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文章突破10万字的瞬间感觉

      2025年4月19日,老家那座承载着几代人记忆的老房子开始拆除,砖石落地的声响像一把钥匙,突然打开了我记录生活的闸门。从那天起,只要得空,我就会坐在书桌前,把拆屋时扬起的尘烟、母亲收拾旧物时的叹息、傍晚在废墟旁的转悠,都一一写进文字里。没想到这一写就停不下来,直到今天7月23日,掐指算来近三个月,手机备忘录里的文字竟悄悄突破了十万字——这个数字像颗沉甸甸的果实,捧在手里时,连指尖都带着难以置信的温热。

      其实早几年,我也曾在微信里写过些零散的想法。春天在朋友圈发过北海巷口的样子,秋天写过菜市场里讨价还价的烟火气,偶尔有亲戚点赞说“写得真像那么回事”,也有朋友私信问“怎么不接着写下去”。可那些文字总像风中的烛火,一阵风吹来就灭了——有时是在孩子面前不敢拿手机:有时是对着空白的屏幕提不起劲;有时是写了半截被心情左右,最后都不了了之。如今回头想,那些半途而废的时刻,说到底还是心情在作祟。写作就像种庄稼,得有风和日丽的心境当土壤,若是心里积着雨、憋着气,再好的灵感也长不出苗来。

      这三个月却不同。拆屋时的不舍、整理旧物时的感慨、看着新地基一点点垒起来的期待,都成了笔下的养分。我渐渐明白,人生的烦恼从来像屋檐下的蛛网,你越是盯着它纠结,它缠得越紧;可若沉下心来做事,转身时再看,早已被岁月的风扫得干干净净。现在的我很少参加无谓的聚会,也不热衷于凑热闹的闲谈,不是刻意疏远谁,只是终于懂得:人本来活得简单,是脑子里的念头像野草般疯长,才把日子搅得复杂。就像拆老房子时,起初总舍不得这个柜那个画,后来发现扔掉那些多余的执念,反而能看清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常听人说“耐得住孤单,才能守得住繁华”,从前总觉得“繁华”是遥不可及的热闹,现在才懂,能在午休后写几行字,能在清晨翻开书本闻到墨香,本身就是一种安稳的繁华。晴天时泡杯咖啡坐在阳台,读几页书,看阳光透过树叶在稿纸上洒下光斑;雨天就窝在沙发里,把白天遇到的趣事记下来,比如孩子们的考试成绩出来了,昊哥和姐姐抢玩具啦——这些细碎的瞬间,串起来竟是一条闪着光的路。

      更没想到的是,这些带着烟火气的文字,竟能走进报纸的版面。4月23日,《玉林日报》刊登了我的《拆屋记》,那天我捧着报纸翻来覆去看了十几遍,连标题旁的小标点都觉得亲切;5月21日的《拥抱那片海》见报时,我正和家人在溪边玩水,字里行间的海浪声仿佛真的漫过了脚面;6月26日的《吹球》发表那天,儿子指着报上的名字问“妈妈这是你写的吗”,我笑着点头时,眼眶却悄悄热了。

      这些铅字印成的鼓励,比任何赞美都让人踏实。尤其要感谢玉林日报社,感谢党编辑——“您文笔细腻,细节描写很生动,这篇散文的质量很好”。简单的一句话,像盏灯照亮了我摸索写作的路。是她们让我知道,原来普通人的生活也能被文字郑重对待,原来那些藏在柴米油盐里的感动,真的能穿过纸张,抵达更多人的心里。

      如今老房子的地基已经打好,我的文字也在时光里扎下了根。往后的日子,大概还是会这样:有空时在书里找答案,没事时在生活里找素材,让那些拆屋的尘埃、海边的风浪、爱人吹起的球,都在文字里慢慢沉淀。毕竟人生这趟路,能遇到愿意倾听生活的自己,能碰到懂得欣赏平凡的人,本身就是再珍贵不过的幸运。(南北)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