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目标计划 行动力
最近和天南海北的朋友们聊到跳槽的次数不少,提及最多的就是很忙碌,但没什么结果;公司看起来没什么前途;想要寻找一个能发挥自己的平台。
昨天,一个认识超过5年的朋友主动和我深聊了这个问题。30多岁,从事销售工作,做过门店,也做过房地产,去年接触了工业品的项目销售。用他的话聊起他的现状:想功成名就,很努力,但没有找到好的平台和项目,最缺少的就是高手点拨,对现实极度不满,对未来很迷茫。
因为颇为熟悉的原因,我一针见血的指出了他的问题,那就是:寄希望于他人,想的太多,做的太少。
其实并不是尖刻的批评他,而是他代表了我们大多数人的状态和迷茫,在未曾唤醒自己内心之时,我也是和他有着一样的状态。
通过学习才知道,人可以分为三类一是自燃型,天生的奋斗者,为着理想而不懈的努力,他的身边满是被他吸引着的人;第二种属于助燃型,本身不会燃烧,但燃点不高,借助某种媒介或被外在物体也能实现燃烧;剩下的一种人就是燃点太高,很难被激发或者终生沉默的人。
我们大多数人属于第二种和第三种人,但明显得我们很多人把自己归类为第三类人中的特殊群体。为什么这么说呢?
最大的原因就是我们很多人,大多数时候都和我们这位朋友的状态一致:想的太多,但付诸行动的却少的可怜。更多的时候幻想有绝顶高手振臂一呼,自己影从而上,成为一时英豪。
是的,我们总是把希望寄托在寻找高手,并渴望得到高手的点拨,手把手的教自己,也让自己成为绝世高手。但这里往往我们犯了两个错误,一是我想学而不是我要学,我正在努力学。这里面的区别差异的不是一点点,我们在区分差异的同时不妨问问自己:
我们还有理想吗?
理想能用清晰的语言表达出来吗?
对理想的实现程度有多深?
是可有可无还是一定要成?
为了理想我们做出了那些努力?
为了理想我们是否建立了清晰的目标?
这个目标是否做了细分,建立了可实现的阶段目标?
对这些目标有没有可落地的执行方案?
有否实际行动?
有无检查和反思?
有无坚持,直到目标达成的过程管理?
通过简单的文字,我相信大多数人都会发现,我们在一开始就已经被自己打败了。所以说,成功的路上并不拥挤,在开始时被目标太大打退一批;被困难所吓到退出一批;把每日的坚持看的太繁琐,不愿意做成为空想者而自我否定一批,就这样还没上路,还没谈到具体目标和方法问题,甚至还没见到敌人,我们已经把自己理想杀死。
有时候,想的太多也是对我们的表扬,更多的时候我们是连想的时候都太少,更别说专注的想,持续的想。想的程度不够,主动行动力也基本为0,当我们按照别人的想法,别人的意志去完成“工作”时,我们存在的价值是什么呢???
正是这种习惯,我们麻木的等待被安排,渴望因他人的成功而成功。
自己不修炼成为高手,不去为自己想做的事偏执,去经历上万小时的刻意训练和经历内心自我的磨砺就妄想获得成功,我想历史上没有这样的人物,任何的人物传记也没有记载过。我们在欣赏马云和俞敏洪的成功的时候,有没有想过马云当年练习英语口语的执着,想想马云创业路上的被看着疯子、骗子时的尴尬;我们在看新东方的成功,为俞敏洪台前的激扬文字时,我们有无看到当年北大小树林的执念和北大读书馆所读的一本有一本的书;我们看到人家三年才考上大学都能成就非凡的同时,不妨想想他们为了考上大学说服家人并对学习的积极坚持,反思和总结。所以,成功的路上都不是鲜花满地,我们需要清醒面对。
要想有所成就,我们首先得就要打破这层思想,真正的把我想要变成 我一定要、我努力在成为那样。用稻盛和夫的”心想事成”的说法就是日思夜想,吃饭睡觉都在想的劲头,只有真正“想”达到这种程度时,我们才自发的督促自己去“干”。因此,解决自身的局限,从想一想到努力去看,我们要日思夜想的梦想和动力去点燃我们自己,让我们从内打破原有的束缚,让内在的愿望推动自己去成长进步。
只有我们将内在的成就的意识激发时,我们才可能从灵魂深处去渴望把握成长的快乐,才能认真思考和面对我们想要的是什么?要得到想要的需要完成哪些目标?这些目标中有无先后顺序和主次排列?
这些目标达成有无难度?有难度的目标应该怎么分解?分解的小目标怎样确认他的有效性?我们该怎么为目标建立可落地的计划?计划该怎么执行?过程控制的方式和手段有哪些?是否善用工具?是否具备反思和调整的能力?
一个个问题的提出和细分就是我们将大问题变成小问题,并逐步聚焦到主要问题的时候,其实我们这样细分后我们发现我们的动作只是按要求每天专注一段时间做好计划内的事情,当你去践行这个思维方式时,你会发现极其简单的动作,换来200天18斤的瘦身效果。也是这个思维习惯,让看书就打瞌睡的自己不自觉间已经坚持了270天学习总结,平均每天超过1500字的学习进步反思。
所以,想要成功,先要做的是让自己的身体和灵魂都在正确的路上。要想进步,不妨改变自己的状态,做好内在唤醒,让自己不忘初心。
自我激励:
鸡蛋从内部打破是生命,从外部打破是食物。做好自我唤醒!
本文由老钟说职场发布,2017年2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