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心血来潮,心想好久没听“皇帝”了。于是下了个无损,插上耳机。然后不知觉就开个网页逛论坛看八卦。
忽然,灵魂仿佛跳出身体,责问:你在干嘛?!
想了一下,我在干嘛?辉煌壮阔的“皇帝”成了耳边可有可无的背景,偶尔从“步步惊心翻拍史...”抬起头,噢,到这段旋律了。
贝多芬见了会不会吐血?
谁让他老人家写了38分钟多。在这个飞速发展、信息碎片化的时代,静心坐下来,什么也不干就听“皇帝”,你能吗?
小的时候,没有iPod,没有电脑。听音乐反倒像是一种仪式。做完事情,将CD或卡带放入机器里,坐在沙发上,心情愉悦,开听。
爸爸尤其喜欢“皇帝”。因为妈妈嫌弃“皇帝”凶猛,只好等到妈妈外出,赶紧将“皇帝”翻出来。
我无法忘记他陶醉的样子。坐在音响前,眼睛直直地盯着前方,手在空中随着节奏比划,嘴里也跟着咚咚地哼。就这样,什么也不干,38多分钟。
想来这才是听皇帝的合适状态吧?
记起我也曾合适地听过“皇帝”。一遍、两遍、这个版本、那个版本... 也只有在经过第一章狂风暴雨波澜壮阔的洗礼后,才能感受到第二章令人心痛的优美动听。也只有盯着空气,一任音符慢慢流淌,才能在鼓点沉沉打下来时血脉喷张,才能在弦乐变成涓涓细流时屏住呼吸。
然而,38分钟,放在这个年代还是太长了。
现在,音乐最常见的形态是2-3分钟的歌曲,结构短小精悍,或者仅仅短小。引入,高潮,匆匆收官。再长要腻的。别说38分钟,平克弗洛伊德、吉米汉德瑞克斯那些十多分钟的歌曲,已经是奇葩了。
再来,阅读也是。手机一开,刷微博刷微信,大部分的文字粗糙又垃圾。你意识到了吗?
或许意识到了,可你还是选择这么做。为什么不呢?短短的段落、漂亮的图片,一滚屏幕,一目十行。就像吃速食,甭管到嘴里什么反应,方便、易入口就行。
在欧洲的时候,发现越是文明悠远的国家,人们对吃的要求就越高,也越是鄙夷美国人的速食文化。“Eat properly." 意味着尽管结束了一天繁忙的工作,疲惫不堪,也要好好地吃上一顿颇有质量的晚餐。牛肉要搭番茄,兔肉得和李子炖上数小时,吃鱼得配霞多丽... 或许你要说这帮人“zuo”,可是仔细想来,若你耐心,经过了这些合适的工序,你可以体会到李子新鲜的甜味渗入兔子细嫩的肉质深处。
你可以什么都不做,盯着空气,让38分钟的“皇帝”带你进入奇妙的世界。
但是手机在旁边叫了一下,我还是去看看谁又发微信来了吧。
38分钟?开玩笑,我忙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