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可来了!”
这是姥姥见到我母亲的第一句话。
看到姥姥时,她正探着脑袋,佝偻着背,双手交握,放在膝盖上,张望着来来往往的车辆,那身影孤单而落寞。许是等不及,姥姥坐在小区围墙的外面;许是怕看不到她,她坐在出入小区唯一通道的边上,尘土飞扬。
母亲赶紧下车,去搀扶姥姥。站起时,我明显看到姥姥的双腿抖了一下,这才摇摇晃晃地站了起来。
"说来怎么来这么晚,我都岀来又回去一趟,吃了药,又下来了。"姥姥还是像以前那样,但凡知道孩子们要去,都会早早的出门迎接,以前在老家的时候,姥姥等久了,会迎到村口。
上了车,才看清姥姥脸色枯萎,嘴唇微抖,冠心病把姥姥折磨苦了。天气好,我们决定带姥姥出去转转,一来找姥姥信赖的乡下老中医瞧瞧病,二来途径姥姥被拆迁的家门口,姥姥一直惦念着想看看。
2
路上,随着离新家越来越远,离老家越来越近,姥姥痛苦的模样似乎也在减轻,说话的语调也从咕哝变得稍高亢些。走到临村最近的路上时,姥姥的眼睛也似乎有了神釆,频繁用食指敲着车窗玻璃,絮叨着这是谁家的,那是谁家的,如数家珍!
姥姥幽怨地给母亲说:"都说赔的新房多金贵,我看啥不啥,妈这是小雀儿关进了笼。"
透过车后视镜,愁苦在眉头拧成了疙瘩,姥姥说了很多,是我从未见过的悲观,姥姥心病不是一种,还有种叫乡愁。
母亲不时安慰着姥姥,让姥姥找小区的老太太聊天。"哪有什么老人,有一个,又走了!"显然,姥姥为此努力了不止一天。
过了村子,是绿油油的麦田,田地里杂乱错落的坟头,因新添的培土格外惹眼,它们是人的另一个故乡,生活在另一个时空里,是根。姥姥出神地望着田地,若有所思。母亲汇报着她们几个清明扫墓的情况,只听姥姥微微叹息,低声言语:"病犯的时候,留(舅舅小名)要给我送医院,我气,我不去!花钱买命,活到什么时候才是长。"姥爷离世已近三十年,姥姥孤独。
3
看完病出来,九十多岁的姥姥,坚决不让我们搀扶,布满愁云的脸渐渐绽开一丛笑,从前额到眼睛,再到嘴角,逐步展开。一只害了眼疾的眼睛也恢复了生机,浑浊却温润,透着一股倾述后的轻松。姥姥说自己的病,好了歹了,一会儿是莲花,一会儿是骨朵儿。
回来的路上,母亲低声给我说:"你姥姥的心病不小,这一路一个多小时的东拉西扯,你看你姥姥,完全是判若两人。我回家收拾好,不管你姥姥愿不愿意,咱给她接过来,换个地方新鲜新鲜。"我点头认可。
4
送姥姥回家,姥姥拉着我们的手,让吃了晚饭再走。吃完饭,姥姥看再没有挽留的理由,就坚决要跟着下楼相送。临别,姥姥说自己的病好多了,不要挂念。
到家,母亲给姥姥报平安,能从电话里隐约听到那头姥姥轻松的语气,亦如以前母亲给姥姥打电话的情形。姥姥是真好还是假好,我不知道,但我知道姥姥还是像以前那样,怕给别人添麻烦,哪怕她无处安放孤独!
前几天母亲姊妹几个上坟,相对家事稍少的小姨给我母亲说,在姥姥犯病严重的时候,还一再交代不要给我母亲和二姨说,怕两个家务缠身的女儿担心。只是姥姥老了,有病痛,再加上告别了她生活了半个世纪的家,姥姥心安的归宿,不是儿女们所谓的日子好和幸福。
世上有两种东西不能等待,那就是机会和孝心,一旦错过,便永远遗憾。
著名作家毕淑敏曾说过:"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与生命交接处的链条,一旦断裂,永无链接。"
别让孤独成为老人的常态,别让守望成为老人的必修课。
近了,近了,我仿佛又看到了姥姥,她正探着脑袋,佝偻着背,向我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