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清单人生》向我们展示的是63岁的玛丽挑战以往的生活、追求自我的故事。
一切看似安好,在流水线似的生活中把时间拉得很长。从早到晚,从今天到明天,从今年到明年,这样恍恍惚惚,惆然间一辈子在回忆中让我们懊悔不已。是否某天醒来,面对过往那虚掷的光阴,发现来日无多?岁月蹉跎的质问让我们每个人都触目惊心,布里特.玛丽在63岁的时候,拿起时光的笔,去写下对过往生活的疑惑,来重新谱写自己的清单人生。
人生中最艰难的事,恐怕就是舍弃无比熟悉的生活,重新开始。然而,那又如何?清醒和顿悟都只是瞬间…人只有从有规律无意义的循环中惊醒,才能真正连接内心灵魂深处最真实深刻的共鸣。
布里特.玛丽,六十三岁,一个与社会脱节的家庭主妇,一个擅长使用清单的古怪女人,一个内心胆怯、渴望改变却又不敢轻易改变的女人,每天6点准时起床,12点必须用餐,从不在天黑后出门,床单整理得一尘不染,否则就不是“文明人的做法”。她有许多许多清单,甚至有一张记录所有清单的清单,以保证她和丈夫的太平日子万无一失。
然而人生怎么可能用一纸清单来规划呢?丈夫出轨,打破了以往按部就班的生活,布里特.玛丽对美好婚姻的期待摔成了无从清理的碎片,被迫离开她无比熟悉的生活。
选择离开家寻找工作,也正是因为这样,玛丽邂逅了博格小镇,邂逅博格小镇的人,收获感动、幸运、和爱。
改变人生的不是道理,而是习惯。这么多年惯性的思维很难去改变,这组成了玛丽没有自我的前半生,美国心理学之父威廉·詹姆斯说:“我们的一生,不过是无数习惯的总和。可一旦你尝试改变了,你的人生又会是另一幅模样。”正如小说文末的玛丽,只要你提出要求,她还能攀过高峰,越过海洋。
在博格的生活时而孤独,时而温暖,作为缺乏社交能力的老人,玛丽更多时候是可爱的,她像博格这个地方一样,冷冷清清的。就如土层深处埋藏着静候春天等待发芽的花种,严酷的寒冬要求养花人从信念中汲取力量,不被表象迷惑,坚持不懈地给花种浇水,相信光秃秃的花盆中迟早会钻出希望的嫩芽。希望是时刻存在的……
小说结尾,看得人眼泪婆娑。外遇的丈夫凯特返回来寻找玛丽,朴实的斯文在默默地献着他的倾心,玛丽该做何选择。她既没有回到丈夫的身边,也没有接受斯文的倾心,而是正视自己的内心,尊重自己的梦想,抛开一切为自己活一次。
这个结局真的让人欢呼。布里特-玛丽,六十三岁,独自驾驶,载着足够多的汽油,出发去了她梦想的地方-巴黎。
梦想有多远?梦想,永远没有你的年龄长。如何生活,取决于你的心态,而非年龄。
面对生活的质问,玛丽从原先的孤岛中跳出来,从清单中慢慢转变出来。她一往而前,开始慢慢活出属于她自己的色彩斑斓。
如何寻找自我是一个历久弥新的问题。人生就是一个带着困惑去生活、去思考的过程。这个过程,永远不会太早,也不会太晚。
有生之年,有勇气抛开世俗的眼光,能够努力去做你想要做的事情,那真是一件幸运的事。
岁月不饶人,你亦未曾饶过岁月。年龄不是局限,依然可以追寻梦想,憧憬各种美好的爱情,追随心灵的方向,拥抱自我。一辈子很短,要宠爱自己,为自己而活,自尊、自爱、自信、自强。不接受刻意安排的人生,不期待唾手可得的生活,愿乘风而去,坚信无限可能,追寻勇敢和自由。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远方的诗和田野,愿每一个人都能活出真实的自己,邂逅生活的确幸。
人生有一种艰难是舍弃无比熟悉的生活,重新开始,而对于63岁的布里特-玛丽则更为不易。害怕改变,害怕放弃眼前的安逸是人的天性,但“灵魂害怕真空,它向往接触”,没有人生来就是孤岛。没错,生活充满艰辛与无奈,但不要放弃,请记得我们可以选择——重新开始。
一本小本子,一支笔,杂七杂八的生活琐事,排序好的时间列表。清单一般的生活让我们倍感充实,让我们踏实的在每一步的道路中留下印记,证明路途的精彩。只是生活除了充实之外,还应该有双明辩的眸,让我们在体会中不只有一连串的钩,还有其背后隐藏着的硕果。
每一个不幸被丈夫和人生抛弃的女人,最好的结局并不是急着去找一个“新的好男人”,而是先去找回自己的信念和人生的方向盘,找到自尊和心灵的自由。
女人只要觉醒,什么时候都不晚,学会三分爱自己,即使耄耋之年又怕什么,因为此心安处是吾乡,何处青山不妩媚,何况人生如花,学会开放最重要。愿每一个女子,历尽千帆,归来依然是少年!
人活着,总要有所相信,有所坚持。我们是为自己而活,没有人可以决定我们的人生轨道。
瑞典作家弗雷德里克·巴克曼的三部曲《一个叫做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清单人生》《外婆的道歉信》每一本都值得去读,故事里再平凡不过的小人物在笔者温暖又可爱的文字下有血有肉!栩栩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