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家的孩子玩了一天手机。甲家长听说后,知道孩子老玩手机不好,就想着教育孩子改掉这个坏习惯。晚饭后,他把孩子叫到跟前,一本正经地说:“你们知道玩手机不好吧?”孩子不好意思地说:“知道呀。”“那就自觉地到卫生间思过去吧,想好以后怎么办了再出来。”孩子乖乖地去罚站。过了一会儿,他问孩子想好了没有,孩子向他保证说:“以后不那样玩了。”
晚上上课,乙家的女儿低头玩手机。家长提醒了好几次,她也不听。乙家长很生气,平时因为女儿玩手机的事,母女俩个没少闹意见。这次女儿公然在自己眼皮子底下玩,管了还不听,就气不打一处来。乙家长觉得甲家长的教育方法很好,于是照做,回家后也让女儿面壁思过,要她保证以后不再玩手机。女儿没有搭理她,赌气到另一件屋子去了,母女两个不欢而散。
用同样的方法教育孩子,效果却不一样,为什么呢?不是教育方法不好,而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别人好用的,你拿来用,未必好使,适合的,才是最好的。甲家和乙家的情况不同,自然也应该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
一、家长与孩子的关系不同。甲家长与孩子感情融洽,了解尊重孩子,平时与孩子交流沟通多,孩子与他的心是相通的,对他的教育方法认同。乙家长和孩子关系很僵。孩子学习优秀,可感觉压力大,母亲对她要求太高,她没有办法达到。孩子和家长的心是反着的,自然就起不到教育的效果。
二、家长对孩子的接纳程度不同。尽管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好,从来都是班里的后几名,几次险些中途辍学,甲家长也没有对孩子失去信心。他接纳孩子的不完美,认为自己的孩子是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人,学习不好不能证明孩子什么都不好。看到孩子在国内考上好一点的大学没有希望,就打算把孩子送到国外去读书。孩子到了高二后,突然发奋学习,结果发生惊天大逆转,到了高三的时候,竟然被加拿大一所著名的大学录取了。乙家长的孩子自小学习成绩非常好,成绩在学校数一数二的,考上了市里最好的高中。可母亲却偏偏盯着孩子的小缺点不放,只看到她玩手机,不爱出门说话。因为得不到母亲的认可和肯定,孩子焦虑自卑,母女关系一直很焦灼。
三、家长的教育方式不同。孩子不用管,全凭德行感。甲家长注意言传身教,做好家长应该做的事情。而不是一味拿家长的帽子去压制孩子。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是一张白纸,家长给孩子什么,孩子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要想孩子好,就要先做好自己。甲家长长期学习传统文化,办道德课堂,孝敬母亲,和睦乡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乙家长夫妻关系紧张,妻子常常抱怨生活,自己的生活习惯也不好,常常熬夜玩手机。自己玩手机,还不让孩子玩儿,孩子能听吗?
四、反观自照的能力不同。根深才能叶茂,树根没营养,怎么能指望枝繁叶茂呢。一个孩子出了问题,一定是一个家庭出了问题,家长出了问题。孩子恐惧、焦虑、压力大,是父母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急功近利的结果。这样的家长贪高好好,好拿自己的孩子短处和别人的长处相比较。他们置孩子的实际情况于不顾,把自己的三观强硬地压到孩子身上。“还不都是为了你好”、“不要像我一样没有出息”是这些家长的口头禅。甲家长曾经一度追名逐利,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是一场癌症唤醒了他的良知。通过学习,他用镜子法则照自己,知道孩子不好,是自己没有做好。而乙家长本身存在着很多问题,可她不反思自己,却拿着显微镜去照孩子,一味埋怨指责,根本没有意识到问题出在自己的身上。
五、同理心不同。管孩子不听,想想小时候父母管我们,我们是不是也像孩子一样不服管教,让家长心里难受。我们现在难受的结果,是不是当时给父母种下的种子。如今种子发芽,我们也要承受父母曾经承受的痛苦。循环往复,给出去的,一定会以另一种方式回来的,这是规律。换位思考,站在孩子的角度想问题,就会理解父母当时的苦心,也理解孩子现在的苦恼,更能反思修正自己的行为,从而像大地一样,无怨无悔无条件地爱孩子。甲家长在孩子面前总是低低矮矮的,自己不对的,主动向孩子道歉。做事喜欢和孩子商量,与孩子的关系是和谐的。而乙家长总是指头向外指,认为都是孩子的错,自己永远是对的,把自己和孩子的关系对立起来。
适合孩子的教育才是最好的。大教育家孔子是因材施教的典范。有一天,子路对孔子说:“先生所教的仁义之道,真是令人向往!我所听到的这些道理,应该马上去实行吗?”孔子说:“你有父亲兄长在,你怎么能听到这些道理就去实行呢!”过了一会儿,冉有也来问同样的问题,孔子却说:“应该听到后就去实行。”这时,站在一边的公西华被弄糊涂了,不由得问孔子原故。孔子说:“冉有为人懦弱,所以要激励他的勇气;子路武勇过人,所以要中和他的暴性。”作为家长,只有了解孩子的性情,才能引领孩子走上幸福的道路。只要自己做好了,孩子自然就好了。一味照搬别人的教育方法,是舍本求末,求而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