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开篇第一卷五帝本纪,主要描述了上古的五位帝王,黄帝、颛顼、帝喾、尧和舜,讲他们是如何获得登上帝位并治理天下的故事。
当然,由于这已经是距今约三千年前的事了,历史太过于久远,再加上那时文字还不普及,所以记载资料匮乏,大部分史料还是靠传说。即便如此,太史公司马迁在写作此篇时,也已经在竭尽自己所能去还原真实的历史了,他不但亲自去全国各地实地考察,也翻阅了当时能找到的文字记载,比如《春秋》、《国语》、《尚书》等,他是筛选并综合了各家著述才有了现在的这篇文字。
我们读这篇文章,暂且抛开神话传说部分,着重看历史实时。
1、历史的起源:黄帝
一提上古人物,大家通常想到的是三皇五帝,那么《史记》为什么略掉三皇而独写了五帝,为什么要以黄帝作为起点呢,这里面有什么深意?
综合了各种分析资料,个人以为,靠谱的主要有两个:
其一,出于对历史的严谨。三皇纯粹是传说中的人物,而且在历代的口口相传中,人物形象不断被神化,故而可信度太低,未被著述严谨的司马迁采用。
其二,再怎么客观的人,写作时也难免要表露自己的喜好和观点。司马迁是生活在汉武帝时期的人,这是我国帝王专制统治历史上第一个全盛时期,这是部落联盟式的天下共主模式所不能比拟的,所以《史记》选择了以武力结束天下共主时代、开创了中国大一统社会局面的轩辕黄帝为开端。
黄帝所处的时代,是个部落混战的时代,那时候中华大地上星罗棋布的罗列着成百上千个大大小的部落,其中势力最强大的有三个:一是南方的神农氏,属于农耕部落,首领是炎帝;二是北方的轩辕氏,属于游牧部落,战斗力明显优于农耕部落,首领是黄帝;三是东方的蚩尤,他也是农耕部落。
一直以来都是神农氏作为天下共主,但经过几代人的经营实力已逐渐衰落。到黄帝时期,各地部落纷纷作乱一方,危害百姓,而神农氏却无力征服这些叛变的部落。逐渐崛起的轩辕氏势力便在黄帝的带领下吞并了神农氏部落,作为神农氏首领的炎帝投降,炎黄部落合并,这就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民族融合。
后来便是大家所熟知的,合二为一的炎黄部落攻打东北的蚩尤部落,蚩尤战败,其部落中的臣民便融入到炎黄部落中来,炎黄部落的子孙也就这样世世代代的繁衍下来。因此我们以炎黄二帝为始祖,自己也以炎黄子孙自居。
2、帝位传承
第1次交接,黄帝→颛顼帝
黄帝百年之后的接班人是他的孙子高阳,也就是颛顼帝。为什么没有传位给儿子,是儿子太不争气还是另有隐情?
书上说黄帝子嗣众多,而且正妃嫘祖也为黄帝生了两个儿子,长子玄嚣,次子昌意,拿后世的话说这两位都就是嫡子,正经应该继位的苗子,但奇怪的是这两个嫡子都没能继承帝位,反而是次子昌意的儿子称了帝。
具体的原因书上没有记载,我们只能推测。
在我们有明确文字记载的历史中,与黄帝的操作如出一辙的是朱元璋。感谢影视剧的普及,对于这段历史的来龙去脉想必大家都很熟悉,朱元璋这么安排的原因显而易见,是太子朱标寿命太短了,老皇帝还没驾崩太子就没了,所以他不得不重新立太子,为了避免其他儿子的纷争,他选择了嫡长孙,也就是早夭太子朱标的儿子,朱允炆。
虽然历史上对于黄帝的这一安排众说纷纭,但排除掉那些玄乎其玄的神话传说,综合分析下来,最大的可能就是他遇到了和朱元璋一样的问题,理想的继承人早亡,所以他为了部族团结、国家安定,最终选了次子的儿子,把帝位传给了孙子高阳,也就是颛顼帝。
第2次交接,颛顼帝→帝喾
颛顼选的继承人也很有意思,他选择的是玄嚣的孙子,也就是黄帝的曾孙,他自己的族侄,高辛,即帝喾。
为了便于理清传承关系,我在本文的最后放了张五帝家族关系图谱,大家可结合文本内容阅读。
而实际上颛顼帝自己也是有儿子的,名字叫做穷蝉,后文有记载,穷蝉的一生都是平民。为什么颛顼也避开了自己的儿子不选,而选了离自己血缘关系更远的族侄呢?
第3次交接,帝喾→挚→尧
第三次交接的过程稍稍有点复杂。《史记》说帝喾有两位妻子,一位陈锋氏,一位娵訾氏(读音 ju zi),陈锋氏生子名叫放勋,娵訾生子名叫挚,帝喾去世后,继承帝位的是他自己的儿子挚。但好景不长,由于挚不行善政,他的弟弟放勋登上帝位,这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尧。
挚是否为帝喾指定的继承人呢,我们不得而知,而尧取代了自己兄弟的帝位,是属下拥戴权利平安交接呢,还是通过血腥的暴力夺取,也不得而知,给后人留下无尽的推测和猜想,这也是我们读史的一大趣味吧。
第4次交接,尧→舜
再接下来的第五次权利交接,大家就都知道了,尧将帝位禅让给了舜,这是禅让这种方式首次在历史上出现。尽管禅让获得了历朝历代、各家各言的一致称赞,但读完《史记》我却产生了深深的怀疑。
首先,我们先了解下书上是怎么说的。
按司马公说,尧帝很明智、很贤德、很会识人用人,而且在活的也贼长,他在位70年时发现了舜,考察20年后退位,再8年后才去世,这么粗略计算,至少活了得有一百多岁。
尧曾经问放齐有谁可以治理好国家大事,继承他的帝位,放齐推荐了尧帝的儿子丹朱和臣子共工,但尧帝认为丹朱凶顽,共工是个花言巧语、心口不一的人,拒绝重用。
当尧问谁可以治水?大家都推举鲧,起初尧认为鲧不遵守命令还伤害族人,不可用。但四岳坚持(个人推测四岳指天下四方诸侯,也可能是尧下面某个非常重要的大臣),尧也就没有再驳回,听从了四岳的建议,任用鲧去治水。果然如尧所料,鲧治水九年,没有成功。
当尧已经在位70年时,自己觉得年事已高,开始找继承人。这时众人推举了舜,当时的尧对他并不了解,鉴于大家对舜的孝行的认可,尧决定先考察一下看看。不过考验的方式倒是超乎想象,他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同事嫁给了舜,想要通过舜对待妻子的态度观察舜的德行,并派了九个儿子在附近监督。
舜对尧的两个女儿的迎娶、教化结果,以及进入深山野林遇到暴风雷雨从不迷路的能力,使尧认为舜足以托付天下。
自此尧命令舜开始代行天子之职,以观察他是否顺应天命。于是舜祭天、祭神、会见四方诸侯、调正历法、制定音律、重量等各项标准,又去全国各地巡视、整顿吏治、明确刑罚等等,忙了个不亦乐乎。
尧让位28年后去世,舜接替帝位,三年期满舜将帝位让给尧的儿子丹朱,自己躲避到南河以南。但此时天下人不同意,这时舜认为天命已至,故而重返中原正式登天子之位。
至此,尧舜的帝位交接才算正式完成。
问题来了,事情这的是上面描述的这样么?舜好像有点过于完美了,美的有点不像正常人。
先看看家谱:他是鼓叟的儿子,鼓叟是桥牛的儿子,桥牛是句望的儿子,句望是敬康的儿子,敬康是穷蝉的儿子。
等等,穷蝉这个名字是不是有点熟悉?
不错!穷蝉就是颛顼的儿子、黄帝的曾孙,那么相应的,舜就是是黄帝的第九代孙,人家可是正经的皇家血脉,比刘备刘皇叔的那个血缘可近多了,不过作为皇室后代的落魄倒是和刘皇叔有的一拼。
二看舜的生长环境。父亲是个盲人,亲生母亲去世后,父亲续弦,然后他有了弟弟名字叫象。象的性格狂傲骄纵,父亲偏爱小儿子,甚至于想要杀死舜。不光想哈,还切实落实到了行动上了,而且不止一次。
先是趁着舜在仓库顶修补屋顶时抽调梯子,然后在下面放火烧仓库,结果舜用斗笠护住身体,从屋顶跳下逃走,幸免一死;后来他父亲又想在舜挖井时把他活埋在里面,然后再和象瓜分舜的财产,结果又被舜逃脱。
姑且先看这两件事,简直是匪夷所思,逻辑上完全解释不通。
首先,别忘了,他父亲鼓叟可是个瞎子,而且那可是上古社会,作为双目失明的平民残疾人鼓叟,有什么能力养家呢?而且还带着个拖油瓶,这样的家庭条件,怎么还能讨到老婆?
其次,舜和鼓叟这对父子之间到底有什么深仇大恨,非得要杀死自己的儿子,以舜的仁孝,活着的舜不是比死了的对自己更有利吗?养儿防老不是自古就有的吗?
舜在房子上面修补屋顶,他的盲人父亲在失明的情况是怎么能快速、准确的撤走梯子并且放火的呢?
还有,死里逃生的舜为什么还能做到以德报怨继续孝敬想致自己于死地的双亲和弟弟呢?他这么做的理由呢?
三看发迹之后的舜
舜因为至孝被尧看重,那么尧要考察他,可以给他安排各种艰巨的任务以考察他的能力和品行,为什么非得要嫁女儿,而且还要嫁两个?不光女儿,9个儿子也都派过去监督了,这不是太奇怪了吗?这有点不像是考验未来的继承人,倒像是以和亲加监视的方式对待暂时摆不平的政治对手。
因讙兜推荐的共工放纵邪辟,鲧治理洪水无功,三苗在江淮、荆州一带屡次作乱,当代天子之职的舜巡视回来后,先后流放了他们。
试问,这些人的过错究竟有多大以至于流放?讙兜不过是推荐了两个人,鲧辛勤治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而三苗不过也是一股强有力的政治势力,舜这么做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 使天下人彻底臣服,积攒自己的政治势力。
四看舜继位后的行为。
高阳氏和高辛氏都分别有八个很有才能的儿子,但很能识人用人的尧却没有重用他们,反倒是舜发现了他们才干并启用;
另外帝鸿氏、少暤氏、颛顼氏、缙云氏这四个家族,每个家族又分别有一个不成器的儿子,危害乡里,无恶不作,因为这几家都是世代大族,尧在位时也没有处理,等舜继位便把这四个恶人和他们的家族全部流放到了四方偏远之地。
总结起来就是四个字:排除异己。
鉴于以上种种,说舜继尧位是禅让,你还信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