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因人推荐,认识了车企里常用的这个概念VAVE(Value analysis & value engineering,价值分析与价值工程)。简单来说,VAVE可以理解成降本增效,提高产品性价比,可以用V=F/C (V-value,F-Function,C-cost)来表示,其中提升价值V的思路,主要有两种:提高功能F,或者降低成本C。
这个概念起源于解决采购问题,现实中被车企大量使用,但其实是可以应用于几乎所有行业的,一般是行业内卷到一定程度的一种必然发展方向。这几年随着一般工业产品(如手机,汽车,化工原材料,精细化学品等)国产化的加剧,价格战越演越烈,外企产品的地位和优势也正在逐渐弱化,产品的成本控制就变得愈加重要。
对于产品来说,核心的功能无非以下几种:
1. 使用价值:1) 实用性怎么样,是否能够满足目标消费者和主流消费者的需求?2) 是否具备足够的美观性和艺术性?
2. 交换价值:适用性是否足够宽广?保值性如何?
3. 稀少价值:能否满足人类的稀缺心理?如各种限量版电子产品,珠宝的发行。
随着每一轮技术发展对行业的洗牌,企业的目标市场和目标客户群体越来越分明,在一个行业开始逐步进入内卷的时候,想要提高价值往往就需要比以前投入更多研发成本或者选择另辟蹊径,还要能够恰好精准击中某一消费群体的心理,搞不好就踩了雷。在这个时候,降低成本就显得简单多了。对于成熟的产品,常见的降本思路主要有这些:
1. 集团采购和全球议价。常见于大规模使用原材料的集团采购和捆绑议价,对外企尤为优势,由于集团采购和议价的便利,使得外企对原材料的采购可以获得比民营企业更优惠的价格。
2. 原材料替换。把外资公司原材料换成国产原材料,这种做法极为常见,而且见效很快。
3. 生产地国产化。就是把原本在海外生产的产品转移到国内生产,这样降低了国内供货的供应链成本,有时候还顺便通过更换原材料协同降低成本。
4. 降低产品配置。常见把同一系列产品设置成多个版本,以供不同需求消费者的选择。
5. 改变质量标准或者牺牲一部分美观性。例如品质检测把人工识别换成自动化识别,把一部分手工操作的部位统一换成机器自动化操作。
6. 降低用人成本。这几年,很多企业进行人员改革,常见的方法如把多年的熟练正式工裁掉,换成第三方合同工,或者提高个人的工作量,从而减少对人员数量的需求。还有的大厂大量使用外包服务,本质上也是一种用人成本的降低。
降本的方法有多种,形式多样,但俗话说,“羊毛出在羊身上”,当消费者使用更低的价格购买产品时,其实也隐形地承担了一部分额外成本,特别是由于降本导致产品逐步提升的不稳定性而引发的对安全性的担忧。毋庸置疑,当企业在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的时候,无论是使用更低价的原材料,还是使用经验不够丰富的第三方合同工,都在无形之中提升了各种生产中的不确定性,从而会提高了产品出故障和投诉的几率,这几年新闻里经常爆出汽车的各种突发性事故,想必也与降本脱不了干系。
如何最大程度避免降本的危害?这就要求企业在做VAVE的时候,要足够了解市场/客户的需求,做测试的时候要严格遵循测试的流程,并且赋予足够的测试周期,投入量产时从小批次开始,逐渐扩大规模,VAVE的负责人要随时跟踪进展,及时纠正方向,团队一起协同合作,纪律严明,有始有终。但这对企业的内部组织结构,人员分工,以及行业的标准化情况有很高的要求,需要付出极其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