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凡日知录19--碎片(2)

本周讲了4个关键词:喜欢、怪诞行为学、上帝之眼、冒充者综合征。怪诞行为学和冒充者综合征都是一种非理性的心理作用(谈不上心理疾病);喜欢不是完全熟悉,而要有15%的意外(或挑战);上帝之眼则告诉,你不可能现在就把一生规划好,只有先做好第一件事(找个切入点),然后做好相邻的事,再不断向外拓展,形成链接。

1 喜欢

1.1 定义:喜欢=熟悉+意外(15%)。

1.2 逻辑

1.2.1 美国做畅销书有一个规矩,必须要有15%内容是陌生的;

1.2.2 《反脆弱》:女人被追求的时候总是层层给你设置障碍,在男人感到绝望时,她又开始眉目传情;

1.2.3 过度补偿机制:打网球的胳膊会格外粗。对于付出后得到的总会格外珍惜。

1.3 感悟

1.3.1 已知+15%的未知最容易让人产生快感(太多了会烦躁)

1.3.2 汇报工作,做方案都可以在里面增加15%的创新点。

2 怪诞行为学

2.1 定义:可预期的非理性

2.2 行为

2.2.1 我们怕浪费粮食不剩饭,然后花钱去健身房减肥。

2.2.2 我们通常认为赌博赢来的钱不是自己的,因此话这些钱很冲动。

2.2.3 跟上海人问路,他们不喜欢帮你。但如果你问他们怎么坐车最省钱,他们非常乐意帮助你。

2.3 感悟

2.3.1 我们花几万元一平米买房子时不犹豫,却在路边花十块钱买水果时斤斤计较。

2.3.2 我们必须克服(怪诞行为学)这种心理,去除眼前障碍,用最经济的,最有效率的方式实现目标。

3 上帝之眼

3.1 定义:事后诸葛亮,能够穿越到未来提前看见答案,可惜并不存在。

3.2 逻辑

3.2.1 中国互联网企业都是通过不断转轨才做大的,都不是公司成立时所指定的战略;

3.2.2 创业的时候,眼睛是看不见的,只有面对数不清的零件,一点一点的试错,快速迭代;

3.2.3 从0-1的产品,是由很多从1-n的迭代组成的。

3.3 感悟

3.3.1 成功之间没有直线(捷径)可走,只能曲线达到目的(例如城市之间的高铁连接),要不断地链接和迭代。

3.3.2 当你(当局者)发现上帝之眼的时候,其实游戏已经结束了

4 冒充者综合征

4.1 定义:这是一种自我能力否定倾向的心理疾病。

4.2 逻辑

4.2.1 我们总会觉得自己不配某些东西而失去的一些机会;

4.2.2 从小受批评较多的孩子,骨子里会有一种不自信,会觉得自己是个冒充者。

4.2.3 数学实验,A\B班的两班孩子,A班的教材,将一个著名的数学家的生日改成与每个同学是一天(每本都改了),建立了学生与数学家的某种关联,这个班的成绩要远远好于另一个班。

4.3 感悟

4.3.1 鼓励和好的暗示会得到积极的反馈;

4.3.2 理性鼓励孩子避免冒充者综合症;

4.3.3 想不做冒充者需要不断学习。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伪情诗之十六 中和 文/修水飞鱼 风的旗袍 开衩处 没有纽扣 爱情敷着面膜 不在保险柜 就在冰箱 你取出西红柿 和...
    修水飞鱼阅读 419评论 2 5
  • 故事中的英雄很穷,他唯一的财产是一粒麦子,他用欺诈的手段以那粒麦子换到一只公鸡,再换到一头猪。后来又换到一具死尸。...
    温_e279阅读 106评论 0 1
  • 健康的阅读习惯,应该是四种阅读适量搭配的。下面我们分别说说这四种阅读。 首先是主食阅读。米饭、面条和馒头这样的主食...
    晓蕊阅读 64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