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段时间,笔者很多朋友在微信朋友圈疯狂转发一篇《新型毒品悄悄瞄准00后,皮肤一碰就沾毒:孩子,世间多险恶,你得会防备》的文章,标准的恐吓式标题,让人充满阅读的欲望。虽然文章本身是好心教大家远离毒品,但有些地方却是偏离实事求是的原则,涉嫌标题党。
文章内容讲述了一位离婚的单亲母亲,结识了一位新男友。这个男人很逗她孩子喜欢,原本以为自己的爱情就这么悄然而至,却没想到是一场阴谋。原来这个男人是一个毒贩,利用其孩子在学校贩卖一种叫“邮票”的毒品。
如果只是讲述经历,倒没什么问题,但是文章在介绍这种“邮票”毒品时,就显得非常业余,夸张、恐吓,让文章的实用性大打折扣。
什么是“邮票”毒品?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将“邮票”毒品定义为新型毒品,属于第三代毒品,实际上这种所谓的“邮票”毒品就是LSD致幻剂,问世已经80年了,根本就不是什么新型毒品,更不可能是第三代毒品。
LSD是1938年由瑞士桑多斯公司的化学家艾伯特·霍夫曼 (Albert Hofmann)从变质黑麦中产生的麦角酸提炼合成的一种化学物质,全名叫做“麦角酸二乙胺(Lysergic acid diethylamide)”。
LSD问世很久一直搁置在实验里,因为发明者艾伯特·霍夫曼并不清楚能做什么用,直接到后来才提供给欧洲各研究机构,后被心理学家们用来研究人脑的病变过程以及用在心理治疗中作为辅助药物。
但是LSD有很强的致幻效果,平常人用多了还容易发疯,所以并没有在治疗疾病方面普及。美国CIA曾经有一段时间专门研究LSD,准备用来对付审讯的犯人,结局是实验对象要么疯了,要么傻了,最后只得放弃。
LSD为什么要制作成“邮票”形式?
LSD曾经在美国嬉皮士运动中非常流行,因此上世纪60年代,在美国无比流行。但是它的强烈致幻的副作用很快就让人意识到危害,很长一段时间,美国社会频繁出现因服用LSD导致的各种意外事故、精神崩溃、犯罪和自杀的行为。
为了避免引发更多的社会问题,美国政府在1966年宣布LSD为非法药物,禁止合法生产和销售。这导致LSD只能在黑市中流行,因此毒贩们为了方便运输和躲避打击,想了各种方法,后来他们发现将LSD液体溶剂滴在纸上,含在嘴里一样可以吸食,就逐渐制作成纸片形式。
但这种看上去不起眼的纸片,对于青年人来说,吸引力不够,于是毒贩们挖空心思将含有LSD的纸张设计各种各样的纸制,有抽象艺术和动画图片、纹身花纹,这与邮票风格非常相似,因此吸毒者们统称为“邮票”。
“邮票”毒品的危害
简单的说,LSD就是一种具有强烈致幻作用的人工合成类精神药物,一旦服用就会产生各种幻视、幻听、幻觉,对周围的声色、颜色、气味及其他事物的敏感性畸形增大,对事物的判断能力和对自己的控制力下降或消失。
生理上也有很强的副作用,例如心跳加速、血压升高、瞳孔放大等反应,以及常伴有眩晕、头疼及恶心呕吐等症状。药效过后,也就是幻觉消失之后,吸食者会因此产生抑郁情绪,而有些人的大脑会反复出现之前的幻觉,对这种现象的恐惧性反应有时会导致自杀行为。
刷屏文章的误区:
皮肤一碰就沾毒
LSD是液体状态,通常口服,不存在皮肤一碰就沾毒,这明显是夸张它的毒性。如果真的通过皮肤就能让人沾毒,那LSD不就是成了最佳害人武器。即使后期制作成“邮票”形状,也是含在舌头上,通过唾液分解吸入体内。
“邮票”特别隐匿
LSD无色无味,但是并不代表其就特别隐匿,因为有些的毒品或精神类药物也有同样的特征,都受到了打击和监管。LSD在国外已经滥用了几十年,但由于纯液体状态的LSD合成难度高,所以在我国并没有多少流通,滥用的人群有限。
这也是我国禁毒部门并没有把LSD作为重点防范的毒品的原因之一,只是近几年,制作成“邮票”的LSD开始出现在国内,才让人们误以为这是一种“新型”毒品。一旦这种“邮票”毒品在国内泛滥的趋势,相信禁毒部门很快就会将其列为重点防范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