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村里老人总说看看你们的脚趾头就知道你的老家是哪里。这么神奇?总有一茬又一茬幼小的孩童不明白是怎么回事。老人便会略带得意说,小母脚趾头两个指甲盖的就是一处的,一个指甲盖的就是真正的本地人。于是一群幼儿便围坐在土窝里脱鞋检查自己的脚丫,然后会惊奇的发现:全部是两个指甲盖!于是他们兴奋的穿上鞋子,求老人讲过去的故事。
老人于是靠坐在村东头的一棵粗壮的桑树下讲我们的来处。夏日的知了在桑树枝头一声又一声叫过,一代又一代的孩童在树下吃着桑椹听着祖先的故事。
是的,我们来自那次空前的大槐树迁徙。明洪武三年开始,为了恢复农业生产、发展经济,为了使人口均衡、天下太平,巩固明王朝的统治,朱元璋采取“四家之口留一、六家之口留二、八家之口留三”的迁移政策。我们的祖先便来到了这里。
这里地处中原,土地肥沃,水系却也发达。如今此处有“九里十三村”之说。即沿路九里地便有十三个村庄。以前有部电视剧《一亩三分地》,讲的是包产到户的历史,一亩三分地大约是当时全国的人均耕地面积,而我们村每人只能分到八分地。就是这八分地,每家除交公粮和自己吃外,还能略有结余,可见富饶。
六百多年前的先人们多依水而居,在河水溪流的交叉处居多。此处村寨多按姓氏命名,比如杨村、殷庄、段庄。不用猜便知道,姓杨的人多便叫杨村,姓殷的人多便叫殷庄。而井刘村为什么在姓氏前有一个井呢?难不成是复姓?想多了,这是一个有关善良的故事。
井刘村原本可能是三个村。井刘村的河水呈“兀”字形,河水北面是耕地,南向的河水将今天的村子分成三部分,自西往东依次分布王姓、高姓和刘姓,王姓和高姓中掺杂刘姓,东头纯刘姓。三大姓和在一个村子时代和平相处,在乡下并不常见。
据传,在祖先初来此地之时,便遇到了大旱。两位刘氏兄弟号召大家挖井求水,但大家都忙着搭房子过冬,他们宁愿喝已不再清亮的河水也没人愿意挖井。因为觉得明年雨水来了,河水自然就满了。刘氏兄弟便自己挖了两口井。一个在村东,一个在村西。谁知第二年,雨季来的极晚,村民们便指着这两口井活命。连附近的村子都来打水。村民甚是感念。
不幸的是,这刘氏兄弟积劳成疾,伤了身体,又有为老娘守孝,错过了说亲的年龄,一生无妻无子。二人去世后,有一户姓柳的人家说自己是孤儿,愿意将自己的两个儿子分别寄在两兄弟名下,改姓刘。后来,除了有上百口的王姓和高姓外,单门独户的杂姓和少数姓的村民逐渐改姓为刘。刘姓一跃成为人口最多的姓。村东的井主要供刘姓和王姓使用,村西的井则主要供王姓和高姓使用,高王两姓不愿离井,干脆三村合一,说自己是刘村的人。后为纪念这挖井的两兄弟,改村名为井刘。建国后成立生产队时,别的村要两三个村合为一个生产队,我们村则一个村分为四个生产队!
井刘村三姓世代友好,但辈分鲜明。在村里上小学时,我的同桌按辈分我得叫姑姑,而按辈分我又是其他人的姑姑,辈分最高的女同学我还得叫一声姑奶奶。所以,在别处两个同龄的小孩,一个让另一个叫姑奶奶,那是羞辱,在我们这,那是规矩!
井刘村的那两口井,村民们一直用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就是喝村东的那口井里的水长大的。
“面对困难想办法,心里一定有大家。”成了每一个井刘村村民的精神图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