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有人为己损人或是不利他人?又或者一时一地的利他,只是一种精巧的伪装,长远的为己?
又为何有人为己又为人,愿意利他?
因为这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人,一个排斥世道,一个亲近世道。
前者追求功名利禄,追求一切实实在在的利益,十分务实,哪怕许多追求之物,是凡夫俗子眼中的高不可得之物,其实依旧只是实在了低处,是一种先天的人心,但正因为低,故而实在且牢固。
后者则愿意为己的同时,心甘情愿去利他,因为务虚,却虚在了高处,对于世道,有一种后天教化后的亲近心,以割舍实物、利益,以实物层面的损失,换取内心的自我安定,当然也有一种更深层次的归属感。正因为高且虚,所以最容易让自己感到失望。
实虚打架,总是后者头破血流居多。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前者坚定认为世道不太好,不如此便无法过得好,而后者则相信世道会更好些。
前者所求之物,不会是大道,只是利益,实在之物,在心中常常计算价位。
后者知道了人心险恶,还是愿意心怀善意。当个愿为心中道理付出代价的好人。
他们是天底下最好的老师,都是愿意对世间寄予最大的耐心和善意。这种人,不管他们人走在哪里,学塾和书声其实就在那里了,有人觉的吵,无所谓,有人听得进,便是好。他们是世间人心的源头清泉,流水往下走,经过人人脚边,故而不高,谁都可以低头弯腰,掬水而饮。人间多有肥甘凝腻物,人人向往,自然无错,理当如此,可口渴之时便有水喝,凭君自取。
有时候,我们觉的生活很难,左右为难。一生中,总有些阶段被卡住了,卡在了过去与未来之间。既无法不念过去,也无法不惧未来。
儒家讲一个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佛家有那次第,渐悟,顿悟止观。道家也有积攒黍米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