为水北镇企业家们的壮举而感动,不断地为他们的大爱而泪目。
李春雷老师通过长时间的实地采风,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详细记录了水北商会的民营企业家们以商会为平台,全方位地建设家乡的感人事迹。
“水北模式”是水北镇的所有村庄在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根本改变,在2016年和2023年,被习近平总书记两次点名表扬。
水北模式强调党建的引领作用,通过成立各级党委,明确了发展方向,提升了民营企业家们的思路和格局,助力当地政府建成保障教育、医疗、扶弱、救贫和养老的长效机制。
商会企业家们本着“一百万是个人的,一千万是家族的,一亿以上,就是社会的。”
“不做好事,不好意思;做点好事,不够意思;多做好事,才有意思”的朴素思想,济困帮残,助老扶弱,奖优助学,修桥建路…
故事开始于2011年清明节,新红已经叠旧绿,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区水北镇伍塘村委熊坑村头,双鬓斑白的熊水华久久伫立。
面前的村庄,像镂刻在一块硕大的泥板上,遍布灾难的裂痕。
哆哆嗦嗦的土墙灰瓦房低矮凋敝。旧屋老墙上,一米多高的洪水浸痕依稀可见。脚下的路,更是坑坑洼洼。
熊坑村名有来由,村子位于蒙河下游,遇蒙河发大水,熊坑率先沦为泽国。虽有政府尽力,奈何点多面广,只能先解决村民们的生存问题。
在无樟不成村的新余一带,熊水华借改革开放的东风,由一名做樟木家具的小木匠,成长为一位房地产遍布江西,迈向全国的企业家。
腰包鼓起来后,他没有像别人建议的那样,在村里造个大别墅、鹤立鸡群,而是暗暗筹划,给每家每户都建一套别墅。
中国乡村看似平静,其实暗流涌动,就算是做好事,也不见得落好话。
但熊水华造福桑梓的心愿不是偶然冲动,而是一个长久以来的梦想。他相信人心换人心,事实胜雄辩。他拉上自己的三兄弟,轰轰烈烈开始了熊坑村的建设。
熊坑重建幸福新村的消息,让水北镇党委书记周金林的思路像银色的鱼,嗖地一声跃出水面。作为乡村老基层,他深知历代乡村治理,依重的不是政府,而是像熊水华这样的地方乡贤。
水北镇一百七十二个自然村,村村出能人。他们修桥铺路,接济乡邻,就像村寨的一粒粒火种,只是太分散,没有形成燎原之势。
周金林书记迫切需要点燃这团火,让让那些民营企业家成为乡村治理的黏合剂,乡村发展的催化剂,让水北乡村发生彻底的改变。
在渝水区民政局长何华武的点拨下,水北商会成立了。从此企业家们做好事再也不用为畏手畏脚了,再也不怕别人说图名声,爱显摆,有点钱不知往哪花了。
而是以党建为统领,开始了正大光明、想方设法、不遗余力、全方位、有规划地做好事,推动乡村一步步共同过上了美好生活。
熊水华四兄弟、邹细保、钱小云、习润根、熬小海、敖志良、袁晨平、李庆荣、傅小东、傅浪杰、兰艳兵、符夫生、简新文、敖宏斌、张乐新、钱细平、张灵丽…
这些前赴后继的企业家们富而有责、富而有义、富而有爱。他们“举党旗,抱团干,带民富”,大处落实建宜居家园,办颐养食堂,兴富民产业,建学校、幼儿园哦、实验楼…
小处着眼村民们的小心愿:电热毯、毛毯、取暖炉、花露水、蚊香、扇子、蚊帐、凉席、床、桌子、电风扇、热水壶、电饭锅…和七十岁以上老人每年的新被褥,让水北这片红土地,成为更多人向往的乐园。
商会初始发展并不顺利,先是无人愿意当会长,不领工资的民间商会,当会长显然费力不讨好;会员集体意识淡薄,作风松垮,开会不守时间,会上没有秩序,会后喝酒打牌,没有制度,没有约束,乡贤会变成了群雄会,就像一盘散沙,一旦遭遇疾风,顷刻踪迹全无。
为了防止商会昙花一现,周金林书记苦思冥想,提议在商会建立党组织,建立党委,工会,团委,妇联,各地联络处。
联络处经过三个多月的请示汇报,协商敲定,商会138家会员企业,最后实现党组织全覆盖,把民营企业家们拧成一股绳,为水北商会的乘风破浪开启了导航。
熊坑新村竣工的同时,熊坑老年食堂同步建成,解决了农村孤寡留守老人做饭不卫生的问题,开了农村养老服务先河,助力水北镇各行政村颐养之家全覆盖。并被新余市列为重点民生工程。
熊坑村有一个从邹家村嫁到熊坑村的周小莲,天生智障。衣服脏了不知道洗,肚子饿了不会做饭,除了吃饭就是睡觉,或者抱着孩子在街上乱溜达。
免费搬进熊水华建的新楼房后,就像风儿吹散了乌云,小莲混沌不清的脑子,竟慢慢变得清晰起来,她不那么爱睡觉了,知道收拾房子,知道洗衣服了。
村里给她办了低保,还给她安排了一个扫地的公益岗,女书记又教会了小莲养鸡。
在丈夫去世后,有人逗她再去别村寻一家时,小莲用力跺了跺脚下的沥青路:“不,不去。哪都没熊坑好,这马路打的,结实。”
整个水北镇的风气也随着水北商会的影响在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像是春至河开,今天和昨天相比,没啥大变化、大改变,是在一点一滴、不知不觉,由固态变为液态,然后突然某一天成就了大水奔腾的气势。
更像樟树叶子迭代,注意不到哪片叶子是新生的,哪片是原有的,它们只是静静地遵循自然规律,缓慢静止地生长,在某个雨夜之后,以崭新的面貌乍现世人眼前。
水北人乡土观念强,节假日势必往家赶,街边常常堵得水泄不通,一堵就是一两个小时。
商会成立一年多以后彻底改变了。水北大集上你争我抢、加塞插队、逆行堵死现象不见了。
发生交通事故的路上,也有热心人试图疏通堵塞的道路,但是喊破喉咙也没人听他的。
钱小云穿上红马甲,指向哪里哪里的车辆就顺利调动,没多久拥堵场面硬生生被理出头绪。
红马甲成为水北乡亲们眼中特殊的符号,火红的旗帜。年底走访贫困户时,会员们穿着统一制作的红马甲,穿行在村头巷尾,像一簇簇跳跃的火苗,将世界烘托得分外鲜艳。
尽管熊水华卸任会长,周细宝接担;周金林、何华武调走,但是会费收支制度,会长值班制度,会议制度,自我约束机制的形成,使商会在变局之下,已能做到波澜不惊了。
建学校,买校车,建科技楼,奖优助学,慰问敬老院,资助贫困学生,建农家书屋,村民培训中心,办事大厅,村文化活动中心,健身器材,篮球场,人工湖,樱花大道,安装路灯,安自来水…
在妇联主席敖金凤的建议下,又建了图书馆—盈江书院。诸多种类的书,让水北人的精神也得以振兴,以便用软件去撬动更多的硬件。
不让水北一位留守老人因贫受苦,不让家乡一名学子因贫辍学,不让村庄一户农民致富掉队,成为商会的终极目标。
水北的教育,医疗,住房,养老各方面,只要有需要,他们就冲上去。
敬爱无亲疏,高龄皆父母。水北镇现在全镇养老全覆盖。建了51个颐养之家,惠及816位老人。并且成立了基金账户,利息支付之家的花销,解决了颐养之家后续运营问题。
水位告急,他们穿着红马甲,像一簇簇一团团跳动的火焰,奔走在救灾一线。他们第一时间与蓝天救援、消防员等对接,着力解决物资需求,维持现场秩序,提供救援人员的午饭、晚饭、饮用水…
又从一味捐助到提供就业岗位,从铁皮石斛的种植到油茶树的推广,从授人以鱼变成授人以渔,从输血转造血,十多年过去,商会成为全国党建示范基地,社管补充平台,民间进步力量,会员温暖之家,为打造百年商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李春雷老师不愧为报告文学之王,他以万卷史志做根基,总是把枯燥的报告文学,转化成引人入胜的生活故事。
书中倒叙、顺叙、插叙自由切换的叙事手法,人物心理,特别是环境的细描,比喻、拟人、借代、对比、夸张、反问、设问、层递等修辞方法的娴熟妙用,为本书平添了无穷的魅力。
作品中每一棵树,每一条路,每一座屋,每一池水,每一处山,每一个人,每一个家,每一棵树,每一个村,都被描绘得立体鲜活,形象真切。
他写人三言两语,笔墨传神;描景工笔细画,水墨丹青;写事有主有次,小中见大;抒情自然,真挚婉转感人。
总而言之,李春雷老师的这部作品不仅是对水北镇变化的艺术化记录,也是对中国现代乡村的生动描绘。
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在党的领导下,人民实现美好生活的无限可能。
人民就是江山,人民就是国画。这国画里点缀着一颗颗红心,飘荡着一面面红旗,跳跃着一件件红马甲。
这璀璨的中国红,成就了壮丽无比的最美国画,好一个《江山如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