浐灞地处西安东郊,自古就有“玄灞素浐”的说法,即灞河水深且广,水色浑厚;浐河水清且浅,水色纯白。如今,这里被划入浐灞生态区,在2011年的世界园艺博览会之后,成为西安的快速发展之地。
2016年末,我得知在浐灞生态区,有一座城建博物馆,展示新区的历史、现在和未来。但是,这座博物馆只在周一到周五的工作日内开放,所以我一直没有机会前往参观。近日,我刚刚辞去工作,立马计划利用这一段宝贵的时间,好好参观一些过去仅在周内开放的各类展馆。
2017年1月13日,我“自由”后的第一次外出,就果断选择了向往已久的浐灞生态区城建博物馆。乘坐西安新开通的地铁3号线,在浐灞中心站下车,博物馆就位于灞河左岸的商务中心内,东西各有一个大门,内部分为上下两层,规模较为宏大。
与其说它是“博物馆”,不如说它是“规划展览馆”。因为其中的陈列主要以规划的模型、图片和文字为主,虽然零星展示了一些藏品,但都是凤毛麟角罢了。刚一走进展厅,“做有爱心负责人的建设者”几个大字,就确定了这里不同于博物馆的基调。
随后,向左侧绕过一面墙壁,宏大的浐灞生态区模型图赫然呈现在眼前,身后是一幅巨大的《灞桥风雪图》,将整个展览推向最高潮。浐河和灞河如同飘带一般,交织在城市中心,大大小小的建筑鳞次栉比,世博园、湿地公园和欧亚经济论坛会址点缀其间,让每一位参观者对这片热土都充满希望。
在大厅的两侧,摆放着精彩的规划模型,其中的西安领事馆区和砂之船艺术商业广场最引人注目。领事馆区分为领馆集中区、外事办公区、国际文化交流区、国际商务配套区等部分;砂之船艺术商业广场,将引进包括影院、高端餐饮、意大利酒窖、儿童体验活动中心、十字金街、罗马商业广场等一系列的意大利的高端商业服务。
西安领事馆区
砂之船艺术商业广场
来到博物馆的二层,基本陈列就徐徐展开。沿浐灞历史脉络,分为浐灞记忆、浐灞辉煌和重点项目等展示区域。
1、浐灞记忆
这里是半坡氏族的故乡,创造了发达的彩陶文化。秦汉时期战略地位显赫,隋唐时期乃重要的商业通道,留下众多文物古迹,以及迎春、折柳和祓禊等习俗。
展柜中,通过各类文物的复制品,运用“以物见史”的方式,如同蜻蜓点水一般,对浐灞的历史进行回顾。可以看到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盆、战国时期的青铜剑、汉代的陶质冥器,以及反应人物骑马出行场面的唐代陶俑。
在展柜的旁边,还摆放着隋唐古灞桥、广云潭、太平公主“南庄”和望春楼的复原模型。历史上辉煌的灞上,与如今的浐灞新区,在这里交相辉映。
2、浐灞辉煌
浐灞生态区成立于2004年9月,位于西安城区东北部,规划面积129平方公里,集中治理区89平方公里。
这里是欧亚经济论坛永久会址、浐灞国家湿地公园所在地和2011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举办地。2011年7月,经国家环保部批准,成为西北地区首个国家级生态区,2013年3月,经国家水利部批准,成为全国第六个、西北地区首个国家级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示范区。
浐灞生态区始终坚持“生态立区”战略,按照“河流治理推动区域发展,新区开发支撑生态建设”的发展思路和“打造国际化管理团队,建设现代化生态新城”的发展目标,着力加强浐、灞河流域综合治理,改善区域生态环境。
3、重点项目
浐灞生态区不是生态保护区,而是一座都市型的生态区,生态化的商务城。致力于打造中国区域性金融中心,并在区内形成六大发展板块:总部经济区、金融商务区、商贸园区、世博园区、湿地园区、雁鸣湖园区。
展览接近尾声,我对墙壁上展示的各类图板,已经完全失去兴趣。相反,展厅中央的两座建筑模型,让我仔细端详了好一阵子,作为此次博物馆之旅的最后着眼点。
浐灞河2号大桥,为扁平流线型混合式钢箱斜拉桥,主桥部分全长240米,为双索面拱形单斜塔斜拉桥。桥塔为拱门式钢结构主塔,高78米,倾角75度,钢塔自重约1621吨,其重量在混合斜拉桥中居国内第一。
浐灞商务中心位于灞水岸边,集办公、会议、观景休憩等功能于一体,以连续的饰面清水混凝土墙板和屋面板形成流动的态势,具有奋力向上的升腾感,仿佛一艘旗舰期待扬帆远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